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段的特點

導語:古史有云: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

。女媧用黃土造人的故事已經成為了代代相傳的民族記憶。女媧造人的故事只是人們對於自身起源的浪漫主義想象,但是人們對於泥土的特殊情懷卻使得我們深思。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時間都以石器工具作為主要的生產和生產工具,但是為何我國古代傳說中幾乎不可見石頭造人的傳說呢?石器可塑性並不強,而泥土卻能夠被隨意捏塑成各種形狀,陶器的起源與人們對於泥土的運用和創作有關。陶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末期,不同時期陶器製作技術和技法的變化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也反映出不同時期和族群的審美取向、原始信仰等信息。

一、早期陶器的製作方法和特點

關於陶器的起源,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恩格斯認為,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陶器的出現源於人們發現在編制或木製的容器上塗抹粘土再加以烘烤就可以使得器物不會輕易腐爛且堅固耐用。也有人認為,陶器的出現和人們偶然發現泥土經過高溫烤制以後能過變得堅固耐用,且不易滲水有關。

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陶器發現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與新石器時代早期之交。陶器不光在南方的早期遺址中發現,在北方距今一萬兩千年前的河北張家口於家溝遺址中也有發現。於家溝遺址中發現的陶器只存部分,陶色呈黃褐色,器壁很厚,且因為受熱不均的緣故,導致陶器質地鬆脆、顏色較為斑駁。

史前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段的特點

於家溝遺址遠景圖

早期陶器的製作方式主要應該是露天堆燒,這種燒製方式產生的溫度不高,遠遠達不到燒製陶器的標準溫度800度左右。露天堆燒製成的陶器因為柴火直接接觸陶器的緣故,導致陶器受熱較大的一面烤制充分,顏色較黑,而受熱較小的部分因為烤制不充分還夾雜著生色,因此整個器表色彩較為斑駁,質地也比較疏鬆。因為陶器需要直接接觸火的原因,往往器物內壁都做得比較厚,防止器物被燒焦,但是這種厚厚的器壁也造成了陶器很難被烤制均勻。

1、捏塑製陶法

根據對於不同的史前遺址出土陶器的觀察和復原發現,早期製作陶器的方式主要是手製,包括捏塑和泥條盤築和泥片貼塑三種方式。捏塑就是用泥土直接捏成想要製作的器物形狀,通常被用以製作小件物品。因為用手直接捏製器物的緣故,器物的尺寸大小和規整程度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捏使塑的陶容器往往口沿歪斜、底部不平,甚至連陶器壁也厚薄不一。

史前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段的特點

捏塑陶像

2、泥條盤築法

泥條盤築的製法也是一種較為古老的陶器製作方法。一般來說是將泥土搓成長長的泥條狀,然後再將泥條圍繞底部盤繞成器型,最後再用手或者其他工具將其抹平、壓實,使得器物更加平滑、規整。泥條盤築法制作的陶器在器型上較於捏塑更加規整,並且能夠製作出器型更大的陶器容器。

史前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段的特點

泥條盤築陶器

3、泥片貼塑法

泥條貼塑法和泥條盤築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在於,它是將陶土製成一片片未乾的泥片狀,然後圍繞器底將泥片一塊塊貼築成器,最後再用手或者工具將陶器磨平,然後再上火烘烤。泥片貼築法制作的陶器也極大改變了以往手製陶器的厚薄不均及器型歪斜的缺點。

儘管早期陶器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用手製作陶器的方法也在不斷改變和發展。但是因為露天堆燒和早期陶窯的簡陋導致陶器燒成溫度不高,且為了受熱均勻不易破裂陶器中間夾雜了許多沙粒,並且因此陶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陶器通常器型較為簡單、砂質較重。

二、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陶器製作

新石器時代中期在陶器製作技術和水平上發生了很大的進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陶器的燒製由露天堆燒向陶窯發生轉變。陶窯因為密閉的原因,使得窯內保溫性和升溫性較好,溫度的升高也是保證陶器燒製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發現較早的陶窯出現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當中。

史前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段的特點

古代陶窯址

裴李崗文化的陶器中夾砂陶和泥質陶的數量都比較多,而且陶器製作水平和燒製水平的提高也使得這一時期陶器器型數量上有了很大提高。裴李崗文化發現有最早的陶鼎,後來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成為了商周時期重要的青銅容器和禮器,還一度發展出了標示身份等級的用鼎制度。

這一時期陶器的製作方式仍然是以手製為主,但同時也出現了慢輪修整的陶器修治技術。所謂慢輪修整就是在陶器製成半乾時將其放置在簡易製作的轉輪上用某種工具對陶器表面進行抹平,輪制技術的出現可以視為陶器製作技術上的重要突破,使得器物更加美觀實用。

三、陶器的技術突破與陶器彩繪

新石器時代晚期是陶器製作技術的另一次重要突破,這一時期陶窯被廣泛應用於陶器燒製當中,陶器的面積和燒火方式也發生了極大改變。陶窯的變革使得陶器的生產量大大提高,燒成率也極大提升。這一時期陶器的種類繁多,不僅包括盆、缽、罐、鼎、碗、灶、釜等盛煮器,還包括陶拍、陶刀、陶紡輪等生產工具,還有各種陶質動物和人物造型等反應是錢史前先民審美和原始信仰崇拜的器物。

史前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段的特點

陶紡輪

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了快輪製陶法,這種製陶技術和現代製陶工藝採用的方法已經非常相近了。快輪技術的普及使得陶器的製作水平大大提高,陶器的產量也大大提高。大規模的陶器生產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以陶器為主的禮儀制度和規範逐步形成

彩陶和彩繪陶是陶器藝術的不同類別,所謂彩陶是指在陶器燒製前器物陰乾時進行在陶器上進行繪畫然後入窯燒製,彩繪陶則是在陶器燒製後再用顏料在其上進行繪畫。彩陶較之彩繪陶的數量更多,一般認為彩陶的色澤鮮豔且不容易掉色,彩繪陶製作當時顏色豔麗,但是時間越久,顏色越淺淡。一般認為有的彩陶除了日常使用外,還兼有某種宗教儀式功能,彩繪陶顯然不能適應這種需要。

史前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段的特點

馬家窯彩陶杯

彩陶紋飾多樣,一般來說包括如下幾大類,第一類是動物、植物人物等象生物,還有不少人和動植物結合的圖案,比如半坡遺址發現的人面魚紋盆、馬家窯文化中發現的多人舞蹈紋盆等;第二種是抽象的動物和植物圖案,例如仰韶文化中常見的弧邊三角勾葉紋等;第三類是抽象幾何形圖案,這種圖案沒有規律,有的是幾何圖像有的是抽象符號,有人甚至認為這些圖案是早期文字

史前時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段的特點

馬家窯彩陶盆

彩陶與原始崇拜的說法由來已久,仰韶文化的蛙紋彩陶被認為是史前先民對於豐產、豐收和生殖的崇拜;半坡的人面魚紋盆被認為是反應兩個氏族聯合關係的象徵,著名的鸛鳥魚斧圖也被認為具有類似含義;陶寺遺址中還發現有彩繪盤龍紋盆,被視為王權的象徵。彩陶紋飾是史前先民們智慧的結晶,人們利用方寸空間盡情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燦爛文化

結語:陶器的產生解決了先民們對於盛儲物品、長距離運輸食物和水資源、炊煮加工食物的需求,因此陶器的發明也被人們視為是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革新。事實上陶器的出現較早,受制於生產技術和水平的因素,早期陶器製作較為粗疏,燒成率不高,使用壽命也很短。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開始出現了陶窯燒製和輪制技術,大大提高了陶器的產量和質量,使得陶器能夠大規模產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彩繪陶的出現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內容,記載了人們的審美價值、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內容。可以想見,陶器的生產與社會發展之間相互促進,客觀需要促使了彩繪陶器的出現,儘管我們不能確認是否這種彩繪符號就是文字,但是文字的產生應該也是基於人們的客觀需要的。

參考文獻

應邵《風俗通義》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