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獨立與同盟戰爭:兩次巴爾幹血戰,點燃“歐洲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承載了太多的眼淚和犧牲,從奧斯曼帝國的殘酷統治再到歐洲各國的干涉以及自身同盟的內戰,這個有著“歐洲後花園”之稱的美麗土地上,記載的卻是一次次戰火的洗禮。

歷史上的巴爾幹各國為了重獲自由,他們形成聯盟推翻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後來又因分割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而發生同盟內戰,這兩次的巴爾幹戰爭中約有130萬人士兵投入戰鬥,22萬人陣亡,傷殘約36萬人。聞名遐邇的巴爾幹山,成了名副其實的“血山”。

民族獨立與同盟戰爭:兩次巴爾幹血戰,點燃“歐洲火藥桶”

民族獨立戰爭—第一次巴爾幹血戰

1912年10月18日另存成,黑山的山上雲霧迷濛,天地一片靜寂。忽然,一陣急促的槍聲和炮聲響徹山谷,人們從夢中警醒,此刻有人驚恐萬分,有人歡呼雀躍,他們知道:民族獨立的第一槍打響了。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分為兩個階段:一階段是從1912年10月中旬到12月初,巴爾幹同盟軍全線出擊,而奧斯曼土耳其軍節節敗退,只能請求歐洲大國介入調停,最後在英國倫敦談判;第二階段是從1913年1月上旬到3月底,巴爾幹同盟軍繼續爭奪城堡和要塞,奧斯曼帝國再一次回到倫敦談判,到5月份簽訂合約結束。

  • 克爾克拉雷利戰役

第一階段戰爭時,奧斯曼帝國已經是一個年邁的老人,此刻又需要同4條戰線上的巴爾幹同盟軍作戰:在色雷斯和保加利亞軍隊作戰,在馬其頓和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軍隊作戰,在阿爾巴尼亞北部和科索沃與塞爾維亞和黑山軍隊作戰,在阿爾巴尼亞南部與希臘軍隊作戰,而最為激烈的戰鬥則發生在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

在這樣的局勢下,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而當時的保加利亞軍隊作戰風格極為英勇,所以當任著同盟軍的主力。

10月18日深夜,保加利亞3個軍的兵力向土耳其進攻,10月21日,保加利亞軍隊接近土耳其的奧德林—伊內傑—克爾克拉雷利防線陣地。第一場遭遇發生了,在長達60公里的戰線上,雙方投入了各15萬兵力。經過三天的對戰,保加利亞攻下了克爾克拉雷利鎮,贏得了開戰6天的第一場勝利,但雙方也都死傷慘重。

民族獨立與同盟戰爭:兩次巴爾幹血戰,點燃“歐洲火藥桶”

  • 柳萊布爾加斯—布納爾赫薩爾戰役

柳萊布爾加斯和布納爾赫薩爾是兩個村莊的名字,它們相隔40公里,是土耳其軍隊第二道防線重要扼守的地段。這段戰爭中也是兩次巴爾幹戰爭最為殘酷、犧牲人數最多的戰役。其中保加利亞士兵陣亡2500人、受傷17500人;土耳其士兵死亡2.2萬人,被俘2000人。

奧斯曼帝國沒想到戰鬥如此迅速,在第二道防線崩潰的情況下,他們在距離伊斯坦布爾30公里的地方架起了第三道防線,他們想利用從黑海到馬爾馬拉海這種沿海地帶的沼澤地和水域來抵擋保加利亞軍隊的進攻。但保加利亞的婓迪南國王親自上陣指揮,勢要推進伊斯坦布爾。

此時的塞爾維亞軍隊也在10月19日出擊馬其頓本部,希臘軍隊則前往馬其頓南部。戰爭爆發後,雙發都沒想到進度如此之快,奧斯曼帝國軍隊一直在敗退,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全線崩潰。奧斯曼帝國不能不請求停戰,而歐洲也擔心巴爾幹同盟軍會奪取伊斯坦布爾,那樣歐洲各國會失去他們在黑海兩海峽的戰略地位,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出面進行調停了。

艱難的《倫敦合約》—第二階段戰鬥打響

1912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的伊斯坦布爾危在旦夕,只能與保加利亞政府提出議和,而保加利亞的進攻部隊在連連征戰後也疲憊不堪,婓迪南也接受的奧斯曼帝國的提議,於12月3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

此刻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大部分的地區已經落入了同盟軍的手中,只剩下奧德林、斯庫臺、雅尼納和阿爾巴尼亞部分地區。

12月16日巴爾幹同盟的代表和奧斯曼帝國代表在倫敦開始談判,但由於雙方找不到共同點,談判陷入了僵局。1913年2月3日,在談判無果後戰爭再次打響,進入了第二階段。

巴爾幹同盟軍全線出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保加利亞軍隊攻克奧德林、舒克里帕沙率領城防部隊投降;希臘軍隊於3月3日奪得了雅尼納城堡;塞爾維亞和黑山軍隊經過兩次戰鬥後貢獻了斯庫臺。3月中旬,迫於無奈的奧斯曼帝國只能再次回到談判桌,但此刻手中的籌碼已經所剩無幾。

民族獨立與同盟戰爭:兩次巴爾幹血戰,點燃“歐洲火藥桶”

巴爾幹同盟與奧斯曼帝國戰爭中的士兵

在第二次的談判中,不僅交戰的兩方存在一些問題產生分歧,並且巴爾幹同盟內部和其他歐洲大國,因為複雜的利益問題也有著尖銳的矛盾。巴爾幹同盟顳部的矛盾是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比如馬其頓地區和阿爾巴尼亞的部分領土。奧斯曼帝國則是竭力反對黑山佔領斯庫臺和塞爾維亞擁有亞德里亞出海口,奧斯曼帝國是想要控制這些地區,預防俄國勢力的滲入。

德國和意大利支持奧斯曼帝國,但俄國和應該表示理解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要求。當然,所謂的理解和支持,不過都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角度。

在經過長達5個月的談判後,這個合約終於在倫敦簽訂成功。奧斯曼帝國宣佈將米迪亞—埃諾斯一線以西的全部歐洲領土和愛琴海上的島嶼歸還巴爾幹同盟。至此,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伴著流血和犧牲宣告結束。

內訌引發的同盟戰爭—巴爾幹第二次血戰

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戰爭中的失敗,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所以現在擺在面前的就是,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這塊“蛋糕”,每個國家都有出力的地方,因此他們都想多佔地盤和人口。

戰爭的硝煙還沒散去,勝利者們就開始因為瓜分馬其頓問題發生了衝突:

  • 保加利亞認為馬其頓的大部分軍民都是保加利亞人,它應該佔有斯科普里和薩諾尼卡等地。他們甚至認為在戰爭中保加利亞做出的貢獻最大,犧牲最多,士兵的鮮血不能白流。
  • 而塞爾維亞所佔領的地區大多在阿爾巴尼亞境內,但此刻的阿爾巴尼亞已經宣告獨立,倫敦和會又反對塞爾維亞獲得亞得里亞出海口。所以,塞爾維亞則要求修改和保加利亞之間的密約,在馬其頓得到更多的“補償”。
  • 希臘方面對現在獲得的領土也不滿足,更不願從北伊庇魯斯撤軍,它希望在馬其頓和色雷斯佔領更多的土地,堅決反對保加利亞對港口城市薩諾尼卡及周鄰地區的領土要求。
  • 黑山站在塞爾維亞和希臘這邊,但它同樣不想從阿爾巴尼亞北部撤軍,企圖取得新帕扎爾州,這樣就可以和塞爾維亞接壤。

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兩國又走在一起。1913年6月1日,兩國秘密簽訂了同盟條約和軍事協議,把矛頭直指保加利亞。正在此時保加利亞統治集團中大保加利亞的民族主義陰魂未散,國王費南迪在6月16日突然下令對駐守在馬其頓的塞、希軍隊發起襲擊。巴爾幹剛剛熄滅的戰火又被重新燃起,這第二次巴爾幹血戰是因為同室操戈而發起的,史稱“同盟戰爭”。

民族獨立與同盟戰爭:兩次巴爾幹血戰,點燃“歐洲火藥桶”

戰爭開始時,保加利亞約有50萬的軍隊,塞爾維亞軍隊有34.8萬人,希臘軍隊23萬人,黑山軍隊2萬人。接著參戰的羅馬尼亞軍隊有50萬人,奧斯曼土耳其也有25萬士兵,所有對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有著優勢,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也比保加利亞在先前做了更多的準備。面對保加利亞的突然襲擊,他們做出了強烈的反擊。

希臘以5個師的兵力攻打庫庫什地區的保加利亞4個團的防守部隊,在攻克庫庫什後,希臘軍又越過斯特魯米查河進入了保加利亞本土。從6月17日開始,塞爾維亞軍隊開始進攻馬其頓境內的什蒂普和科恰尼,因為本土被入侵,保加利亞只能放棄馬其頓的陣地,轉而防守自己的本土。

緊接著,黑山和羅馬尼亞乘機也向保加利亞宣戰,奧斯曼土耳其趁此捲土重來出兵色雷斯。此刻的保加利亞政府面臨的是四面楚歌的情形。無奈之下,於6月25日請求俄羅斯出面調停,簽訂停戰協議。

民族獨立與同盟戰爭:兩次巴爾幹血戰,點燃“歐洲火藥桶”

從6月28日開始到7月2日,幾十萬羅馬尼亞軍隊越過多瑙河逼近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6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單方面破壞《倫敦合約》,集合全部兵力攻打被保加利亞控制的東色雷斯,不久後又越過《倫敦合約》中劃定的米迪亞—埃諾斯邊界線。經過激烈的戰鬥後,在7月23日奧斯曼土耳其佔領了奧德林城堡並向保加利亞本土進軍。

保加利亞軍隊因為把兵力都集中在西部和南部跟塞爾維亞和希臘軍隊作戰,對於北部和東部的羅馬尼亞和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攻擊分身乏術。結果,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保加利亞背腹受敵,7月初時首都索菲亞告急。於是,政府只能以費南迪國王的名義請求大國出面調停,談判簽訂和平條約。就這樣,1913年7月17日,交戰雙方開始就戰事問題,以保加利亞為一方,以塞爾維亞、希臘、黑山、羅馬尼亞為一方,準備布加勒斯特進行談判。

對於巴爾幹的兩次血戰,其實都能充分體現出每個民族對於疆域和人口的渴望,也為了自己的民族徹底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為了自由而奮鬥。但戰爭帶來的傷害是殘忍的,大量人口的死亡,無數百姓失去家園。曾經的巴爾幹半島是一個土地肥沃充滿生機的地方,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被稱為“歐洲後花園”,可惜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大國們參與其中,硬是把它變成了一個“火藥桶”。

奧斯曼帝國的逐漸衰退、巴爾幹同盟為了地盤而發生內戰,再加上其他大國的虎視眈眈,讓這個原來風景秀麗的地方烽煙四起,曾經的美麗不復存在。巴爾幹半島的名字源自巴爾幹山,而巴爾幹山被斯拉夫人稱為“血山”,這是一個帶有負面性質的名稱,但在經歷了兩次血戰後,巴爾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血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