聚酰亚胺——日韩贸易战关键材料,我国PI产业如何力避被“卡”?

聚酰亚胺

2019年,日本与韩国贸易战爆发,给韩国半导体及显示产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打击。聚酰亚胺(Polyimide,PI)作为三大重点基础材料之一,“卡住了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脖子”。

新型PI产品及应用领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柔性显示主导的新型显示产业的快速崛起,为PI薄膜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Markets and Markets预计在2017-2022年期间,柔性印刷电路将成为全球PI薄膜市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Energias Market Research研究显示,2025年,全球聚酰亚胺市场规模将达到34.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6%。根据应用,2018年柔性印刷电路板领域占据了主要PI市场份额,而电子部门将成为预测期内增长最快的市场。

全球产业现状浅析

日本在PI膜市场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日本宇部兴产(UBE)工业公司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线性PI薄膜系列、日本钟渊化工(Kaneka)早在1980年便开始实验室内研究聚酰亚胺薄膜,日本三井化学、三菱瓦斯化学在PI产品上也各有建树。

除日本外,占据高端聚酰亚胺市场的还有

美国杜邦公司、韩国科隆和韩国SKC公司等。美国杜邦是最早开始PI产业化的企业,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其改良型PI薄膜在目前的生产中已占整个亚胺薄膜产量的85%。韩国SKC是韩国史上第一个制造亚胺薄膜的企业,其与科隆于2008年合资建立的SKC KOLON PI公司,专门用于生产尖端聚酰亚胺薄膜及浆料产品。

我国对PI的研究起步于1962年,纵观国内PI企业,虽然目前已有50多家规模大小不等的PI薄膜制造厂,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产能均在百吨级,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千吨级规模。虽然我国对于PI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总体而言,我国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及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性能不佳、产品精度不足、工艺技术掌握等差距,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在全球PI市场上,我国与美日韩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PI膜龙头企业的产品线有哪些?又是如何升级换代的?

在韩国的前车之鉴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才能避免被卡?


▼报告目录

聚酰亚胺——日韩贸易战关键材料,我国PI产业如何力避被“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