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近期,《湖北广播电视报》全体采编人员在线下沉到武汉市各大社区,以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联络社区工作人员,聆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也搜集到来自社区一线的鲜活故事。我们将在“社区传真”专栏中一一呈现。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蔡唐社区有4000多户居民,疫情期间社区封堵口有30多个


干部下沉社区,基层力量得到充实。社区说:“下沉干部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下沉干部却说:“以前没有近距离走进社区,无法理解社区工作的内涵,真正走近,才知他们的艰难。”


这些日记是武汉疫情之下,湖北省发改委下沉社区干部李庆功的思考和记录。他于2月17日起到武汉市江岸区唐蔡社区报到,至今已在一线奋战了一个多月。


从这些朴素的文字中,我们看到:


疫情之下,不厌其烦的劝说解释、一连几日的电话询访、一日几次的重症购药、买菜倒垃圾的生活琐碎就是他们日常的工作,非常时期的感同身受让党员干部的内心泛起波澜。


抗疫工作现已走出了最危急的时刻,一切都在慢慢向好。痛定思痛,社区如何建设得更好?这个课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


02月17日

这个社区有点钢


近日,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的指令陆续下达,按发改委党组要求,闻令而动。


2月17日下午,我第一时间赶到唐蔡社区报到。从内心来讲,平日里我对“社区”和“街道”认知有限,总体感觉基层社区治理没整出什么名堂,基础弱。


封闭社区后,基层组织一一社区能否撑得住?面临大考!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社区季主任跟大家安排工作


第一次踏进唐蔡社区,一栋楼房的整个门面,还算大气。仅开侧门,一排桌子堵在门口,这是用于隔离到访人员与工作人员的第一道屏障。侧身进门,内有七八人在,另一厢大厅,只见一穿着绿棉袄、戴红袖标的女同志,正在跟一群人安排工作。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认真记录,社区开会责任到人


再看看这些社区干部——一群丫头,看着她们的衣着,我不是一般的吃惊。无防护服、无手套、无护目镜,仅戴一普通口罩。“裸干”呀!这可是直接与未知传染源打交道的社区一线工作人员!最具风险的岗位,防护设施如此薄弱,我心里一惊。


稍一会儿,过来一位工作人员和我打招呼,先奉上工作联系函件准备签到。这时,“绿”影一闪,刚安排工作的同志风风火火走过来,她30多岁,个子不高,扎一马尾辫,拿着我的函件看了一眼,说:“来报到就接受我们的管理安排,工作时间早八点、晚六点,餐自理。有事向自己单位请假。”说完,就到一边忙去了。


好钢的女同志!


其实,下社区前,我还是对自己提出了一些要求的,“低姿态,不添乱,听招呼,尽力干,再酌情为社区提供帮助。”有了这思想准备,书记(后来方知是季书记)的直接也很真实。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分工合作,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一会儿,她叫来了两位女同志,个头娇小的小兰和小脸肉乎乎的戎戎,告诉我,今后我就配合她俩工作。这时,市区其他人员及城管、农商行、金控等下沉人员陆续也来报到,书记毫不含糊地开始分工:小区排查、守路口、买药、送菜、消杀......这活派得干净利落。


我正在向两位搭档了解社区情况,不知谁在外面喊了一声:“卸货了!”房里的工作人员放下手头的事情就往外走。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卸货、搬运物资,这些娘子军干活不含糊


一车爱心菜,大家齐心协力一会就搬完了。看,这队伍,干活也挺“钢”!


这天,恰是全市开展三天社区拉网式大排查,我马上投入工作,随俩搭档对电话联系不到的居民逐一上门核查,又张贴了市、区政府的告示。第一天的下沉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其中的辛苦和艰难也只有亲历才有更深的体会。


今天感受最深的是社区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任务头绪繁多,下沉人员不但充实了基层组织的力量,也让党员干部的劲有处可使,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战役一定会尽快结束。


02月20日

社区不能承受之重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守好门是封城的重点、难点


一早赶往社区,在封堵隔离区路口看到车辆人员有滞留现象。季书记带着一队社区干部在把口处一一登记:姓名,身份证,联系电话,住哪社区,外出证明。见此,急忙上前协助,至八点半“高峰”方过。


唐蔡社区有4000多户居民,成份复杂。此处圈围的有建于八十年代的家具厂、荷花洗衣厂的老旧小区,也有如国粹香舍(公务员小区)、唐蔡天下等新小区,外出人员较多,登记麻烦不小,遇性急比较“轴”的难免“汉骂”,冇得办法,为难这些社区干部了。


此次唐蔡封堵口就有30来个,每个封堵点都面临这样的难题,老百姓跑习惯了,管住不让出去真有点难。


上午安排我去香江花园一期协助另一位农商行的同志值守,一上午就有20多位居民要求出门,有的要透析,有的要买生活用品,抱怨多多,好在网格员将急办的办理了。下午回到社区,小兰让我帮忙修围栏,说一居民抄近道强行“突围”回家。找来铁丝、钳子说干就干,社区干部真是万能的呀。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季书记在路口值守


小兰告诉我,一封城,所有事情都压到了社区,她们每天是早上6点半到社区,晚上9点多甚至更晚才回家,天天如此。在患者住不上院的初期,有的半夜来撞门闹腾,往他们脸上吐口水,心里真的好委屈。


随着封闭社区令下,可以说是“一地鸡毛”,事“小”但不“轻”,件件关乎切身,考验着社区应变力。问题多,应变也快,针对早上出行人多的情况,社区马上采取对策,发出入证,编号,大大缩减了门口登记时间。


买菜怎么办?各小区网格员建群接力,遇不会上网的老人让其子女帮忙网购团购,挨个小区批量送,捐赠的爱心菜,社区志愿者分包好上门送给病残孤寡。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排队买药,重症患者的药不能耽误


最难的是买药。规范表格,统一登记,专门安排志愿者分头购买。特别是重症患者,药断了,家属一下子拥到社区,第一天就登记了30多人。重症的药不能耽误,下午我们找了个雨布往身上一裏全当防护衣,去黄石路汉口大药房重症药房定点购买。经历了街头等待、买药无望回社区、打市长热线、药房回电、再赴药房排队......折腾了一天到晚上,药也没开出来。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社区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如何在小区封闭管理后找到突破口解决居民当下产生的实际生活困难,我觉得除了发挥党员干部的力量,还要组织一支强大的志愿者队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反馈市长热线,及时调整应对才是上策。


02月24日

万事一具体就复杂


万事,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复杂。


居民的需求是具体的,社区就得具体落实。一大早还是先到唐蔡大封闭路口帮助登记,这个路口由江汉区城管下沉的一帮干部负责,守到八点半。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药品清单、医保卡逐一核对,才能放心交给居民


回到社区,认领今天的工作任务。——买药。普通患者的药在社区周边几个店就可以搞定。有6份,按登记的姓名,电话号码,医保卡,品名一一核对。进药店,才发现买药也不那么简单,有的同名药品不是一个厂家,量、价不等,得一一打电话征求意见。其中一位居民的药,跑了4个药店才买全。没有医保卡的,自己手机微信先垫上。其中一位张先生,说药贵了,让明天再去老百姓大药房购买,那里做活动,我只能一声叹息。


跑了近3小时,走了一万多步,买完后,送到小区门口,交货扫码付款,间隔两米。


再去买调料——老百姓生活必需,不可或缺。对照清单明细,业主,品种,价格等。35户一一搞清,再打电话,让居民到社区来拿。几人分工,招呼排队,发货,收款,忙乎了近二个小时,有的嚷着要火锅底料,麻辣酱,冇得办法呀,疫情下社区工作真是不容易。


到社区,才知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不简单。人多要求也多,真希望群众对基层工作人员多一些理解和支持,让“抱薪者”多一些温暖,让“逆行者”少一点委屈。


02月27日

挨户电话询访 感受市井百态


连续两天,我的工作是给香江花园三期和家具厂小区居民挨个电话联系,询问身体状况,了解65岁以上居民情况及非家庭留滞人员登记。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揣摩了一个电话询访攻略,开始实战


对着花名册,我琢磨了一下,要解决对方不耐烦、信任等问题,有讲究。


“你好,我是社区志愿者×××,请问您是×栋×单元×室的业主吗?身体都还好吗?如有需求,请找网格员或小区门口的志愿者,他们会提供帮助……”首先,客气是必须的,报上自己身份、赢得对方善意,核实对方信息以免弄错。


攻略初成,开始实战。


大多业主给予善意回应,心里暖暖的。有的一接电话“你们怎么整天问?正常!”咔嚓挂断。


有个女士,名字很婉约,声音似老虎:“干吗!我冇住,他身份证号我怎么知道?”


再打,这家老俩口都70多岁,婆婆年前在医院做了肾脏手术,导流管己插47天,医生说1个月内要拔出。这事不小,赶紧反馈社区派车送医,急诊医生说,只能待疫情后找专科医生解决。手术医生电话也不知,网上询诊也不会,医院正常门诊也冇开,一连串的问号怎么拉直?后听小兰讲,他们有个女儿住得不远,也不管不问,还是社区每隔几天送菜上门,照顾老人的问题又推回社区。


如果没有这次下沉的经历,我可能很难体会到社区工作的深意。基层工作面对复杂的人和事,妥善处理需要技巧,这种技巧来源于长期积累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也必定是充满真情的。


03月01日

责任,激发社区干部冲锋在前


纵使负面信息满天,社区工作还是按照既定步调走。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社区工作人员每日消杀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力量、志愿者等几队人马捏合使用,排查,把口,值守,送菜,买药,团购、消杀、安保等工作,还有应急事务等,每天早晚两次总结,及时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工作进行得很有序。


我问小兰,“最艰难时期,你们怎么挺过来的?”


回答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作为网格员,每天工作都要做完呀。”岗位是原动力,责任已与身心融合,把所从事工作当作责任,这就是职业素养。唯其如是,疫情下能冲锋在前再正常不过了。也正因为知道责任在肩,所以纵使被误会、遭不公,承受再多的委屈,她们也擦干眼泪,微笑面对。


一位下沉干部的社区抗疫日记

▲ 就是这群娘子军成为社区人疫情中的依靠


虽说疫情下,社区承受了不堪承受之重,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在武汉,无论是大数据运用,网格化管理,志愿者力量的动员,物业公司的责任担当,对社区工作人员关爱等一系列措施,对照国内其它先进城市的举措还是有很大差距。


疫情之后,如何发掘社区的潜在功能,创建智能化、现代化社区刻不容缓。


设计:张宇瑄

审校:饶 迅

黄 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