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愤怒之日


Dies irae,dies illa 彼日彼时,震怒之日 This day,the day of wrath


Solvet saeclum in favilla, 天地燃烧成灰烬 Shall consume the world in ashes,


Teste David cum Sibylla. 大卫与众先知共证此局 As foretold by David and the Sibyl.


Quantus tremor est futurus 万族哀嚎惊心动魄 What trembling there shall be


Quando judex est venturus, 当审判者从天而降 When the Judge shall come


Cuncta stricte discussurus. 一切功过将严加裁断 To weigh everything strictly.

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曲》

莫扎特的安魂曲,

他在人世间最后一个作品。

如果有懂得德语的人,可以大声把它朗读出来,把它读上几次,就算翻译不出来,也可以体会那种《隆达尼尼的圣殇》的死亡来临时的恐惧和一个天才觉得自己事业未尽,祈求上帝的宽恕和怜悯。

或许是上帝无情,或许是世界本无神。

《安魂曲》成为了莫扎特的绝唱。

或许一个人在死亡的世界里头,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出这种恐惧和感觉。

或者死神早已敲响了莫扎特的大门。

《安魂曲》早已不仅仅是为了宗教仪式里头的祭祀的衍生物,成为了一个能够而是人世间和作家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正如同失聪之后几乎疯狂和走火入魔的贝多芬所写出的《欢乐颂》的乐曲一样

他的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曲子据说在那时被成为“不可唱的”和“不尊重演员”的存在,一位女高音演员在试唱了这首曲子之后,激烈的说贝多芬不尊重女声。但不论是现在还是那时,贝多芬的曲子都表现了一个从文艺复兴以来都是渊远流长的艺术主题和思想:艺术是在让人类在尘世间就要接触到天堂和上帝,在现世体会一切欢乐,甚至是极乐世界,来世的至高无上。任何人,在,这些乐曲之前都是渺小的,任何人,在欢乐颂被演奏之时,都会觉得自己是这个尘世之中的沙粒,这种感觉,不是喜欢不喜欢这首歌,也不是对于尘世间的一切感觉,而是步入了天堂之门,进入了至纯,至高的天堂。

《欢乐颂》贝多芬词部分选摘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Sondern laß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und freudenvollere.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Freude! Freude!

欢乐!欢乐!

从这些方面来看,古典音乐的神圣性做的的确比现代的摇滚乐要好。

但,这些东西的代价是什么?

莫扎特早逝,贝多芬耳聋。

而且,除了后世的人们和着研究者和艺术家们的话语去赞颂他们的歌曲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模样和自己的先辈们是一模一样的。

那么,在这些作品之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对于死亡的恐惧?


莫扎特的音乐使我们活下来。

——约翰.厄普代克

是一种对于人间至高艺术的追求,是一种当一个人抛弃一切的恶念和欲望之后的纯真的美妙。更加重要的,也是当一个人,当他经历了对于世界的一切世态炎凉,社会的丑恶之后,从一个理想主义的青年,无奈的,可悲的走向了成熟之路上的成年。当生活还要继续,一个人还要活下去的时候,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看透了这一切的嘈杂和喧闹,看透了人性。

那么这时候,他所听到的不再是五官所能感触到的事物

贝多芬,莫扎特之后又一个音乐天才

不是用感官去来感受这个世界

而是用澄澈的多的心灵

去接近上帝,创造尘世天堂

天选之人

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