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育鄰夢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人們常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因為引力才得以附著在地球上生長。通過學習物理我們可以知道任何兩種物體發生混合現象都必定有“能量差”,或者是勢能、亦或是熱能。學習是從外部吸收資源,學習的基本動力是求存或者與同伴兒相比追求相對優越感,而現代社會中的孩子在家長的百般呵護下幾乎已經內有了求存的動機;剩下同伴兒相比追求相對優越感,這在城市化家庭同樣不明顯。因此,現在孩子們學習進步的動力絕大部分來自於家長逼迫學習的壓力,如果沒有這個壓力,很多孩子都將很難堅持學習,這就是現在大多數家長為孩子成長感到焦慮的根源。

孩子對生活中遇見的新事物自然好奇,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但是,要求孩子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就必定需要滿足三個條件:成長環境、耐心督導、及時實踐反饋,這三者缺一不可。當今,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為適應未來不確定的世界儲備能量,學習的過程猶如在安穩的環境中”沒事找事兒”。那麼,作為家長要怎樣陪伴”能夠坐著就絕不站著,能夠躺著就絕不坐著。”的孩子們更好的學習成長呢?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夜空中最亮的星

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育活動是家長和師長今天借用昨天的生活智慧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的活動。孩子在生活中雖然是完整的成長個體,但是由於他們在力量上、生活經驗上的欠缺,他們被社會定義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必須在家長或其他監護人的幫助下完成成長活動。

孩子雖然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但由於他們經歷的生活實踐非常有限。因此,他們很難認識到學習對生活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他們往往只能感受到當前生活的快樂與不快樂,他們分不清也不知道怎麼區分知識的價值。孩子們在生活中的處境就猶如在黑夜迷茫之中的航船,每個方向都能夠通行,但他們並不知道哪個方向是趨向目的地的彼岸。教育活動中的家長和師長就如同黑夜之中的燈塔,為孩子們照亮前行的方向,給予他們成長的目標、幫助他們規避成長中可能遇見的礁石或風浪。

生活中,人們都酷愛“北斗星”。革命時期,毛澤東等革命先輩就是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解放的“北斗星”;現在共產黨是帶領全國奔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北斗星”。父母就是每個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為每個成長中的孩子指引方向。知識就如“星星點燈”,讓迷失的孩子找到成長的路、溫暖孩子們的心。

“星星點燈”

抬頭的一片天 是男兒的一片天

曾經在滿天的星光下做夢的少年

不知道天多高 不知道海多遠

卻發誓要帶著你遠走 到海角天邊

不負責任的誓言 年少輕狂的我

在黑暗中迷失才發現自己的脆弱

看著你哭紅的眼睛 想著遠離的家門

滿天的星星請為我點盞希望的燈火

星星點燈 照亮我的家門

讓迷失的孩子 找到來時的路

星星點燈 照亮我的前程

用一點光 溫暖孩子的心

......

人們常說:“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才。”質地精良的玉石不經過雕琢是不會自成器物的,樹木在好不經過加工也不能成為上好的建築材料。人生自帶成長能力,擁有無限的成長能力,但是每個人的成長都會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人性是可塑的。因此,教育活動才有意義和價值,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孩子成長塑形,讓他們的行為習慣符合社會公認的社會道德價值觀。教育孩子不僅僅要授予他們融入集體社會生活的智慧,還需要引導他們臣服於社會公共的道德與律法之下,也就是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對其行為習慣加以修剪,使其心性被社會道德與法制所折服,為成長中的孩子們指引前方的道路。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摘取智慧知識

給予孩子行為示範

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父母給予了孩子成長、成才、健康的身體,讓孩子的生命之花能夠綻放。正如嬌豔的花朵離不開花農辛勤澆灌、精美的飾品離不開工匠的雕琢,孩子並不能自立成才,他們必須在家長和師長的共同培育下才能成人、成才。父母是孩子人生之中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父母對孩子的教導不僅限於知識,父母從生活行為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比如飲食習慣、處事風格、待人接物的規則......父母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本領,帶領孩子在生活之中實踐真實的生活行為,是用自身的行為素質“言傳身教”的為孩子做成長示範。

教導孩子成長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身為父母最根本的職能就是以自身的行為示範為孩子們成長指引方向。教育就是放飛孩子的成長夢想,學習就是孩子從身體獨立,走向身、心、行完全獨立的過程。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只是參與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家庭。家庭需要為孩子指引辨識生活中顏色的方式與方法,但並不是一定要求孩子對顏色的認知完全與父母相同;指引孩子懂得尊重長輩,但也不等於要求孩子要唯唯諾諾的做人;教導孩子要注意安全,也不等於完全要求孩子完全不要去試探、嘗試接觸新事物與新方法......每個人的成長路,都需要自己用腳步去丈量,而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就是行走與辨識路途的方法。

人生成長活動的任何實踐都為與更多人建立友好協作關係,那些能夠獲得同伴認可的成長行為更能夠激起個人學習進步的慾望,比如在校學習的孩子為了獲得相對其他同學更高的分數,以獲得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參加工作的人繼續學習,為在同事中能夠擁有更多“敲門磚”與評級“墊腳石”;老人繼續學習為不被看做老到落了伍......學習獲得的智慧知識是個人私有的,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卻是相對的。因此,所學智慧知識能夠獲得及時實踐反饋是每個人檢驗學習成果、獲得學習動力的重要途徑。實踐反饋對於學習很重要,就如用餐之後的溫飽感。

馬雲2018年5月杭州師範大學110週年校慶演講關於未來教育的展望:“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教和育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是嘗試知識、體驗挫折,是一種想象力,是一種文化。教和學是對知識來說,樂和習是對文化來講,機器只有芯片,而人類有偉大的心和愛。面對未來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養學習為機器,也不是一種在流水線上培養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給孩子成長示範

給予孩子成長反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練又說真把式。”學習成長與練習實踐密不可分。然而,孩子們學習的所有知識不可能每一項都去親歷、實踐,這就要求有家長或者師長給予他們點評、反饋,比如孩子完成一個動作之後能夠立刻得到表揚,他們就會更願意繼續做類似的事情;孩子用力碰到一些物體,會感覺到痛,他們就會注意下一次不要以同樣的方式接近它......

成長是對真實生活經歷體驗的累計,教學需要讓孩子“身臨其境”的體驗求知、交往過程,用真實的碰撞和交流體會生命的真諦、吸納文明的精髓,並及時給予他們開展相應行為的反饋,用激勵引導符合社會行為標準的行為、藉助懲罰修正孩子生活中不當的行為活動,得到真實體驗的生活知識才能將根深深的扎進土壤裡。兩片森林的故事:

有兩個退休的老人,他們各自種了一片樹林,其中的一位老人每天都給樹苗澆水;另一位老人則是每天在林間散步,發現有樹苗確實需要“關照”了才澆水。若干年過去了,兩片樹林都長成了茂密的山林。一天晚上,狂風大作、大雨傾盆,經歷了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第二天,天放晴了,兩位老人都不約而同的來看望他們種下的樹苗。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被細心照料的那邊樹林很多都傾倒了,而很少澆水的那片樹林雖然枝丫被吹斷了不少,但是卻幾乎沒有傾倒的。經過細心觀察,兩位老人驚奇的發現,那些傾倒樹木的根系無一例外都是橫向生長、只生長在土壤表面的。

成長生活中同樣如此,被呵護有加、缺少深入社會生活實踐的孩子,往往經受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我們時常能夠看見那些平日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如遇到不稱心的事情,就會一落千丈,甚至走上極端。養育過度、包辦過多的實質是剝奪了孩子自主體驗生活的權利,是錯位的愛!素質是通過不斷實踐積澱建立起來的,孩子的成長素質不會憑空而生,它是積極參與生活實踐積澱的結晶,腳踏實地的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勞作才能獲得第一手的成長反饋、才能在成長路上行走的更穩。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實踐

開啟孩子成長的“心門”

對孩子的成長教導不增長孩子的身高、不解決孩子的溫飽,教導賦予孩子成長的技能,開啟孩子成長的”心門”,讓智慧知識的陽光能夠溫暖孩子們童年幼小善良的心。人們常說:“啟蒙教育”,啟蒙教育的實質就是家長和師長運用自生的行為示範,引導孩子學習、為孩子開啟成長的“心門”。教育的核心是為孩子成長賦能,喚醒他們自帶的成長潛能。教育活動是傳承人類文明,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中傳承的文化成果如果正好應用到某項社會生活實踐中,就如同給農作物最肥立刻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教學內容未能針對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問題,那它也培植了人類社會成長進步的土壤、提升了國民素質。也就是說針對性強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識教育就是為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人們常用“懵懂少年”形容孩子的純潔、沒有經過世俗的磨練,潔淨的猶如一張白紙。教育工作就如同描紅,在孩子純潔的心靈深處播種希望的種子,引領孩子通向成人、成才之路。人類生活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通過獲得他人的幫助成長自己,同時又通過幫助他人獲得更多人的幫助。教學活動教會孩子使用人際間交流的工具語言,認知、標記事物的工具數學,瞭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教學活動給予孩子成長生活的工具,這些工具並不像生活中餓了享受美食那樣獲得立刻的溫飽反應,教學活動給予人們生活成長的精神食糧。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人生最暗淡無光的時刻就是迷茫且沒有方向的時候,孩子成長同樣如此,如果沒有方向和目標,他們整天就只能自顧自的重複著前日的遊戲。家長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認知逼著孩子學習,實際上就是在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為孩子成長進步助力,擔當起了為孩子成長引路“北斗星”的角色。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