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對宋、遼兩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葉輕舟


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在澶州派遣使者前往遼國,經過五天的交涉,遼國向宋回致盟書,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宋、遼以這種古老的方式完成了兩國間的和平條約的簽訂,史稱“澶淵之盟”,至此,宋、遼開啟了雙方百年和平的局面。

我們先來看看“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宋遼約為兄弟之邦,宋真宗尊稱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尊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北宋每年向遼輸送“歲幣”“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以白溝河(巨馬河)為界河,沿邊州軍,各守原有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雙方不得創築城堡,改移河道。

從字面上看“澶淵之盟”是宋朝虧了,每年還要向遼送“歲幣”以求和平,但宋真的虧了麼?其實則不然。

澶淵之盟前宋、遼兩國之間的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澶淵之盟前兩國的關係,宋、遼長期處於對峙狀態。雙方爭端的焦點就是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蔚、雲、應、寰、朔州等十六州的總稱。大致範圍包括今天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大部,及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部分地區。這塊地方是北望大漠、南有平原、其中還有山脈等過渡帶,是一塊天然的戰爭屏障。因此,歷史上幽雲十六州是一塊“香餑餑”,幾乎誰都想要這塊地方。而宋太祖的“統一”大業的遺憾就是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不過這件事並沒有放下,宋太宗即為後,開始了長時間的戰爭,企圖收復這塊“寶地”。

於是開始“北伐”,但結果並不理想,以北宋的失敗而告終。遼朝大獲全勝,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並在以後接連南下侵宋,在澶淵之盟前,雙方開展了幾次比較大規模的戰爭,分別是瀛州與莫州之戰、遂城之戰、望都之戰,長時間的戰爭使得宋軍的損失比較大,遼其實也因戰爭而不堪重負。

北宋“百萬家之生聚,飛挽是供;數十州之田土,耕桑半失”自鄴向北,千里蕭條。燕雲地區的百姓同樣遭受戰爭之苦,顛沛流離,以至於遼朝統治者不得不下令“省賦役,恤孤寡,戒戌兵無犯宋境”

所以,為了和平美好的嚮往,促生了宋、遼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後的北宋

“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間兩城峙。南城草木不受兵,北城樓槽如邊城。城中老人為予語,契丹此地經抄虜。黃崖親乘矢石間,胡馬欲路河冰渡。大發一矢胡無首,河冰亦破沙水流。歡盟從此至今日,垂相萊公功第一。”

這是王安石的《澶州詩》對澶淵之盟的積極肯定,澶淵之盟後北宋雖然放棄了對燕雲十六州的爭奪,但國家卻因此得到喘息,使得國內獲得積極的發展。

“自景德以來,四方無事,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闢”

耕地面積增加了將近一倍。而在經濟上,雙方開展貿易,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了雄州、霸州等地。商品有香藥、犀角、象牙、蘇木、茶葉、繒帛、漆器、瓷器、麻布、羊、馬、駱駝、銀兩等。北宋每年從遼方徵收專賣稅約有一百五十萬貫,宋方得利很大,甚至往往數倍於歲幣。

澶淵之盟後的遼國

從遼國的發展看,澶淵之盟不僅對北宋有利,對遼國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

經濟方面。同北宋的貿易開展使得遼國從單一的遊牧產業逐漸轉變為多產業的國家,推動了大規模經營農業基地的產生,也帶動了人口的發展。

文化方面。和平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沒有戰亂,也帶來了文化的交流。遼國學習北宋的先進文化和制度,特別是學習了北宋的科舉制度,對於人才的選拔有著極大作用,人均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民族融合和社會風俗方面。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大量的漢人進入遼國境內,宗教信仰、道德觀念、服飾、喪葬、歲時禮俗、遊戲等方面影響突出。漢語成為遼朝境內各族人民交流的通用語言。

如混居黃龍府“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通曉,則各以漢語為證,方能辨之。”遼道宗曾詩云“君臣同志,華夷同風”。

可見遼朝經濟文化、民族關係等在澶淵之盟後受北宋影響不斷加深,遼朝社會與文化的進步大大加快。

結語:澶淵之盟並不是北宋的“屈辱”條約,相反的是北宋從中獲得了比“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大的利益,而遼國得到的也不僅僅是“歲幣”,軍費的開支削減,經濟的不斷提高,使得遼國社會得到了巨大的進步,所以澶淵之盟對於兩國是雙贏的局面。澶淵之盟給宋遼兩國帶來的百年和平,對於宋遼兩國來說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史紙條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澶淵之盟的經過

1、背景

從雍熙北伐失敗以後,宋遼戰爭的主動權從宋朝移向了遼朝,遼軍頻頻進擾北宋邊境州縣,但互有勝負,遼軍未佔絕對優勢。真宗即位,遼朝對宋朝傳達的和好意願不予理睬,並在鹹平二年(999年)深秋再次大規模攻宋。在忻州刺史柳開的鼓動下,宋真宗決定效法太祖太宗率軍親征,歲未抵達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這時,遼軍已在擄掠了河北和山東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州縣後順利北撤,真宗親征並沒有給遼軍以實際打擊。但在群臣的稱賀聲中,真宗真以為御駕親征取得了偉大勝利,作《喜捷詩》命群臣唱和然後班師回京,結束了這次親征。

其後三年遼軍每年南侵,以便為更大規模攻末作試探性準備。 景德元年(1004年)聖相李沆去世,真宗立即把另一位“潛邸舊臣”畢士安,提拔為參知政事,並許諾將拜他為相,還問他誰可與他共居相位。士安說:寇準忠義兼備,善斷大事,己所不如。”以寇準的資歷才幹,真宗早該讓他入相的,但真宗似乎不喜歡他“好剛使氣”的個性,才久未用他。他又對士安說及這點,士安說:“忘身殉國,秉道嫉邪,往往不被流俗所喜歡。現在邊患嚴重,正應該用寇準這樣的人。



時隔三月、真宗頒佈了兩人並相的任命。 九月,遼聖宗與蕭太后率二十萬大軍再次南下,但進展並不順利。宋河北諸城都奉命全力守城,遼軍連攻數城,皆未得手,便繞道攻打瀛州(今河北河間)。承天太后親播戰鼓,指揮攻城,都被宋軍以大石巨木擊退,遼軍死者達三萬餘人,傷者更多。 在遭到重挫後,承天太后鑑於遼軍並不擅長攻打堅城,立即作出正確的決策,放棄瀛州,採取迂迴穿插的戰略,直趨開封,威逼宋廷。

遼軍攻佔祁州(今河北安國)等地,不久就繞過重鎮大名府,大軍兵臨澶州(今河南濮陽)北城下,令北宋朝廷措手不及。北宋朝廷早在九月中旬就接到遼車南侵的邊報,宋真宗表示要再次親征,與遼車在河北一決勝負,詢問宰執何時出發為宜。畢士安出於穩妥的考慮,認為如要親征,也不必到最前線只要到澶州即可;但澶州小郡,御駕和大軍不宣長時間駐守當地,以晚去為宜。樞密使王繼英也持這一看法。



寇準則提議,軍隊都在前方,早去可以鼓舞軍心。真宗聽從了畢士安和王繼英的意見。 敵騎南下的消息不斷傳來,朝臣都人心惶惶。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建議真宗逃往金陵(今江蘇南京);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建議真宗避難成都。真宗徵詢寇準的意見,寇準問誰出此策,真宗讓他只斷可否,而不問其誰。寇準回答:“將獻策之人斬首祭旗,然後北伐。倘若採用三策,則人心崩潰,敵騎深入,天下豈能保有?”

2、澶淵之盟經過

真宗感到大名府一旦陷落,河朔即將不保,準備派一重臣前往鎮守,寇準提名王欽若。召見之時,王欽若還沒說話,寇準就說:“現在不是臣子辭難之日,參政當體此意!”王欽若沒法再推辭,只得出判大名府兼都部署(宋代凡是擔任過宰執而出知州府,都稱為判,以示位尊權重)。

告急的邊報一日數次不斷送到京城,寇準有意扣下,等積到相當數量,才一次轉呈給真宗。真宗見如許邊報全是告急的,便問宰相該怎麼辦。寇準認為只有立即御駕親征,畢士安也同意馬上動身。



十一月二十日(1005年1月3日),真宗車駕從開封出發,由李繼隆和石保吉擔任駕前排陣使。行至半途,傳來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死的驛報,真宗便命隨行的參知政事王旦趕回去負責留守東京。行前,王旦問:“十日不勝,何以處之?”真宗沉默良久才說:“立太子。 數天以後,澶州在望,軍中又開始流行南幸金陵的浮言。真宗有點動搖,寇準說:“只可進尺,不可退寸。若回輦數步,則萬眾瓦解,敵趁其後,要去金陵也不可得!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也說:“禁軍將士多為北人,倘若他們不願南下金陵,恐怕要出大亂子。”

真宗這才打消了逃跑的念頭,御駕進抵澶州南城。檀州,因古有稱為澶淵的湖泊而得名,州治南北跨黃河為城,南城大而北城小,南城比北城安全,但宋軍主力都佈防在北城。多數隨臣見契丹軍聲勢浩大,都建議駐蹕南城。寇準則力主真宗親赴北城,鼓舞前線士氣。

高瓊甚至說:“陛下如不過河,河北百姓如喪考妣”。一旁的簽署樞密院事馮拯呵斥高瓊說話不知分寸,高瓊激憤地說:“你以文章升為二府,今天敵騎當前,還指責我無禮,你何不賦詩一首詠退敵騎呢!”說完就命令衛士們護衛真宗前往北城,真宗這才渡河登上北城城樓,接見慰勞將士。



當宋軍將士遠遠望見御傘黃蓋時,立即歡聲雷動高呼“萬歲”。巡視完畢,真宗將軍事全權交給寇準決斷,寇準留居北城,號令明肅,將士畏服。在南城行宮的真宗派人去探視寇準的動靜,知道寇準與知制誥楊億每天通宵達旦地飲酒呼盧,戲謔喧鬧,便高興地說寵準如此,吾復何憂!" 他不知道這是寇準特為安他的心而作出的舉動。

寇準在澶淵之役中處變不驚,力挽狂瀾,對此,陳璀在百年以後說:“當時若無寇準,天下分南北矣!也就是說,鬧得不好,建炎南渡的局面會早一個世紀發生。

實際上,遼軍出發之際,承天太后就通過宋朝降將王繼忠,保持著與宋朝討論議和的渠道。繼忠是真宗藩邸時的舊臣,在一次戰爭中被遼軍俘虜,便成為溝通遼宋議和的最佳人選。 宋真宗表示願意談判,派曹利用為使者前往大名府。判大名府王欽若見遼軍正在猛烈進攻,未見和談意向,便將曹利用留在大名府。



兩軍在澶淵對陣以後,承天太后見軍事上難以佔到便宜,和議趨向日漸明確,便命王繼忠從多渠道向宋真宗傳遞和談信件要求宋方派出使者。宋真宗雖然親征澶州,也登上北城勞軍,但始終難以克服恐遼心理。 即位前後,自王小波李順以來接連不斷的兵民反叛,宋夏邊境連年的不安寧,都令他揪心不已。

如今兩軍雖夾河對陣,但時值隆冬,倘若遼軍再採取迂迴戰術,放棄澶州,從別處渡過黃河直逼開封,形勢就不堪設想。考慮到這一切,真宗更堅定了求和的念頭,下令曹利用立即赴遼軍大營和談。 曹利用見到承天太后的次日,就與遼朝使者韓杞出發來見宋真宗。

真宗得知遼朝要求歸還周世宗攻取的瓦橋關以南的領土,明確表示:可以襲用漢代以玉帛賜單于的故事;若要求土地則決戰到底。寇準則主張,不僅不必賜玉帛給契丹,反而應該要求他們交出燕雲舊地向宋稱臣,這樣才能確保百年無事。 而其時有流言詆譭寇準挾兵以自重,真宗便以“生靈重困”姑聽其和”堅持己見,寇準只得同意議和。

曹利用再赴承天太后帳前重議和平條件,真宗對他說:“必不得已,百萬也可。”曹利用表示:“契丹如有其他非分要求,我就不活著來見陛下。”寇準聽說,即召曹利用私下囑咐道:“雖有聖旨,如超過三十萬,我就要你的腦袋!” 曹利用再赴遼營,承天太后說:“晉給我們關南地,被周世宗攻取,現在應該歸還。”利用答道:“前朝之事,我朝不知。倘若要求歲幣以助軍用,還不知我朝皇帝是否同意。割地之事,不敢歸奏!”

經過多次使臣往來和討價還價,雙方終於達成和議的條款: 一、宋朝每年給遼朝銀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二、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遼為兄弟之國;三、雙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四、雙方不得收留對方的逃亡人員;五、雙方不得構築針對對方的軍事設施。

曹利用帶著這一和議條款趕回澶州行宮,真宗正在吃飯,不能立即接見他,便命宦官去問歲幣數額,利用伸出三個手指。宦官回來奏報說,猜想是三百萬,真宗當即失聲說“太多”,轉而說“能了結此事,也還可以。”召見時,利用連聲謝罪說答應的銀絹數太多,當真宗知道是三十萬兩匹時,大喜過望,重賞了他,很快就批准了和議,起駕回朝。



二、對於宋國的影響

對宋朝來說,反擊遼朝入侵的保衛戰,本來就是正義的。就當時形勢分析,遼軍處於危地,宋軍只要敢於反擊,完全可以取得威懾性的戰果,以便在和議中佔據上風。 但宋朝君臣上下瀰漫著嚴重的恐遼情緒,而“守內虛外”的國策也使真宗把注意力著重放在對內防範上,因而不但不敢抓住戰機,反而落得納幣求和的妥協結局,訂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歲幣不僅自此成為宋朝財政的一大負擔,還在以後對西夏與金朝的交涉中成為慣用的一種妥協方式。

三、對於遼國的影響

澶淵之盟不僅使契丹從孤軍深入的軍事險境中安然脫身, 還獲取了戰場上沒能得到的酬報,每年得到數額可觀的歲幣。 對遼朝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勝利。

在這場軍事與外交 的較量中,遼朝除了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外,承天太后作為傑出政治家的膽略和識見起了關鍵的作用。

澶淵之役是契丹發動的南侵宋朝的關鍵戰役,契丹確實於理有虧,但國與國之間歷來都是憑藉實力來證明其存在的,後人豈能苛求一千年前的古人。何況承 天太后審時度勢,並沒有頑固堅持與北宋處於長期戰爭狀態,在 盟約訂立以後,史稱她是“願固盟好”的,而後遼宋之間基本上也確實是和平相處的。

四、對於歷史的影響

不過,從宋遼歷史的長過程來看,澶淵之盟結束了中原政權與遼朝近百年的戰爭狀態。自此以後,政治上互以南北朝相稱, 使者聘問不斷,經濟上雙方沿邊的農業經濟在和平環境中得以 發展,而榷場貿易更是互市不絕,有力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因而從歷史的長時段來考察澶淵之盟,就不僅 僅是遼宋恩怨和你我是非的問題。既然在宋遼金元時期,漢民族作為多數民族與少數民族間的衝突融合,構成了歷史的主題之一。

絕對的平等和正義在這種衝突融合中往往難以體現;相反 往往會以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外表呈現在歷史暫時的表象中,但 從長時段來看,其間卻有著歷史的合理性。



澶淵之盟也可以說是一種地緣政治的平衡,這種平衡不僅 體現在遼宋之間,也表現在宋夏之間。澶淵之役的當年,党項首領李繼遷戰死,宋朝在次年抓住時機與其繼承者李德明議和 。 景德三年,雙方也達成了和議,其性質和效果不啻是宋遼澶淵之盟的克隆版。

儘管宋夏之間地緣政治的短暫平衡在元昊時期 一度打破,但三方畢竟通過妥協獲得了將近三十年的和平發展期。 至於宋遼間的這種平衡,雖然在元昊反宋時起過波折,但基本上 沒有打破過,大體維持到宋徽宗後期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


常棣tandy


背景:澶州之戰


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傾國大軍南下,勢如破竹,兵臨黃河沿線的澶州城,一旦攻澶州城,胡馬兵鋒便直指東京汴梁。

大宋朝野震動。眾文臣欲遷都南逃。但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當時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最終決定御駕親征,親至澶州督戰。

攻城的遼軍一波接一浪如同海浪般地拍打著澶州城,可澶州城裡的宋軍也知道如今是生死關頭,必需死戰,他們如最堅硬的礁石,任由海浪拍打,夷然無損。雙方在攻守之間展開殊死搏殺,僵持不下。

遼軍主帥蕭撻凜是百戰名將,當年生擒過宋將楊業。某日他自持悍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觀察宋軍守城的佈防,試圖找出破城之法。,卻不料澶州北城宋軍卻先發現了他的破綻。

宋軍的信心來自一種宋軍新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八牛弩,有效射程超過1千米,不亞於現代的狙擊步槍,而蕭撻凜正好步入了有效射程之內。

“嘭~嘭~嘭! ”

一陣整齊的弓弦霹靂爆響後,無數支鋼槍一般的箭矢從澶州北城頭爆射而出,在空中如同烏雲一般,把蕭撻凜罩在了龐大的陰影之中。漆黑的槍箭雨點般穿過肅殺的天空,俯衝下來,蕭撻凜大駭,但已經躲閃不及,當即被槍箭當頭貫入落馬而亡。

此時宋真宗一又上了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氣勢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主帥被殺,遼軍大為震驚。遼太后蕭燕燕親臨其靈車,慟哭不已,輟朝五日。遼軍士氣為之大挫。


簽署合約

遼軍主帥被殺,又懼於宋軍守城的能力,無法對澶州沒有進行一次有效的攻擊作戰,主力部隊深入宋境,後方反叛勢力蠢蠢欲動,宋軍各路援軍也陸續趕到,遼軍進退兩難,和談成了最好的選擇。

大宋方面如果當時的皇帝是宋太祖甚至宋太宗,那麼肯定是以消滅境內遼軍主力,然後揮師北上恢復燕雲十六州為戰略目標。但這個時候的大宋皇帝是宋真宗,一位愛好和平的皇帝。對收復燕雲並沒有其伯父和父親的強烈渴望。和談自然是他的第一選擇。

於是雙方几輪唇槍舌劍和討價還價之後達成了《澶淵之盟》,主要條約有:

1、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

3、宋每年向遼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在邊境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貿易。

5、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6、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澶淵之盟》對兩國關係產生了長達一百多年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也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分析雙方利弊,總結如下:

1、遼國當時起兵以收復關南二州(後周柴世宗從遼國手中奪取)為名義,條款中宋沒有將關南二州還給遼國。所以雙方領土保持現狀,均可接受。

2、互為兄弟之國說明互相認可對方為平等國家。注:當時周邊其它國家(西夏、高麗、青塘、回鶻、安南、大理等等)都只能向這2個大國稱臣。

3、宋向遼輸送了30萬的歲幣感覺好像吃虧了,但實際上對大宋來說成本是非常低的。因為和遼國打戰更貴,宋朝日常每年軍費開支就得4千萬~5千萬,這還不算打戰的額外開銷。30萬歲幣不到大宋日常軍費的1%,對大宋來說沒有付出多少,但保持了和平發展,人民生產勞動不受影響,受戰爭影響的河北地區財政收入遠遠高出這個數,基本達到了戰略目標。

4、而遼國每年能從大宋獲得三十萬歲幣,這個數額對貧窮的遼國那算是天文數字了。遼國以戰促和得到了回報。基本達到了戰略目標。


後續影響

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史書上記載,雙方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遼國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但史書的記載永遠冠冕堂皇,事實的真相往往令人意外。和平年代雙方的競爭並沒有停止,只不過不是再依靠戰爭了。戰爭年代拼軍事,但和平年代是經濟、貿易、文化的交鋒,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而這些方面大宋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充分利用《澶淵之盟》條款,把大遼當韭菜進行收割:


1、貿易傾銷:由於條約中宋遼在邊境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貿易。經濟文化處於中華歷史頂端的大宋在經濟貿易上的巨大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大宋能出產的商品太多了--絲綢、布匹、陶瓷、茶葉、書籍、手工藝品,遼國則淪為原材料輸出國。

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大宋貿易順差,大遼收的歲幣,還沒運回國,在邊境就被宋人掙了個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估算,宋朝通過對遼貿易,每年可獲八十萬貫價值的順差,扣去歲幣,每年還盈餘五十萬。這還僅僅是官方榷場之內的交易量。

2、貨幣戰爭:宋朝的通寶在遼國成為了貿易的結算貨幣。一貫的宋錢民間能兌換幾貫的遼錢,遼錢貶值,貿易上又沒有產品供給宋人,宋人想買的戰馬,契丹人認為是戰略物資又不想賣。隨後的一百多年裡,曾經不可一世的遼國經濟上被掏空了。徹底淪為經濟上處於附庸的原材料輸出國。遼國只能靠盤剝北方其他少數民族部落來維持貿易,這也給遼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3、文化侵略:大宋是中國文化最鼎盛的時代,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現在澶淵之盟後的數十年中。文化相對落後的遼國契丹民族開始了加速漢化的過程。遼國人原先吃肉和奶酪的習慣被饅頭、糯米飯等漢食替代。漢服成為契丹人主流,就連遼國的禮儀典禮上,皇帝高官們,都是清一色的漢服裝扮。遼國的傳統節日沒落,人民開始過漢族節日。宋詩和宋詞成為遼國讀書人追捧的對象。蘇軾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時,發現哥哥的名字在遼國如雷貫耳,堪比周杰倫。以至於發出驚呼:“誰將家書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


大遼也沒有束手待斃,充分利用外交手段+軍事威脅,和大宋交鋒也是來往不斷:

1、幫助西夏對付大宋:每當宋朝與西夏戰爭的關鍵時候,遼國總是派兵前往大宋邊界厲兵秣馬。導致大宋總是無法專心對付西夏。

2、1042年(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正酣,向北宋勒索土地為名,伸手要錢為實。最終以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為結果。遼國把歲幣從三十萬增加到了五十萬。

3、宋神宗繼位後,遼國趁大宋天災,朝廷變法派與舊黨內鬥,王安石罷相下野之際。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最終宋政府答應以分水嶺為界,放棄了邊界的山地。

結語

《澶淵之盟》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幾十年的戰爭,給從後唐、五代以來飽經戰亂華夏人民終於有了一個修養生息的機會。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澶淵之盟》之後宋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經濟、科技、文化最鼎盛的時代。

《澶淵之盟》持續了一百多年,北宋末年,宋徽宗背盟,聯金滅遼,後金又滅宋。《澶淵之盟》徹底終結。


趙宋春秋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澶淵之盟歷史上評價褒貶不一,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評價。

先了解一下澶淵之盟。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太宗率遼軍大舉南下,一路攻城掠地,宋朝邊境頻頻告急。這一下引起北宋朝廷的慌亂,宋真宗趕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有的大臣主張避敵遷都南逃,宋真宗也動起了南逃的心思。這個時候宰相寇準極力反對,力主抵抗並勸宋真宗御駕親征鼓舞士氣。宋真宗迫於無奈,只得北上澶州督戰。

由於遼軍一路長驅直入,戰線過長,再加上北宋各地軍民極力反抗,糧草不濟。尤其是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被宋軍用床子弩一箭射殺,導致遼軍軍心不穩。遼國蕭太后及大丞相耶律隆運覺得這麼打下去也撈不到什麼便宜了,決定轉換策略和北宋議和。宋真宗在聽到遼國要議和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雙方就在澶淵訂立了合約,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宋遼互為“兄弟之國”。


其積極影響

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促進了宋遼兩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

對於宋朝而言,雖然北宋做出了一些讓步,但30萬的歲幣相較當時宋朝財政來說不值一提。宋繼承了唐帝國生產力和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換取了北宋百餘年的和平,為開創仁宗盛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對於遼國而言,也是如此,遼繼承了唐帝國的絲綢之路貿易線,保證絲路的暢通和安全。澶淵之盟後,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同樣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其消極影響

對於遼國,澶淵之盟”之前,遼國內部就存在極大矛盾,各個種族之間,世家大族貴族與中央皇權均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澶淵之盟”之後,由於外部環境有效改善,這些矛盾就被激發出來,造成了內部政局出現動盪,為以後出現衰落以致最後被金所滅埋下了伏筆。

反觀宋朝,“澶淵之盟”後,北宋的黨爭完全轉為內鬥,王欽若,丁謂等保守派也正是利用了“澶淵之盟”對宋真宗心理上和對北宋朝廷上下的影響,邊緣了寇準,控制了朝政。宋朝朝廷苟且安生,只顧著享受榮華富貴與玩樂人間,完全忘記了宋太祖立下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宏圖大志。從此以後,宋朝國力逐漸衰弱,社會風氣一片奢侈萎靡。


歷史小小生


北宋時期,宋太宗趙光義自979年北伐,與遼朝因燕雲地區領地的爭端進行了長達25年的戰爭。

終於在1004年,宋遼兩國疲於征戰,雙方都有心和解,於是締結了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宋遼戰爭結束。

先來看看澶淵之盟的內容:

  •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互市市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淵之盟本身是兩國為了休戰而達成的協議,對兩國的影響都有利有弊。

對宋的影響:

積極:

  1. 結束了宋遼之間的戰爭,使兩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百姓得以免於戰爭的困擾;
  2. 宋朝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和平,戰爭時的用兵費用非常高,三十萬銀絹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的百分之一,締結盟約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減輕了徭役和賦稅壓力;
  3. 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消極:

  1. 使宋一直未能收回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
  2. 助長了遼朝索要錢財的貪婪。雖然此後宋遼兩國一直處於和平狀態,但還是發生過兩次交涉:一次是1042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另一次是1074年,遼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致使宋朝廷又放棄一些土地;
  3. 金錢換取的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重武輕文”、兵備鬆弛使國力減弱。

對於遼朝來說,澶淵之盟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上文中均有體現,但消極影響也是很大的,與宋朝的消極影響第三點相同: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遼國也對國家兵備建設放鬆警惕,這對一個遊牧民族來說是致命的。遼朝身處北方,周邊的遊牧民族部落對其虎視眈眈,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北宋末年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

兵備鬆懈使遼朝在宋徽宗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後,於1125年被宋金聯軍所滅。沒過多久,北宋也遭遇了相同的厄運,1126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都城東京,擄走了徽、欽二帝,北宋直接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同道棠


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宋遼兩國在澶州達成城下之盟,史稱“澶淵之盟”。此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宋遼雙方再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澶淵之盟對宋遼兩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宋遼兩國武備鬆弛,最終都亡於金

澶淵之盟後,北宋徹底放棄幽雲十六州,默認遼的佔領。因宋遼盟約已成,北宋君臣天真的認為雙方再無軍事衝突,武備開始鬆弛,大量削減在邊地的軍事力量,放鬆了對遼的軍事防禦。

為了讓遼放心北宋並沒有開啟戰爭的打算,將定州、高陽關和鎮州三個都部署縮併為一個,滄州、貝州、雄軍、邢州等四州的部隊,縮減成步軍六指揮,並讓禁軍返回原駐地。“以邊臣用心者,謂之引惹生事;以結紳慮患者,謂之遷闊背時。”

宋真宗之後,北宋“忘戰去兵”,宋軍“武備皆廢”。這使得日後當金軍南下時,宋軍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導致北宋滅亡。

而遼國武備也日益鬆弛,隨著兩國的互市,北宋大量的精美物品進入遼地,遼國統治者開始注重享樂,政治日益腐敗,曾經叱吒北方的遼國最後也被女真所建立的金所滅。

宋遼雙方經貿往來日益頻繁,促進了雙方經濟發展

澶淵之盟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安肅軍(今河北徐水)、廣信軍(今河北徐水西)等地設置榷場,與遼互市。北宋輸入遼的主要是以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為主,如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和絲織品等,而遼輸入北宋的主要是羊、馬、駱駝等牲畜以及皮貨、藥材等。

“取之於虜,而複用之於虜。”北宋雖然每年給遼三十萬銀絹,但由於宋遼之間的互市貿易,北宋每年可獲得大約150萬貫的專賣稅。而且,北宋從榷場獲得的商稅也非常可觀,完全可以抵消對遼的歲幣。“所入者有銀錢、布、羊馬、橐駝,歲獲四十餘萬”。

由於宋遼兩國的經濟實力相距甚大,宋遼之間有著巨大的貿易逆差。這使得遼國大量的金銀、銅錢迴流到宋朝,反而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宋仁宗時期,每年的商稅達到2000多萬貫,使得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

遼政治軍事訛詐並用,北宋以金錢換和平

澶淵之盟是遼在戰爭失利的情況下,而與北宋達成的議和,這使得遼對北宋君臣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那就是北宋君臣並不願意與遼兵戎相見。因此,嚐到甜頭的遼數次以軍事威脅北宋增加歲幣和割讓土地。

北宋為了換取和平,對於遼的要求基本上都給予滿足。宋仁宗時期,北宋與遼達成“重熙增幣”,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北宋一些有識之士感嘆的說,遼只需派一使者就能讓宋妥協。“只煩一介之使,坐致二十萬物,永匱膏血,以奉腥羶。此有識之士,所以為國長太息也。”

促進了北宋文化娛樂產業的興盛繁榮

澶淵之盟後,由於邊地無戰事,官民百姓的娛樂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北宋京師東京出現了大量的勾欄瓦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描述東京的繁華景象。“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臺舞榭,競賭新聲。”

同時,因沒有了戰爭的威脅,北宋官民的享樂之風開始風靡,宋詞俗曲愈加興盛,就連皇帝也沉浸其中。“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

澶淵之盟使得宋遼兩國保持了100多年的相安無事,“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但由於武備廢除,為最終亡於金埋下了伏筆。


老袁侃歷史


感謝,我是閒來無事聊聊歷史,先聊聊什麼是澶淵之盟。

1004年,遼國入侵宋,宋朝大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後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良、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

和諧就是生產力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國家。而北宋,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小國”。

公元1009年,在中國大地上除了北宋之外,還有遼、夏,雲南的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於闐國(此時已皈依伊斯蘭教,屬於哈拉汗朝)。

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等多個政權並立。而五年前,北宋的周邊形勢要嚴峻得多,尤其是宋遼關係。

1004年閏九月,遼蕭太后與遼聖宗率大軍侵入宋境,十一月,進抵澶州(今河南濮陽)。

此前,遼曾提出和約,宋真宗選擇了戰爭。在同平章事寇準等人的堅持下,宋真宗親至澶州督戰,登臨北城門樓,“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遼軍一面屯兵澶州城下,與真宗所統宋軍主力對峙,一面展開和談。

和平還是戰爭?宋真宗選擇了和平:十二月,宋遼講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承認邊界現實,宋每年給予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關於“澶淵之盟”,歷來頗多非議,否定者認為這是勝算下的城下之盟。殊不知,雖然遼軍腹背受敵,但已擊敗宋軍第一線主力,長驅直入,折損大量宋軍;同時宋人也因爭戰多年卻無法擊敗遼軍取得最後的勝利而傾向議和。

民意如此,人心向背啊。宋真宗要的是和諧—友邦的和諧,民眾的和諧。於是,宋遼籤盟,從此交好達百年之久。

何況,雖然“澶淵之盟”後宋朝納歲幣換取了和平,可並非像某些教科書所言“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危機”那麼簡單:從公元979年,真宗之父趙光義北征開始,宋遼之戰已經打了25年了,其間北宋損兵折將,人民生靈塗炭,難道還應繼續嗎?這種生死相搏,要最終博弈到何時,且宋朝徹底勝算又有幾何?

每年扔出去30萬兩白銀,誰都心痛,可是否瞭解當時宋朝在北方戰線上應付一場戰爭,需要投入怎樣的國力物資?

3000萬兩白銀!這還僅僅是中等級別的戰爭。

當時宋年收入一億,而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這是多麼恐怖的數字。即位近七年來,宋真宗一共應付了多少場超級戰爭?相比之下,這30萬兩歲貢的確是九牛之一毛!但年30萬歲貢對於經濟拮据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

於是,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朝百年交好,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利弊,勿庸贅言。

到此,如果說後人對“澶淵之盟”還有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它使北宋失去了中原帝國的威儀,番邦外夷竟未臣服!其實“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不是很好嗎,何必非要自居“父皇帝”?兄弟和諧相處,於神宗而言,其結果就是:和諧就是生產力。

宋朝的國家財政收入,和約之後得以增加,在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總額已達15000萬。可以說,沒有五年前的和約,就沒有1009年的繁華似錦。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對宋就是保衛國土,而且燕雲地區產馬,對於宋朝來說可以解決少馬問題。遼控制燕雲十六州,能夠進退自如。可以提供大量兵源和賦稅。其實是一場貨幣戰爭,各取所需。沒有真多贏家。


Xiao胖2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朝相互妥協後簽訂的和平協議,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圖:澶淵之盟)

我們先了解一下《澶淵之盟》的具體內容: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從上方協議內容,可以看出,遼朝不勝而勝,北宋不敗而敗。宋真宗不是趙匡胤,也不是趙光義,他只想做一個和平皇帝。為了和平,北宋給遼國一些地,一些錢,他是可以接受的。

從協議的結果來看,協議對兩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對北宋的影響

1.北宋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簽訂了不利的協議,使國內士氣低落,助長了遼國的侵略意圖。

2.簽訂了和平,北宋放棄了對燕雲十六州的領土收復,使北方遊牧民族可輕易南下,長驅直入內地,對北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3.以北宋宰相寇準為首的主戰派受到朝廷的打擊,主和派官員受到重用,收復失地的願望越來越渺茫。

4.長期和平,朝廷多重用文官,武將得不到朝廷重視,地位越來越低,軍備鬆弛,部隊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弱。

5.提供給遼國銀、絹,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6.和平的環境,也使北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出現了繁榮的局面。

二、對遼國的影響

1.與北宋達成和平協議後,遼國開始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雖然,最後遼國取得了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2.《澶淵之盟》的簽訂,使遼國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獲得了好處,助長了遼國的侵略意願。要不是蕭太后和遼聖宗先後逝去,遼國內部發生動亂,實力下降,說不定遼國還會大舉侵宋。就是這樣,後來,遼國還是訛詐了北宋更多的錢財和土地。

3.長期的和平,使遼國統治者過上了安逸的生活,軍備鬆弛,軍力下降,和後金的鬥爭中處於不利的局面。

4.長期的和平,加速了遼國農耕地區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從上面敘述可知,《澶淵之盟》的簽訂對宋、遼雙方都有好處,當然也有弊端。不過,我們需要肯定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對廣大的老百姓來說,和平更是最大的渴望。


阜城軼事


一時的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