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莊子和孔子看到大街上有人行竊,他們會有什麼反應?

張同渠


我是書閱,感謝你的觀看。

假如莊子和孔子看到大街上有人行竊,我猜他們第一反應是“嘿,幹什麼呢,快來抓小偷啊”😄😄😄先開個玩笑。現在步入正題,請看下文分析:

孔子是至聖先師,博學鴻儒,立馬會把“之乎者也亦焉哉”搬出來,先循循善誘,好言撫慰,然後讓徒弟顏回給他些銀兩,做些小本買賣養家餬口,不要再為非作歹,做一個本分良民。

莊子是一個雄辯家,哲學家,他會深層次思考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突然想到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並走過去詢問他偷盜的原因,如果小偷想要和他辯論辯論,我想莊子也會和他掰扯掰扯。

以上僅是個人淺見,這個回答也僅供娛樂,謝謝你的觀看,我們下個回答見


書閱


如果要想知道假如莊子和孔子看到大街上有人行竊,他們會有什麼反應,那首先我們的瞭解他們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才能推斷他們的行為方式。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其政治思想核心是“禮”與“仁”。主張“德治”和“禮治”,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富有“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

通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話語,說明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應該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所以他對行竊者肯定不會大打出手。在教育理念上他又主張“有教無類”,所以他肯定會進行諄諄教誨。如教化不成,應該會說一句:“夏蟲不可語冰”,而後拂袖而去。

但他又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理想,所以他肯定會再去找當地得父母官,進行一番:“我們為官一任,要做到孤獨的人和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要有自己的事情,女人要有滿意的歸宿,要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的論述,然後離去!

莊子,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師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他認為一切事情都在變化,“道”是先天生的,是無界限差別的。

他的樸素辯證法運用的爐火純青,雖然可以和他的同鄉朋友惠施在濠梁之上因為“魚的快不快樂”而口若懸河,但是他看到行竊者肯定不會上去勸阻,因為他摒棄一切假慈、假仁、假義等大偽的一切社會制度,反而會在心裡說一句他在《胠篋》裡的一句話:“絕聖棄知,大盜乃止”,而後大笑三聲,揚長而去。


博勤董老師


我是十二十頁,我來回答,莊子屬於道家,孔子屬於儒家,兩個學派的思想不同,對待事物的看法自然不同,包括行竊這樣的事情,對於這樣的事情兩個人會有什麼行為我們無從知曉,但孔子與莊子都是思想家,可以通過兩個人的思想來判斷兩個人的反應。

孔子主張德治天下,孔子認為行竊的人是可以用德教化的。

儒家有兩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一位是孟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儒家倡導“仁”,其中對於仁,孟子曾說過“仁者愛人”十二十頁認為,這裡指的“愛人”不僅是愛自己,還愛別人,也就是說要以仁愛的思想面對所有人,當然“行竊之人”也屬於別人的範疇。但不能說這個人小偷小摸的,孔子會包庇袒護他,愛他不是這樣的。而是用德來愛。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意思就是說君子成全做好事的人,君子幫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

而行竊屬於壞事,自然孔子是不贊成的,但孔子又是“仁者愛人”。這兩個思想一結合,結論便是對於行竊之人,不能讓他再這樣下去,一定要讓他不做壞事,多做好事。要實現這樣的目的,用的方法便是以德教化他,讓“行竊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多為社會做好事。並且,還會盡量幫助這樣的人做好事。

莊子主張順其自然,認為這樣的人雖然盜亦有道,但終逃不過天道的懲罰。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這裡的“鉤”指的是帶鉤,帶鉤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現在的腰帶扣,在古代叫帶鉤。是古人的一個發明。

為何會偷這個呢?因為這個“鉤”有銅的,也有玉的,還有翡翠的,多少能值點錢。但這種物件其實也不算太值錢,可就是這樣一個物件,偷了就會被“誅”。

莊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偷了一個帶鉤的人要受懲罰處死,而盜竊一個國家的人卻做了諸侯。雖然是體現莊子憤世嫉俗的一面,但“竊鉤者誅”與“竊國者侯”是確實存在的現象。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講的是任何事情都要順應自然。對於小偷小摸,大家都是恨之入骨,人人喊打,這也是順其自然的表現。所以說,如果莊子看到行竊這樣的事情,會讓他順其自然,最終行竊之人的結果可能會被“誅”

道家認為萬物皆有道,就算是盜竊,也是“盜亦有道”

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莊子·外篇·胠篋》

意思是指大盜也有偷盜的道義,即使是當盜賊,也有他們的“行為規範”。

大盜也講究聖、勇、義、知、仁,具備這五個要素,才能成為大盜。成為像盜蹠這樣的人,曾經盜蹠還教育但無論如何,人在做,天在看,天道自有人收。順其自然就好。

無論是儒家還是到家,無論是孔子還是莊子,雖然思想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想讓這個世界好,都想人人安居樂業享受幸福。並不想看到像“竊”這樣的事情發生。大道至簡,對於“竊”這樣的行為,一定是被世人所不提倡的,所抵制的,孔子與莊子依如此。


十二十頁


道德經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大意是:天地無所謂仁不仁慈,它是沒有仁愛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草作的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不就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很多事看多了就不困惑了,既然道義行不通,那不如保持虛靜。

 

所以莊子與孔子這二位大聖人如果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行竊,應該是搖搖頭,仰天長嘆一句:人心不古啊。

 

拂袖而去。


半庭秋


孔子認為沒教好,莊子認為沒管好。


書童3033


孔子會很有耐心的教育小偷,並且想法找到小偷的父親,囑咐父親好好管教自己孩子。

莊子會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保管自己的財物,然後對小偷聽之任之。莊子會認為這是小偷自然的本性,而不會去強加干涉,而且自然會有警察收。


2100理想國


孔子設教,推崇理性禮儀,尚修身,以仁義為基本德行,以義為禮教,以順俗為旨,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哲學,正確而盡人情,鼓勵積極的人生觀,它所處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倫常關係。

莊子師從老子,將道家推崇至高,道家不信禮法與教育,主張重返自然,崇拜原始的純樸,反抗狡奪自然之性而負重累累的孔教文化,要知道,道教之創造中華民族精神是先於孔子的,老子把人類文明看做退化的起源,將孔子式的聖賢視為人民最壞的腐化分子。

之於路遇行盜,孔孟之道必去勸服,使之與家庭團聚而重負俗世之責任,遵循社會的道德教訓,順民服官;但老莊肯定會俏皮的譏諷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有行盜的行為,必有聖人之流的條框約束而不得已為之。

儒道之別,猶如愛默生說:“一個人的美是另一個人的醜;一人之智慧是另一人的愚蠢”。


雲古今


先說說孔子。你們知道孔子的身高換算到現代有多高麼?196!!!遠非我們印象裡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可比,他甚至曾單獨推出過陷入泥潭的馬車!而且,如果不是孔子如此勇武,豈能在那個亂世周遊列國?沒有幾把刷子敢教導後來同樣以勇武著稱的子路?(周潤發版孔子電影裡有與人打鬥的情節)孔子的酒量也是深不可測,周遊列國,基本上就沒喝醉過。

好,那我們現在想一想,孔子有這麼高的武力值,他會不會上前阻止呢?我猜肯定是會的,然後大部分人會覺得,以孔子的仁德思想,會幫助並且將這個竊賊釋放,但我覺得不會,其實,孔子並不認為單一的道德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竊賊行於市,他可能思考的是這個社會是不是已經道德敗壞了,該怎麼才能去使仁德重現?孔子更不認為對人做嚴格的道德要求就能改變人的品行,相反,他很支持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因此,我猜測他抓到竊賊後,極大可能是交給自己的徒弟去送去負責抓捕盜賊的人去處罰。

莊子呢,大家都知道是著名的哲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道家有個著名的說法,叫“無為而治”,認為世間萬物順應自然,就有其發展的道理。莊子一方面顯示給大家的是玩世不恭的態度,繼承了道家隱者那種傳統的超然物外的氣度,另一方面,莊子又認為在黑暗的背景中,個人的作用是不可能被體現的。所以,莊子就把一種遊戲人間的態度貫徹到底,戲謔的對待這個世界。

曾經有名家評論莊子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所以,莊子面對竊賊偷盜的情況,可能會當成一個戲劇袖手旁觀,甚至對這件事發出嘲諷,表達自己的看法,但終究不會去管。





韓之豫


肯定都不會直接指責.孔子只能當沒看到,他自己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一體。莊子那是佛的境界,佛看到有人行竊,自然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見如不見


瘋享美呦


孔子用仁義教化,莊子剛理解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