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历史上有许多传说,你了解哪些?你相信吗?

潇湘水阁阁主


关于古琴历史上有很多传说,今天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在他弹琴时,很多人都夸他琴音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他知道他们都没有真正听懂他的琴音。有一天他闲来无事乘船游览,清风明月,兴致所至,他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然听到岸上有人拍手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原来是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于是邀请他上船,听他弹琴。当他谈起雄壮高亢的语调时,樵夫说"真好,雄伟而庄重,像高耸入云的泰山‘’,当曲调变得悠远绵长时他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就像滚滚的流水,如大海一般。‘’无论他弹出何种曲子,樵夫总能做出正确的鉴赏。这使得他很是兴奋,于是生出相交之意,经过询问得知,这位樵夫叫做钟子期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后来两人约定 在一年后的此时此刻,仍在此处相会。可惜的是,一年后当俞伯牙如期而至时,确没等到钟子期的到来,经过多方打探,原来钟子期已经生病去世了,这使得俞伯牙很是悲伤,在钟子期的坟前他为钟子期弹奏了最后一首曲子后,他断弦摔琴,发誓再也不为任何人弹琴。

凤求凰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西汉著名的辞赋作家 ,善弹琴好读书。曾经,他受好朋友王吉邀请到临邛县做客游玩。听闻临邛首富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相貌动人,善音律会击鼓弹琴,非常有文采,新寡在家,顿生爱慕之意,就趁着一次到卓家做客的机会,在宴席上弹了一首《凤求凰》向帘后偷听的卓文君大胆的表露爱慕之意,然后又买通卓家的仆人,给卓文君送信一封,卓文君接信以后激动万分,但她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这门亲事,就在一天夜里,偷偷跑出来,连夜和司马相如回到了他的家乡四川成都。

卓王孙对于女儿的私奔行为大为恼火,不肯接济他们,他们就又回到了临邛开了个酒馆,卓文君当垆卖酒,最终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卓王孙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使他们成就了一段佳话。

之所以说这两个故事,是因为他们都是因琴结缘,一个收获美好的爱情,一个得到珍贵的友情,完美的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的存在,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是蓝颜还是红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随豫而安2020


关于古琴历史文化传说很多,大部分个人还是相信的,从伏羲而始。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

据说,上古的琴原为五弦。后来,经过周文王和周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从此以后,古琴皆为七弦了。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比较有名的,关于古琴的传说:

一、师旷为春秋时期晋国的古琴家,但他是个盲人,一般肓人听力异于常人,有极强的辨音能力。所以,他的音乐成就和他的超强听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白雪》、《阳春》、《玄默》,这些都是琴曲中的不朽经典。

二、就是汉朝司马相如了,他听说临邛富豪卓王孙有一女名卓文君,貌美而有才华,好音而善琴。于是,他以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慕之意。卓文君听到后,也非常喜欢这首曲子。由此因缘,二人结为夫妇。

三、蔡邕一日正抚琴间,听到隔壁烧火时,木材的爆裂时甚为清脆,于是立刻跑过去,将正烧着的一大块桐木抢出,并买了下来。回到家中,他费尽心思,将此木制成一琴。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这就是有名的“焦尾琴”。

四、嵇康游会稽,引琴自弹时,遇一自称古人的老叟。老叟传嵇康《广陵散》。于是,嵇康便以《广陵散》名噪天下。 后来,嵇康遭人陷害,身死之前,索琴弹奏了此曲,并慨叹“《广陵散》绝矣。嵇康的外甥袁孝己,每每于嵇康独自弹奏《广陵散》时就在窗外偷学,久而久之,被他学会了《广陵散》。我们现在,所弹的《广陵散》,即是传自袁孝己。

最后,古琴最著名的故事,应该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了。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

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人的友谊感动了无数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超凡博弈


古琴在历史上有许多传说,并成为典故流传至今。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孔子拜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师襄子是鲁国造诣很深的乐师。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连三日足不出门户,第四天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现在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到了第十天,师襄子正如痴如醉的谛听孔子弹琴,忽然琴声戛然而止,师襄子不解其意,只见孔子正襟危坐在琴几前,凝神深思,他对师襄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作《文王操》啊!”

魏晋名士嵇康悲壮琴声。公元262年夏日的一天,年仅39岁的魏晋名士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丁勇 押解到洛阳东市的刑场。这时三千名太学生,拥挤在刑场边上,向朝廷请愿,要求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导师。但早已对嵇康不满的司马昭,是不会收回“死刑令”的。嵇康从容走上刑场高台,望着台下年轻学子,孤傲了一辈子的他感动了,想到一个叫袁孝尼的人,多次请求传授《广陵散》,他都拒绝了。想到这里,他在高台上说道:“请让我弹奏一遍《广陵散》吧!过去袁孝尼多次要学,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于是让哥哥嵇喜取来琴,正襟危坐,手落琴弦,铮铮琴声响起,时而哀婉悲壮,时而慷慨激昂,围观的人们为之饮泣洒泪。曲终,他引首就戳。“慷慨别过三千子,广陵弹破九重天”。




闲云一片之每文


古,距今远矣,距时尚远矣,是时间的概念,但更是心理的一种时间尺度。好古之人,爱琴之人,不肯随波逐流,不肯相信时间可以改变永恒的美。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心里充满悲愁,也充满欢乐。众人以为自己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现实;好古之人也以为自己不糊涂,因为他们有固执的梦想。到底是谁超越了生的病痛和烦恼,各有各的标准和道理。执着于古的人们,当然是迷恋被时间之浪淘洗之后留存下来的精华,以为它们的美得到了肯定,它们已经具备了不朽的证明,想把超越依托于这种不朽,可是这与当下的眼光不合。人不爱它们,于是,古便被当下抛到了一旁,而爱古的人却正因此而超越了时俗。

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那时,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先民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精神、艺术活动。祭祀活动的发展、原始乐舞的诞生为琴、瑟、鼓、埙等乐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古琴出现的具体时代至今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作为一种乐器,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它的产生必会受到社会生产技术的限制。也就是说艺术的产生源于实践,因此研究古琴的起源必须探究有利于^琴产生的技术基础和审美倾向的土壤。作为一种审美的手段,古琴的产生同样有其历史源由,古琴作为一种艺术,其产生必然有一个从非艺术走向艺术的过程,我们应该追溯她的历史源头。在探讨古琴产生的偶然性时,往往会想到是因为古人在使用弓箭或者是某种纺织工具时,发现弦在经过弹射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而使人感到愉悦的感觉,才将弦固定在木头上而改制成了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关于这个观点,许健在《琴史初编》中对这种可能性曾加以论述。

     弦乐器出现的最重要物质基础是制作弦的蚕丝的养殖和生产。我国是举世公认的蚕丝的起源地。考古证明,在良渚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300至前2200年)已有家蚕的养殖,而这个时期与虞舜所处的年代大致符合,因此,可以说约在虞舜时期,中国人已开始养蚕。自那时起,琴弦一直以蚕丝制成。丝弦的特点在于韵味淳厚,柔和饱满,敏感细腻,这正是其他质材无法取代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古琴文化研究学者、专家,都比较倾向于琴产生于虞舜时期的观点,同时大量的古籍资料中提供了相关的文字记载: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婪舞知其德.闻苴诺皂廿苴行也。

刘籍《琴议》中也说:

     是以舜操五弦之琴,其辞日:“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另一部典籍《尚书·尧典》中是这样描述的: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以上是根据考证记载的古琴的起源,而在我国的民族神话故事中,古琴的起源同样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上。顿时,仙乐飘飘,香风习习。继而又见瑞气千条,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伏羲见到如此奇异现象,忙召来辅佐他的木神句芒问究竟。

     句芒笑着对伏羲道:“这两只最大的鸟,就是凤凰呀!”伏羲惊异道:“原来就是凤凰啊!”两人正说时,只听见那两只大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仿佛朝拜一般。

     句芒又指着说道:“这个叫起来声音‘即即即’的是雄鸟,就是凤。那个叫起来声音‘足足足’的,是雌鸟,就是凰。它们有六像:它的头像鸡,它的颔很像燕,它的颈很像鸿,它的尾很像鱼,它的身很像龟。天帝看看,像吗?”“果然像。”句芒又道:“对凤凰还有一说,头圆像天,目明像日,背偃像月,翼舒像风,足方像地,尾五色俱全像纬,,这也叫做六像。”

    伏羲笑道:“据我看来,这个六像,有点勉强,恐怕因为凤凰是个灵鸟,特地附会出来的,不如前那六个像准实。”

     句芒又道:“它还有五像:头上的文彩,仿佛像德字,翼上的文彩,仿佛像顺字,背上的文彩,仿佛像义字,腹上的文彩,仿佛像信字,胸前的文彩,仿佛像仁字。戴德,拥顺,背义,抱信,履仁,所以说它是五德俱备的灵鸟。”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为百鸟之王,所以百鸟都跟着它,这可信吗?”句芒道:“这跟我们跟着天帝一般,十分可信。天帝今日亲眼所见百鸟朝凤凰,那是因为凤凰是中央神鸟,所以它称百鸟之王。”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它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而今,不仅五星之精下降,而且云托凤凰来朝,此树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堪为雅乐。”

     句芒道:“有其应者,必有其德,天帝所言极是!地上树木林莽千万种,只有梧桐树才能招凤凰。用此种神木作乐器,必历千年而不衰。”

     伏羲听木神这么一说,大喜过望,于是,朝那棵桐树拜道:“皇天降祉,施民以乐。”礼毕之后,他令人砍伐那棵桐树而归。

     伏羲仔细端详着神树,然后按33天之数,将梧桐截为三段。他用手叩上段,其音太清;叩下段,其音太浊;然后取中段叩之,其音清浊相济。

     伏羲大喜,便将中段桐木浸在长流水中,经历了八九七十二个昼夜后,卜得吉日良辰,请来妙手神工造乐器。

     神工不知怎样下手,伏羲便吩咐按周天365度之数将桐木削成三尺六寸五分长,又按四时八节之数,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定下高度,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内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随后又依百鸟朝凤凰的情景编创了《驾辩》乐曲,供弹唱。每当人间庆贺丰收和节日的时候,人们便用伏羲提供的熟食,用他帮助编织的鱼网,打捞出水里的鱼,烹调出美味佳肴,摆成丰盛的宴席。在宴席当中,大家还要弹奏伏羲发明的乐器,高唱他创造的乐曲,其乐融融,令天神们羡慕不已。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为了欢娱,特调来伏羲创造的乐器当场演奏。天神们见这乐曲动听,乐器奇特,便依来历将它唤作琴,取当今凤凰为百鸟之王象形之意。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宫瑶池见到这新物件,便将伏羲所创的乐器称为瑶琴。

     从此,人间便有了古老的乐器——琴。由于它是东方天帝伏羲创造的,故而中国的琴艺举世瞩目,历千年而不衰。

    幸亏古琴是诞生在东方,如果在西方,伏羲造琴的神话可能就变成了这样:上帝说,要有琴,于是有了琴。

霈灏摘编整理于七徽琴社和韵馆

材料收集不易,望采纳!


胡乱看一点东西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扶苏与鱼


很多,因为喜好,宁可信其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