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記者 孫樂怡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歷史文化名城杭州,是中國的文藝重鎮,悠久的歷史孕育和滋養了杭州的地域文化。曾經的南宋古都,留下了大量珍貴而璀璨的歷史文化。曾經為官於此的白居易、蘇東坡兩位大詩人,不約而同把西湖作為他們心中的第二故鄉。宋代著名的隱士林和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在西湖畔的孤山隱居20年,找到了心靈的詩意田園。元代畫家黃公望在此創作了經典名作《富春山居圖》;著名文人李叔同也曾隱居於西子湖畔。

杭州是中國文化最精緻的記憶之一,寄託著中國文人詩意棲居的美好夢想。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裡孕育了許多書畫藝術大家,他們在中國的藝術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西泠印社和中國美術學院是西子湖畔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大藝術殿堂,作為杭州的“金名片”和文化名城的璀璨明珠,兩者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更是淵源深厚,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孤山比鄰而立,到後來共臨西子湖隔水相望,兩者相親的不僅是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更是藝術內涵的水乳交融。

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清明時。在清明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再次重溫兩大藝術殿堂那些為杭州文藝做出貢獻的藝術先輩們的故事,以期更好地堅守他們的文化信念,傳承他們的藝術精神。

七任社長見證百年印社發展變遷

大師們為中國書畫傳承發展傾注心血

上世紀初葉,“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在西湖孤山創設,百年來發展成為我國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大的學術團體,在國際印學界享有極為崇高的學術地位,讓杭州成為“印學之城”。自1904年創建至今,西泠印社在它116年的歷史中,僅有過七任社長,但個個為文壇巨擘——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正是在他們的擎旗掌舵下,西泠印社得以文脈相傳、風雅綿延。在藝術主張上,七位社長都講究傳統根基、學識內涵,力求變革。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探求中,他們始終追求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所蘊含的哲學維度和精神境界,崇尚品藻情趣、學養格調的文人風格。歷任社長對中國傳統藝術抱有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為中國書畫的傳承和發展傾注了一生的心血。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作為首任院長,吳昌碩對西泠印社有著特殊感情,他熱心參與社址文化建設,並多次前往印社創作、交遊,留下了大量墨跡,並先後兩次為西泠印社書寫篆書“西泠印社”匾額。從他擔任社長到1927年故世的15年間,正逢民國初年社會變革、軍閥混戰的動盪時期,恰恰是西泠印社基本建設速度最快的時期。同時,吳昌碩還團結、聚合國內外著名書畫篆刻家,推動與日本書畫篆刻界交流,發展吸收日本社員,確立了西泠印社的國際地位。

馬衡擔任社長後,雖遠在北京,但他在學術領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當時中國文物界無人能及的旗幟地位,使西泠印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環境整治,社中活動的恢復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西泠印社創社“四英”合影


任職社長後,張宗祥提出的第一個建議便是,每月一次社員聚會,討論學術問題。在《西泠印社第一代中興功臣》一文中,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陳振濂曾寫道,張宗祥是“百年西泠印社存亡繼絕的第一代中興功臣,從而使西泠印社的歷史得以賡續,文脈得以延伸。沒有他,今天早就沒有西泠印社了。”

沙孟海出長西泠,有如迎風樹起了一面大纛,確定了一個“定盤星”,他純正的古璽印創作和書法藝術之榜書鉅製,他的書法篆刻理論,還有他的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物考古之學等全面修養,分別代表了創作、理論、文史學術三大方面的高度。1983年,西泠印社迎來八十大慶,其間舉行了學術研討會,沙孟海社長提出治社主張,又明確區分了“篆刻”與“金石”的不同含義,為西泠印社在此後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1993年趙樸初當選社長,同年國家文物局批准西泠印社籌建中國印學博物館。其時,要冠名“中國”的任何機構與實體,選址必須在北京。而且當時社會大眾包括政府官員,許多人並不知印學為何物,對建館或堅決反對或不屑。正是趙樸初以德高望重的信譽和威望,登高振臂一呼,支持中國印學博物館的建設。1999年9月26日,中國印學博物館建成開館。這意味著西泠印社在實質性的國家級、國際級的定位之上,有了一個正式的名義。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西泠印社115週年大慶


啟功先生長期從事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曆代散文、歷史詩選和唐宋詞的教學和研究,學識淵博,涉獵寬廣。他還是我國著名的文物鑑賞家和鑑定專家,對古代詩畫、碑帖的鑑定尤為專精,獨具慧眼,識見非凡。如今,由啟功社長題寫的“百年名社,千秋印學”巨石碑刻置放在印社石坊前,如一盞明燈,指引後人不斷攀登印學的高峰。

饒宗頤先生繼任西泠印社第7任社長,是西泠印社同人的眾望所歸。他曾為西泠印社題寫了“播芳六合”四個字,“六合”是為天地,他希望西泠印社的聲譽,如花朵芬芳,播撒天地六合之間。這是饒宗頤社長對西泠印社發展的期許,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希望。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1844—2018)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首任社長:吳昌碩 (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樸、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號缶廬。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第二任社長:馬衡(1881-1955),字叔平,別署凡將齋,浙江鄞縣人,寓居北京。1947年被推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

第三任社長:張宗祥(1882-1965),原名思曾,字閬聲,號冷僧,別號假山,又署鐵如意館主。浙江海寧人。1963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

第四任社長: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號石荒、沙村、蘭沙、僧郛、孟公。浙江鄞縣人,居杭。1979年起被選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

第五任社長:趙樸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8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譽社長,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長。

第六任社長:啟功(1912-2005),姓愛新覺羅,字元白,滿族,居北京。2002年10月起擔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長。

第七任社長:饒宗頤(1917-2018),廣東潮州人。2011年12月14日,擔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國美九十餘載櫛風沐雨薪火相傳

歷任院長為中國美術教育發展銳意出新

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國立藝術院。1928年,時任大學院長的蔡元培先生擇址杭州西子湖畔,創立了第一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在中國美術學院九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中,數遷其址,幾易其名,其間歲月流轉,人事更迭,而精神不滅,薪火傳承。其間,始終交疊著兩條明晰的學術脈絡,一條是以首任校長林風眠為代表的“兼容幷蓄”的思想,一條是以潘天壽為代表的“傳統出新”的思想,他們以學術為公器,互相砥礪,並行不悖,營造了有利於藝術銳意出新、人文健康發展的寬鬆環境,成為這所學校最為重要的傳統和特徵,創造了中國藝術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林風眠先生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自他看來,國立藝術院的創建首先是要推動藝術運動,即: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東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他認為,國立藝術院就是藝術運動的策源地,藝術院為藝術運動而設,他說,要“從提倡藝術運動入手,把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重新建築”。

國立藝專在艱辛的西遷途中,滕固先生所關心的依舊是教育的根本:“一、提高學術水準,樹立篤實之學風;嚴格教學,增進學生課業。二、確立中心思想,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務使一一為國家有用之人材。三、以本校藝學之造詣,倡導社會,期於恢宏藝教,建設國家新時代之藝術。” 1938年,他為國立藝專確立四字校訓:“博約弘毅”,即“立身行己,貴乎博約,開物成務,期以弘毅”。

呂鳳子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也是新金陵畫派的先驅和締造者之一。他一生從事藝術教育事業,曾在南京、揚州、長沙、北京、蘇州等地任教,培養了大批傑出的美術人才,如朱德群、吳冠中、李可染、劉開渠、王朝聞等一大批當代中國美術大家,在中國美術史和美術教育史上留下了斐然的一頁,被譽為中國美術界的“百年巨匠”。他耗盡一生在藝術教育園地裡辛勤培育後輩,播揚芬芳,鞠躬盡瘁。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積極融入世界設計發展潮流,以“圖案學”的發展和構建為核心,領銜中國現代設計的開拓,陳之佛先生無疑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奠基者之一。陳之佛是中國現代設計先行者、畫家;中國赴日學習圖案第一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奠基者;曾任國立藝專校長。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國立杭州藝專書畫研究會1936年度全體會員合影

陳之佛先生是近代中國藝壇與美術教育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觀、寫、摹、讀四字訣,是他律己教人的金科玉律。他不僅是中國圖案畫的拓荒者,也為提升、發展中國工藝美術付出了畢生心血。

潘天壽先生兩度擔任校長,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印記。作為藝術家,潘天壽先生直面現代之挑戰,接續優秀傳統之正脈,倡導“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力創沉雄奇崛、浩大剛正的畫風;以其風骨遒勁、清朗明豁的宏章巨構,在千年中國畫史中獨樹一幟。作為教育家,潘天壽先生是中國畫和書法現代教育的奠基者,在西風東漸中力挽狂瀾,以宏博的視野、堅定的毅力,建構起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藝術教育體系中得以教習與傳承的人文系統。作為畫學家,潘天壽先生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以國族之畫傳承光大民族心志,堅守中國文化本位與民族特色,力倡中西藝術“拉開距離”、“雙峰挺立”,在世界藝術的大格局中弘揚中國精神,並在現代語境中完成中國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奠定了現代中國藝術自我更新的意識基礎。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0週年校慶晚會

作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者之一和組織者,劉開渠先生以他傑出的雕塑藝術才華和卓越的組織能力為國家建設寫下了開篇的輝煌一筆,作為中國美術學院解放後的首任院長,劉開渠同樣是為新中國美術教育事業作出突出的奠基性貢獻的一代先驅。

莫樸先生兼革命家、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於一身。他在革命文化活動、繪畫創作和社會主義美術教育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上半期,他兩次擔任美術院校的領導職務,為確立社會主義美術教育體系日夜操勞,嘔心瀝血,成績卓著。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中國美術學院歷任院長(1900-1996)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林風眠(1900-1991),原名鳳鳴。廣東梅縣人。1928年,在杭州主持創辦國立藝術院。1928.春—1938任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兼教授。

滕 固(1901-1941),字若渠,江蘇省寶山縣人。國立北平藝專與國立杭州藝專於1938年合併成立國立藝專,滕固出任校長(1938.7-1940)。

呂鳳子(1886-1959),江蘇丹陽人。1940年—1942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陳之佛(1896-1971),浙江餘姚人。1942—1944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1944—1947年、1959-1967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汪日章(1905-1992),浙江奉化人。1947—1949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劉開渠(1904-1993),安徽肖縣人。(1949.9—1959)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莫樸(1915-1996),江蘇南京人。(1980.3—1983)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


清明時節 追憶藝術先輩在西湖邊的那些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