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苦,而我懂你,就会对你的苦感同身受

一个出生在信仰之家的人尚且花了一生的时间才寻求到世间大法,更何况你我这等凡夫。想到这里不免有点颓丧和懊恼,就如悉达多对侨文达所说,你的错误在于一直在寻找答案,你带着目的去寻找,这本身就陷入了苦海的循环,所以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依旧颓丧,焦灼,懊恼。

他从一开始视万物如泡影,视肉体为虚幻,练习斋戒、等待和冥想。他抛弃家庭,似乎很勇敢的加入了苦行僧的队伍。这苦行的历练中,享受着在凡人眼里各种不堪的折磨苦痛,他的肉体升华了,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但究其根本,他此刻追求的实质是肉体的痛苦,以抛弃自我的存在为目标而修炼。于是,聪明如他,必然的厌倦了…

他开始好奇世人的喜怒哀乐,羡慕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于是他决定把这些当做另一种修行。他开始堕入凡尘,学习经商,赚钱,吃喝,玩乐,沉迷于声色。他和伽摩拉的恋爱也只是两个同样空虚和寻找的人的游戏而已。这些看似极乐的表象却是造成他痛苦的源泉。幸好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内心的智慧化作梦境唤醒了他的本性,于是他毅然决然的离去,由于之前种种的经历让他迷失了自己,厌恶唾弃自己,无法自视之时竟然选择毁坏皮囊以达到解脱!一个深谙佛道的人也会有如此荒唐的行径,所以世间更为荒唐之事我们是否都可以稍加理解?人非圣贤,然而圣贤尚且也有无能为力之时。

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悲哀总会回归。

悉达多经历了肉体痛苦的极致,他轻松的扛了过去。事实也证明,比起所有种类的痛苦来讲,肉体上的折磨算是最为轻松的一种。而现实中的我们,却连挨过这一关都无比艰难。

现在的悉达多需要寻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脱,所谓万法归一,肉体是最基本的修炼,精神则更为深远,当然还有比精神还更为深远的,则是智慧——生存的智慧,体验的智慧,解惑答疑的智慧,释怀的智慧……但就如书中结尾悉达多对侨文达所说——我正在告诉你我的发现。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看来智慧,才是终其根本。

书中也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真理,即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慧根。从大智大慧之人到山野莽夫;从谦谦君子到强盗劫匪,他们并不比佛祖低微和愚钝。潜在的佛性已然存在于他们身上,他们的未来已然存在。我们都是罪人,而罪人有朝一日会成为梵天,有朝一日会证得涅槃,有朝一日会成佛,然而这“有朝一日”只是某种幻象。而和最开始的悉达多不同的是,这些幻象对现在的他来讲却是爱的表现。他捡起一颗石子,和当初捡起的石子并无不同,当初的他会选择视而不见,因为他深知一切皆是虚幻;然而现在他所能感受的乃是大爱——他爱这颗石子,只因为此刻的它以石子的实态而存在,不管它过去是尘土或泥泞,未来是粉末或空气,也正因为这些不确定性,他才如此珍爱此刻的这颗石子。更何况从广义上来讲,它同时也是动物、神或佛。他不因为它变换的可能性而尊敬它,爱它。而是因为它久远以来即包容了一切万物,而且永远涵摄万物。这就是它此刻作为一颗石子的全部意义。

度化悉达多最后的一个人,不是船夫,而是他的儿子。书中讲到后半部分他和船夫在一起的日子时,可能大家都以为故事就快结束了,因为此刻的悉达多是那么的通透超凡,除了不灭的灵魂似乎已和佛祖并无二异。直到他遇到他生命中第一个投入全部所爱的人——他的儿子。原来他才发现,从始至终,他竟没有真正全身心投入的爱过一个人。他选择了屈从情感的奴役,对儿子百般忍耐,万般不舍。此刻的他听不见任何佛语,那个“唵”字真言再也入不了他的耳。此刻他的内心全部被儿子占据,跋山涉水去寻找他,想要度化如此顽劣的他,他深知如此暴虐贪婪的儿子,必将受到太多的折磨和伤害,所以他必须阻止,这些伤害光是想象就已让他无法忍受。于是在寻找的途中他再一次感受到了他曾经的经历,他抱头痛哭,蜷缩到尘埃里,我相信这一次,他连当初自杀的勇气都已没有,因为有了牵挂。

故事的最后是他终被船夫和智慧的河水所唤醒,放弃了执着和痛苦,寻求到了真正的解脱。是的,世间万物皆是因果,他想到了他当初也是这样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他想象着父亲也如他这般痛苦的盼望着他的回归,而他却连最后一面也忘记了去见,此时的他已白发苍苍,而他的父亲,怕是早已不在人间。

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众生皆苦,而我懂你,就会对你的苦感同身受。

对一个人显示的价值并充满智慧的词句对另一个人也许是一派胡言。教义没有软硬的感觉,没有颜色,没有尖角,没有气息和味道,它们只是一些词句而已,可能就是这一点阻碍你得到内心的宁静。也许世上词句过多,因为甚至连救赎、德行、轮回与涅槃都只是词句。涅槃并非实在之物,世上只存在涅槃的名相。是的,没人可以帮助另外一个人摆脱烦恼痛苦,就如当初的悉达多,必然是要自己经历了这人世的一番大风大浪的折磨以后,在拥有了大智慧以后,幡然醒悟。而所谓执迷不悟,只是机缘未到而已,毕竟人生不止眼前看到的这一世光阴。

此书乃是在百忙之中匆匆翻阅,尚有太多思考的余地和不解之处。比如文中的船夫,让我觉得他甚至比悉达多和佛陀还要圣明,有大隐隐于市之大智慧。几次以为文中会有一个惊喜的交代,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所以此刻的文字仅代表此时粗浅的一点认知而已。回味无穷的一本书,不愧是上世界60年代美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的好书。本书的好处之一是:你会接受悉达多心路历程中所有的“逻辑”,而这所谓的“逻辑”却是永远的自我否定。译者于十多年前将本书引入中国,满怀希望,不过目前看来,仿佛收效甚微。不过中国人的信仰从80年代这帮人的而立之年开始,已然开始闪现曙光。那么就让我们如悉达多一样,等待、等待、耐心等待。

最后就以佛家的一句话概括我对此书的粗陋理解吧——有过执着,放下执着;有过痛苦,放下痛苦;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