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金朝立國的120年時間裡,歷經的年號有:收國、天輔、天會、天眷、皇統、天徳、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大安、崇慶、至寧、貞祐、興定、元光、正大、開興、天興等21個之多。

這其中有關鑄造年號錢的情況,史籍及相關資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述。首先據元代人編纂的《金史・食貨志》中,曾經提到鑄過錢的年號僅有正隆、大定、泰和三朝,章宗承安一朝還有"承安寶貨"銀鋌。


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另據現在比較權威的錢幣專著《歷代古錢圖說》中丁福保先生載錄的金代錢幣則又増加有承安寶貨、慶元(通)寶、至寧元寶、貞祐通寶、天興寶會等5類6種;馬定祥先生在批註中再提到天輔元寶、皇統元寶、明昌元寶、貞祐元寶和興定錢等5種。之後,錢幣學家孫仲匯先生在其《錢幣鑑賞》中則首次提到了天眷通寶。這樣就將《金史》中所記載的3種錢幣增加到了14種之多此外。

近些年從東北及內蒙古東部等地區窖藏出土的金代錢幣實物看,繼有收國通寶、天會通寶、天德元寶、貞元元寶、興定元(通)寶、元光重(通)寶、天興元寶等以往從未曾披露的珍稀錢幣,這樣就使得金代鑄造年號錢的年號累積數達到了18個之多。截至到目前,有金一朝僅大安、正大、開興等3個年號暫未見到錢幣實物。


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因此可以認定金國與遼宋兩國相類,同樣有改元鑄錢的成例,所不同的是,熙宗皇統之前和宣宗貞祐之後的錢幣鑄量極其少,甚至僅屬試鑄。如果用存世的種類及數量來衡量的話,金鑄珍稀錢幣的缺罕程度絕不遜於遼代珍錢的"上八品"。

收國通寶

收國是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所用的第一個年號,歷時兩年(1115~1116年),開國即鑄錢是新生政權的標誌,金朝自當不會例外,收國這一年號歷時時間很短,且處在與遼進行戰爭的關鍵時期,此時鑄錢政治象徵意義更為凸顯。目前,收國錢僅見小平一種,面文為"收國通寶",鑄量絕少,以致譜錄失載。


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該錢楷書對讀,筆法流暢、連貫,一氣呵成,錢文"收"字""少ー撤,成為"省筆"(這在金代錢幣中是很少有的現象,應該是當時的一種"俗寫"字體);此錢面背郭皆好,鑄造亦精整。

天輔元寶

金太祖天輔年間(1117~1122年)鑄。錢幣學家馬定祥先生曾在《歷代古錢圖錄說》批註中提及過此錢;中華書局新近出版的《中國錢幣大辭典》(遼西夏金卷)附錄待考錢中有一枚天輔元寶平錢圖拓,應與馬先生所說的為同一枚錢。錢幣均出自黑龍江金源故地之窖藏,風格同金代其它錢幣一脈相承,是為金國所鑄無疑。圖中天輔元寶平錢,面文楷書、旋讀,其"天"字寫法"一"和"大"分離,錢風一如收國通寶,面及背郭俱規整;錢徑2.4、穿徑0.62、郭厚0.11釐米,重3.65克,黑龍江五常所出。天輔元寶有折十錢存世,數量甚少。


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天會通寶

金太宗天會年號前後共歷15年(11231137年),天會十三年(1135年)正月,太宗崩於徵討歸途,太子完顏亶嗣位,是為煕宗,沿用天會年號達兩年。

錢面文楷書、旋讀,製作頗為精整,直徑3.1、穿徑0.85、郭厚0.25釐米,重9.95克。見過數枚,或為試鑄另據翦伯贊先生主編的《中外歷史年表》記載:天會十七年(1137年)月,熙宗"廢劉豫。豫積年聚斂,有錢九千八百餘萬緡皆為金有。"這段史料反映了《金史・食貨志》中有關"天會末,金人用劉豫錢"的真實情況。


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天眷元(通、重)寶

金宗天眷年間(1138~1140年)鑄有元寶、通寶和重寶錢,分別為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幣值。有關天眷時鑄錢之事史籍無載,但卻有錢幣實物存世,證實了此期間的金人確實鑄造過年號錢。

由於受到宋,尤其是劉豫偽齊(1130~1137年)"阜昌"錢的影響,天眷錢與阜昌三等錢的名稱幣值完全相同,並對應。天眷元寶為平錢,楷、篆成對,均旋讀;楷書天眷元寶字體端秀,"天"字寫法一如"天輔元寶"之手法,"元寶"兩字亦極接近。都為楷書錢,全出自黑龍江地區,直徑2.4、穿徑0.6、郭厚0.13釐米,重4.1克;篆書天眷元寶出自吉林地區,其"天"和"眷寫法獨特,"寶"字"長冠",錢徑2.4穿徑0.61、郭厚0.12釐米,重3,95克。另見有天眷元寶之折二纂書銀錢存世。


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皇統元(通)寶

熙宗皇統年間(1141~1149年)亦鑄有皇統元寶和皇統通寶,均為平錢。皇統元寶的篆書平錢,馬定祥先生在《歷代古錢圖說》中曾有批註。華光普先生主編的《中國古錢目錄》亦載有一圖括。皇統元寶分篆、楷兩種、為對品,均旋讀。篆書錢"皇"上半部寫法為"自"而非"白",下半部"王"字第二橫為中豎所隔斷,錢徑2.35、穿徑0.62、郭厚0.12釐米,重3.6克。

貞元元寶

海陵王完顏亮弒君自立後即改元天德(1149-1153年),此間未有鑄錢記載;但據東北泉友告之,有天德錢存世,筆者未能見到。其後繼改元為貞元(1153~1156年),據史書記載:貞元二年,設印造鈔引庫,開始推行交鈔,與錢並用。

近年也出土有數量極少的貞元元寶銅錢,開啟了金代在一個年號中同時鑄錢和制鈔的先例。貞元元寶為折三錢,面文楷書、旋讀,筆法秀美,兩個"元"字寫法微異,但版式相同,多出自黑龍江和吉林等地。該錢直徑3.38、穿徑0.8、郭厚0.25釐米,重11.7克。


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正隆元寶

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1161年)之後鑄。據《金史・食貨志》記載:

"正隆二年(1157年),歷四十餘歲,始議鼓鑄。…三年二月,中都置錢監二,東曰寶源,西曰寶豐。京兆置監一,曰利用。三監鑄錢,文曰"正隆通寶",輕重如末小平錢,而肉好字文峻整過之,與舊錢通用。

"

所見正隆元寶均為平錢,直徑2.35~2.6釐米,重約2.8~6克。面文楷書、旋讀,製作精好,正隆年號雖僅6年,但所鑄錢幣數量卻不少見,緣是金朝已經開始有規模地設監鑄錢。

正隆元寶稀有版別錢有"五筆正隆"(有"正"字第五筆"橫出頭"和第四筆"豎出頭"兩種後者極少見)、"合背"、背星紋、背決紋等。曾見折二型錢,極少。

大定通寶

大定通寶為世宗大定年間(161-1189年)鑄造,是金代錢幣中鑄量最多的一種。


古代鑄幣“楷模”:鑄造精美的金代銅錢,收藏者的摯愛

據《金史・食貨志》記載:

"十八年,代州立監鑄錢…其錢文日"大定通寶",字文肉好又勝正隆之制,世傳其錢料微用銀而後命與舊錢並用。"

今所見的大定通寶除了銅質外,另有鐵質平錢和銀錢存世,數量罕少;錢文皆用楷書體、對讀,仿效宋徽宗之瘦金體,精美異常。大定通寶計分三等,小平最多、折二稀少折三珍。平錢多光背,有背"申"、"酉"(又分上、下及"二橫酉")字,背日、月、星紋及四決紋等,版式較多,錢徑在2.3~2.6釐米之間,重達2.85克左右;有同版式銀錢,極為罕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