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丨抓“脂油”

娘疼愛囡“擔粟米糖”,囡回饋娘“抓脂油粅”。

粟米糖,是畫水一帶對凍米糖的俗稱。儘管它很少有粟米甚至沒有粟米,儘管現在凍米糖的原料很豐富,包括玉米、花生米甚至紅曲、核桃仁等,粟米糖的叫法卻一直堅挺著。

一到農曆三月,“暖風燻得遊人醉”,也催著人們趕緊把粟米糖給吃了,可以“抓脂油粅”。脂油粅用保存粟米糖的“米胖”製作而成。“米胖”是畫水一帶對炒米的方言稱謂,因為米粒經大火爆炒後,比米粒要大兩倍左右,所以得名。

“擔粟米糖”和“抓脂油粅”這兩項風俗,一來一往,飽含著濃濃的親情。

“擔粟米糖”,由誰擔給誰?是為孃的擔給出嫁了的女兒!當年嫁囡的人家,一般都要請專業師傅切粟米糖送給女兒家。說是擔,當年其實大多都是用手車推送的。四個半人高、兩手合抱不過來的糖甕,內裝各種凍米糖還有麥芽糖,更有層層鋪墊的米胖,很重很重,只能用手推車。畫水一帶的母親特別疼愛女兒,也特別要體面,擔粟米糖一般要連續擔上五個年頭,有的甚至十年。不過,後來的量就減少了,一般是用兩個較小的陶甕分裝,一根扁擔就挑了去,是名副其實的“擔”粟米糖。

擔的是粟米糖,糖甕其實也留在女兒家了。所以女婿家的糖甕會越來越多,用於儲藏稻、米、豆以及做酒、醃菜等。

擔粟米糖的時間大多在小年後除夕前。女兒收下了母親擔來的糖,要分送一些給本家和鄰居,也是給母親掙面子。春節期間招待客人,都不會忘了說上一句:“這是我孃家擔來的粟米糖。”

吃了粟米糖,留下米胖用來碾粅。先把米胖在鍋裡烘乾焙松,去除水分,再碾磨成細粉,然後在鑊裡熬上適量的油脂,放入米胖粉翻炒,起鍋後加入白砂糖調和均勻,就是美味可口的脂油粅了。

把脂油粅裝在密封的瓶子或罐子裡,拎了去孃家,稱為“抓脂油粅”。如果父母都很喜歡吃,而儲存粟米糖時留下的米胖不夠多,就再炒幾鑊米胖。

送脂油粅的時間一般在春天,最晚不過重陽節。

若干年以後,父母不再擔年糖了,但是女兒的“抓脂油粅”還會延續。據說脂油粅除了美味,還有助消化的功能。人老了牙齒掉了,而且十人九胃病,脂油粅是個好東西。

如今,孃家擔粟米糖的習俗漸漸遠去,女兒給孃親“抓脂油粅”的習俗卻依然留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