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鍾嶸在《詩品》中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之所以說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原因有二。其一,在魏晉之前,除了詩經、楚辭及漢末雜詩外,詩(五言詩、七言詩及古詩)尚未成為一種成熟穩定的文學體裁流行開來,即很少有專門從事於詩歌創作的詩人。其二,從內容角度講,在陶淵明之前,幾乎沒有人將山水田園作為詩歌創作的專門素材。正是從上述兩點意義上來說,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當然,準確地說,陶淵明的詩更側重於田園詩。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年少即有文才。其祖上也曾歷代出仕,曾祖父陶侃曾經做過東晉的大司馬,其祖父做過太守。然而到了陶淵明的父親,已經飄然有出世之志。陶淵明後來選擇辭官歸隱,估計受到了父親很大的影響。當然,從陶淵明大量的詩文來看,隱士傳統及老莊思想對他的影響可能更大更深遠。

陶淵明仕途上有過幾次糾結與反覆,開始本是“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主要是出於生計和孝道考慮,原本就非有意於從政。然而最終為彭澤令不過八十一天,還是發生了“不為五斗米折腰”事件。

我們往往將這件事看作陶淵明崇高人格的寫照。不過據我看來,事情可能並沒有那麼複雜。具體情況大概是,到了年終上級派人來檢查,秘書讓陶淵明好好準備迎接一下。而陶淵明則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要注意“鄉里小兒”這個詞,可能就是個剛考上公務員的年輕人,讓頗有些名氣和履歷的陶淵明恭恭敬敬地迎接一番,自然覺得很沒面子。於是,一氣之下就辭職了。大概又像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受不了單位領導的批評而辭職去看世界,不過是負氣使性罷了。然而負氣使性,就是真性情。率真自然的人,自然受不了官場上的繁文縟節與勾心鬥角。於是,陶淵明還專門寫了篇《歸去來兮辭》,發洩一下長久以來在官場上積累的鬱氣。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當然,如果從更深層次來看,陶淵明辭官或許也有著政治上的考量:潛弱年薄官,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唯雲甲子而已。陶淵明不願與劉宋政權合作。

中國自古就有人不願參與政治,遠離政治選擇歸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逍遙日子。但是,他們並沒有以歸隱生活為對象進行有意識的文學創作。而這個開創者正是陶淵明。陶淵明辭官之後,便過起了閒適恬淡的歸隱生活,並以歸隱生活為素材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畢竟是文人,躬耕是不在行的,所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寫了一組《歸園田居》共六首,第一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二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自責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與《歸去來兮辭》中“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興奮之情如出一轍。而且歸隱之初,對於農耕生活甚感新奇而充滿了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最普通不過的農耕景象,在歸隱詩人的眼裡,也是十分地優美動人,讓人心情愉悅。原因很簡單,“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種生活是率性自然的。正如現在,久居都市鋼筋水泥混凝土中的人們,心情也難免沉悶。所以到了節假日,人們到名山大川或者是農家樂看看山水田園風光,領略一下小橋流水的景緻,心情也是極為放鬆愉悅的。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實際上,天真、自然是道家哲學的重要思想。此處陶淵明“樊籠”詩句,即是出於《莊子·養生主》裡的典故。莊子在養生主裡講了個寓言故事:“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蓄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野雞也知道自由與自然的重要性,正如歐陽修有詩云“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老子有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所以,率性自然返璞歸真是老莊的重要思想,也是道家追求的重要的價值目標。而陶淵明以及後世的多數山水田園詩人都是深老莊影響的,對於優美的山水風景樸素的田園風光充滿了嚮往和熱愛之情。所以後來元好問評價陶淵明及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是為的論。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歸園田居》除了體現陶淵明由官場中解放出來的愉悅心情以外,也有其他比較複雜的情感,最主要的就是對於生命的感慨。如其二“桑麻日已長,沃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似乎是古詩十九首的餘緒,對生命無常有著很深沉的感慨。其實陶淵明在其他組詩裡面,對於這個話題有過很多的思考。有時,如上面一樣,陶淵明顯得很悲觀,“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甚至他還別具匠心地寫了一組《形影神詩》來探討生命的有限性問題。

形影神三首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悽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遊昆華,邈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胡為不自竭?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列子·楊朱》裡曾經說過“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來表達對於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質疑。“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黃庭堅曾經寫過類似的一首詩: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陶淵明的詩和黃庭堅的詩表達的同樣是對於生命有限的悲感,以及對於生命意義的質疑,雖然這種質疑不如楊朱那樣露骨、尖銳。魏晉時期,戰亂頻仍,生命朝不保夕,城頭變化大王旗,讓人們不僅厭惡政治參與,而且讓人們對於無常的生命充滿了悲感。因此,生命的意義和歸宿便成了一個讓人焦慮的問題,這恐怕也是陶淵明要歸隱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安頓生命,為自己尋找一方精神家園(據考證,《列子》可能是魏晉時人之託名偽作,可見思想上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桃花源記》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普遍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紛爭的理想社會。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雖有懷疑,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積極肯定性的回答,“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既然生命不能無限,不妨順其自然。陶淵明在《雜詩》其一中也流露出類似的思想,“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但是最終也是積極有為:“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仍然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