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清之所往,明之所去,今夜為你們不夜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清之所往,明之所去,今夜為你們不夜

禁火《十六國春秋》:石勒下令寒食不許禁火。後有冰雹之異,徐元曰:“介子推帝鄉之神也,歷代所尊,未宜替也。”勒從之,令幷州復寒食如故。

寒食冬至後一百六日謂之寒食,以介子推是日焚死,晉文公禁火而志痛也。——摘自張岱《夜航船》

清明,一個關於懷念和無盡的日子。

長江的水流過荊楚的春天,繁花似錦,柳色清新,但是很多人卻再也看不到了。他們的最後一程是走在寒冷的冬天,甚至沒有等到新春的呼喊,背影早已遠去。

前幾日看到一則新聞:30日,漢口殯儀館開放骨灰領取,人們一早就排著隊,很安靜很安靜。

其中有個八歲的孩子,在社區人員的陪同下去領父母的骨灰。孩子不懂生死離別,別人說我們來接你爸爸媽媽回家了。孩子說,太好了,爸爸媽媽可以回家了嗎?他們好了嗎?

沒有人回答,沒有人知道怎麼回答。

那些數字,一個個家庭,一個個生命;有大義,也有凡人,有世間,也有眾生。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清之所往,明之所去,今夜為你們不夜

此夜不夜,滿城江月

時間滾滾向前,一刻從不停歇。江水那麼長,心情那麼稠。

那些再也看不見的人們,他們走上最後的那座奈何橋,會不會不捨,會不會回望——那裡有他們放不下的,割捨不下的人事,還有那一座城——無論冬夏,熱氣騰騰,充滿煙火氣的地方

曾經的不夜,也是今日的不夜——只是,熱的變成冷的,喧囂變成寂靜,只為生命的倉惶和急促。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清之所往,明之所去,今夜為你們不夜


也許清明的繁花太過美好的時候反而映襯了那一份寒食和祭祀的冷清,這是一個矛盾的節日吧,它乾淨而美好,蒼涼而憂傷。

正如清明永遠都避不過的那個話題,即生與死。國人最忌諱的話題,也是清明最終的歸依。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日暮鄉關、煙波江上——崔顥的名篇讓詩仙李白自嘆不如。

記得兒時經常在逝者的家門口看到黃白色的對聯,悽悽惶惶的顏色,脆弱的像生命一樣,上面總會寫:“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兒時並不懂,年長後,誦讀黃鶴樓,似曾相識。

而後經歷了生年和至親的告別——才知道,這個世界,生死為大,不僅是因為殘酷,最重要是它從來不像很多東西是可以準備和接受的,即使你內心已經做好了一萬次預設,依然難敵無常。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清之所往,明之所去,今夜為你們不夜

紀念而始,紀念而止

古時有拜墓祓禊,現在則是中規中矩的承古制——祭祀先輩。

掃墓和祭祀是清明最大的一部分,從晉文公悼介子推之悔,到唐朝玄宗為官員回鄉祭掃而放假四日,到宋元時期形成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成為

清明的綜合體,宋時法定假日已經定為七天(檸檬你懂得),最終成為今天的一眾習俗。

小時候不明白長輩為何每年除了讓我們去祭掃磕頭,還要裝模作樣的把用一些黃色的符紙在小孩子的頭上繞幾圈,說著祈求祖先保佑的話,然後燒掉。後來才知道,只是祈求平安健康已經很難

直面生死是一個看似簡單但真的很艱難的事情吧。

有人說父母就是你和生死之間的一堵牆,他們有一天離開了你就必須直面生死,他們保護你,為你擋下了太多現實的可怕,在他們心中你永遠都是個孩子。

而總有一天你也要在你面前的牆不再出現的時候成為你孩子的牆,你幫父母看世界,也有人成為你離去後的一雙眼,這便是世代傳承和生生不息的一個意象

所在吧!

現在每次回家祭掃上墳,爸媽依然會在拿符紙在我頭上繞兩圈,會在心裡默默感恩祈禱。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清之所往,明之所去,今夜為你們不夜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那些平凡的同胞,在這個春天逝去的靈魂:他們普通地像我們每個人,他們是孩子眼中的父母,父母眼中的子女,他們也曾和我們一樣在千千萬萬的春天看著天空,聽著鳥鳴。

時間也許可以治好傷痛,也許很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努力走下去,因為,我們不能再僅僅為自己而活。

要為著看不到春天的他們,為著這山河無恙的祈願,做他們的眼睛——去看繁花,做他們的腳步——走過這人間韶華。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清之所往,明之所去,今夜為你們不夜


清之所往,明之所去

這個春天,讓無數的靈魂迷失了方向,無家可歸。

又因為很多英魂的逝去讓人痛定思痛,振奮而起,帶淚而行。

去年此時在涼山救火的孩子們,今年更讓人痛惜的種種,還有疫情中犧牲的醫護工作者,民警和社區工作人員等等,還有千千萬萬的像他們一樣的先輩,無數的人的生命換來了我們的安定,為民族為大義為和他們一樣的眾人犧牲的人們——

都是在九州上空的星星,帶著永恆不滅的光芒。照亮這個國家的路,照亮眾人的心。

那些捨身求法的人,還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他們的逝去和犧牲讓我們更多了珍惜和要奮發的動力,也許這就是為何我們要選擇這個春長草綠的日子來懷念親人,祭奠先祖,緬懷英烈。

這也許是為何我們要尋找“文化自信”,要學習本民族自己的語言的一個原因:

知道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要去往哪裡?

也許這就是華夏民族的負重且隱忍的宿命,也是一種驕傲和砥礪!

清之所往,明之所去,這便是行走在這世間無盡的力量和心之所向吧 \u0004!

願大家清明安康,清靜如常。

如果覺得文字尚可,歡迎繼續移步西風無塵關於清明節氣的其餘兩篇(清明的節俗和飲食):《山色如娥,溫風如酒——清明、上巳、寒食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清明食·青春祭》。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清之所往,明之所去,今夜為你們不夜

清明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