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中,早期的人類活動,甚至文明的進步,無不與石頭有關。石文化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佔有重要位置,是傳統文化的精彩一頁。古人崇尚“君子比德於玉”,石文化是玉文化之祖,玉文化是石文化的昇華。所以,我們回眸中國的文明和歷史就有必要去了解石頭,瞭解玉(石),研究石文化和玉文化。

一、四大歷史名石

奇峰名品在中國石文化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研究石文化就有必要去解讀它們。歷史上的名石很多,其中公認的“四大名石”為:

1、奇姿異質窮變化——靈璧石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靈璧石,因產於安徽靈璧縣而得名,是開發較早的一種觀賞石。她以悠久的歷史、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圖案、嶙峋的肌膚、斑駁的紋理、委婉的孔洞、悅耳的金玉之聲和奇特的造型而名傳中外、譽滿四海。石玩界公認的歷史上第一部石譜宋代杜綰的《雲林石譜》將靈璧石列在了卷首頭條,明代王守謙作《靈璧石考》贊稱靈璧石為石玩之最,清乾隆帝御筆親題“天下第一石”。

對靈璧石的界定,石玩界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據《靈璧志略》記載:“靈璧有七十峰,產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靈秀,石皆如璧。”究竟什麼是靈璧石呢?筆者認為所謂靈璧石,就是特指在靈璧縣地域出產的、經過大自然錘鍊而天然形成的各類別石頭中具有觀賞、收藏和應用價值,並對人和環境有益而無害的石質藝術品的總稱。按大類別分靈璧石可分為為八類:磬石,紋石,彩靈璧石,白靈璧石,皖螺石,透花石,花山青玉和雜石等。靈璧石(磬石)是中厚層狀灰巖(石灰岩),摩氏硬度4——7,石質微顯脆性,鋸切稍困難。它的礦物性質屬於碳酸鹽。它的礦物成分為:>95%的方解石,<3%的白雲石和少量金屬及微量元素。靈璧石有黑色泥晶結構,晶粒小於細晶巖類和粉晶巖類而達到微晶的尺度,這使得用它摩擦人體,使人感到舒服;也正因為具有微晶結構,所以敲擊時能發出金屬的聲音。靈璧石鬼斧神工,因特有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使其形表現出“瘦、透、漏、皺、醜”的特徵,又有“金聲玉振”的奇妙音聲。

“靈璧之石妙天下,奇姿異質窮變化”,靈璧石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天然的藝術品,為文房玩石、廳堂供石、園林立峰之首選。今靈璧縣城張氏園亭遺址留有巨石,俗稱“東坡石”,橫臥石座,氣勢雄渾。開封、蘇州、北京的故宮和北海都有不少古今靈璧佳石;上海藏家收藏的精品清供“鎖雲”一石高僅25釐米,卻古意盎然,價越數百萬。

2、五丁巧力奪天工——太湖石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太湖石因產於江蘇、浙江太湖一帶而得名,主要產於蘇州洞庭東、西山,是中國開發較早的一種觀賞石。在唐代搜玩太湖石已蔚然成風,牛、李二相雖政見不同而都痴迷於此,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題詠詩文數不勝數,可以說是奇石中文化積澱最為豐富的一種,有關太湖石的審美標準(瘦、漏、透、皺)被認為普遍適用於其他觀賞石種。太湖石也一直被視為觀賞石中的上品,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一文中就已提出“石有聚簇,太湖為甲”的觀點。

太湖石是一種石灰岩,水中、山中皆產,尤以產於水中者為貴,“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為波濤所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潤”(文震亨《長物志》),色澤較為單調,以白色、青色、灰色為主。質地堅脆,多見渦孔竅穴,石表少見褶皺紋脈,外型輪廓線跌宕起伏,構成一座座絕佳的抽象立體藝術品。太湖石峰一般取上大下小式立置。石體大多正反面有明顯之別,正面發育較為完全,富於變化;反面則較為平坦。

太湖石以大中型為主,常作園林立峰或堆成假山,尤其明清時期受到達官顯貴的瘋狂追捧,佳品名峰在江南私家園林中隨處可見。太湖石具有瘦、漏、透、皺之美,現存蘇州留園的“冠雲峰”,高達6.5米,為現存古代最高的太湖石,堪稱“瘦”的代表;上海豫園的“玉玲瓏”堪稱“漏”代表;蘇州清織造府原址(現蘇州十中)的“瑞雲峰”堪稱“透”的代表;常熟人民公園的“沁雪峰”堪稱“皺”的代表。

3、一拳突兀千金值——崑山石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崑山石又稱“昆石”、“玲瓏石”,因產於江蘇崑山市玉峰山(又稱馬鞍山)而得名,被譽為“崑山三寶”之首,與太湖石、雨花石並稱為江南三大名石。因其出產極少,向來被視為觀賞石中的尤物,南宋詩人陸游就有“一拳突兀千金值”之嘆,過去坊間常見贗品以求善價者。

崑山石是產於石英礦脈晶洞中的石英結晶體,形成於約1.8億年前。通體雪白晶瑩,竅孔遍佈,玲瓏剔透但堅脆易裂。石表可見大小不一的石英晶粒和脈紋,按其石英晶簇、脈紋形象特徵可分為雞骨、胡桃、雪花、楊梅、荔枝、海蟄等十幾個品種,以雞骨、胡桃為常見。形態獨具傴、醉的特點,“傴”是指石身上部稍呈前傾俯狀,“醉”是指石體有左右顧盼之勢。最大的特點是透,“透”指石體孔洞遍身,萬竅靈通。

昆石常作傳統清供石,亦與菖蒲等植物搭配成盆景雅玩。一般大小僅為寸許,大者極為少見,現存崑山市亭林公園有兩座一人多高的立峰為其代表,其系明代舊物,一名“春雲出岫”,一名“秋水橫波”,窈窕玲瓏,竅孔遍佈,具有瘦、漏、皺之態。昆石採集加工頗為複雜,大致要經過選坯、曝曬、沖洗、剔泥、雕琢、浸泡等工序,方可得到潔白如玉、玲瓏嵌空的成品。早已停止大規模開採,今存的昆石名品大多是過去採集或歷史遺物。

4、小山突兀百千重——英德石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英德石又稱“英石”,因產於廣東英德縣而得名。在北宋時期英石就已被開發、藏玩了,北宋詩人黃庭堅離任象州太守,欲得一英石佳品“云溪石”,竟費萬金載之以歸,並有“醉夢江湖一葉中”之詠句。宋代杜綰《雲林石譜》中亦有詳敘。明代文震亨《長物志》記載英石在明代被廣泛大量開採,時人視其為僅次於靈璧石的觀賞石。清代朱彝尊、陳洪範等人都曾作詩讚美之。

英德石屬沉積岩中的石灰岩,主要產於廣東北江中游的英德山間。該地岩溶地貌發育較好,山石較易溶蝕風化,形成嶙峋褶皺之狀;兼之日照充分、雨水充沛、暴熱暴冷,山石易於崩落山谷中,經酸性土壤腐蝕後,呈現嵌空玲瓏之態。英石本色為白色,因為風化及富含雜質金屬物等而呈現多種色澤,有黑色、青灰、灰黑、淺綠等色,常見黑色和青灰色,以黝黑如漆者為佳,石塊體上常間雜有白色(方解石)條紋。石質堅而脆,佳者扣之亦有金屬聲。石質大多枯澀,以略帶清潤者為貴。英石輪廓變化大,常見洞孔石眼,玲瓏婉轉。石表褶皺深密,是奇石中“皺”表現最為突出的一種,有蔗渣、巢狀、大皺、水波等形狀,精巧多姿。正反面區別較明顯,正面凹凸多變,背面平坦無奇。

英石常作傳統清供石,除此之外,還被廣泛用於製作山石盆景、假山等。嶺南園林中的掇山、疊石多取於此。英石以中小型為多,少見高大之物。現存杭州花圃的“縐雲峰”高達2.6米,腰狹處僅寬0.4米,“形同雲立,紋比波搖”,是罕見的英石巨峰。

二、四大歷史名玉(石)

中華民族把崇玉、愛玉、敬玉的心界,逐漸升華到了一個神聖的境界,故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法,使玉石、玉器既成為一種用於欣賞和收藏的藝術品,又成為一種民族傳承文化的載體。歷史上的名玉很多,其中公認的“四大名玉(石)”為:

1、西域神品——和田玉(石)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和田玉(石),也稱“和闐玉”,因主要產於新疆和田地區而得名。新疆和田玉產地分佈於莎車——塔什庫爾幹、和田——于闐、且末縣綿延1300公里的崑崙山脈北坡,又因其產自“萬山之祖”的崑崙山而又被稱為“崑玉”。用和田玉製成的玉器,具有濃厚的中國氣魄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微量透閃石、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墨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為單色玉,少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為摩氏6.5度至7度。和田玉根據產出情況可分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種。和田玉的經濟價值評定是靠其顏色與質地純淨度來決定,按顏色分為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糖玉和碧玉等多種類型。白玉為和田玉中的優良品種,其上品為羊脂白玉,被世界公認為“軟玉之王”,中國曆朝歷代都極推崇羊脂白玉。

和田玉開發利用的歷史大約已有6000年,據《中國和田玉》記載中國新疆與中原、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和商貿交流的第一媒介,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更有專家提出,溝通中西文化的“絲綢之路”的前身,便是一條以輸送和田玉為主的“玉石之路”。

2、中原異寶——獨山玉(石)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獨山玉(石),又稱“南陽玉”或“南玉”,因產於河南南陽市的獨山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利用和雕琢獨山玉。陝西神木石茆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玉斧,據專家考證用料就是獨山玉。

獨山玉以色彩豐富、濃淡不一、分佈不均為顯著特徵,在同一塊玉石中常出現多種顏色並存的現象。獨山玉質堅韌微密,細膩柔潤,光澤透明,色澤斑駁陸離。按顏色可分為綠、白、黃、紫、紅、黑、青、雜色等8種色系77個色彩類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獨山玉主要用於雕琢較大的玉器擺件,元代的“瀆山大玉海”就是獨山玉雕成的,其中俏色玉雕更是獲得好評,在國內外市場都很受歡迎。據史料載,獨山玉的開採在漢代已有相當規模,至今獨山還保存著1000多個古代採玉的礦坑,獨山腳下“玉街寺”遺址就是漢代雕玉的地方。清《新修南陽縣誌》載:“故縣北居民,多治玉為生。”現如今南陽地區有寶玉石加工廠和商店近6000家,年產值達到數億元,是中國玉雕工藝品最大的出口基地。據統計,南陽玉礦產資源年開採量約為1500噸——3000噸,佔全國年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一。

3、東北奇珍——岫巖玉(石)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岫巖玉(石),簡稱“岫玉”,因產於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而得名。是我國早已被發現的一種重要的玉器原料。因岫玉開採量較大,價格偏低,又被稱為“百姓玉”,但仍不失為優質玉種。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石器所用玉材,產於岫巖縣細玉溝,俗稱“老玉”。

岫巖玉,屬蛇紋石,形成於鎂質碳酸岩的變質的大理石中,我國這種地質環境的礦床很多,因而類似岫玉的產地很廣泛,而岫巖滿族自治縣所產的主要可分兩大類:一是蛇紋石軟玉;二是透閃石軟玉。其中以河磨玉和石包玉尤為珍貴,其外觀呈青綠色,還有紅、黃、白、青、藍、紫色等彩色;質地細膩、溫潤、緻密、堅韌。

據考古發現,從新石器時期到晚清時期歷代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用岫巖玉雕制而成的玉器,如新石器時期的有孔玉斧,唐宋時期的獸首形玉杯,清代的“皇帝奉天之玉”傳國玉璽等。岫巖滿族自治縣是我國最大的玉石產地,玉石儲量27萬噸,居全國第一,岫巖玉器雕刻精美,品種繁多,已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4、荊楚靈物——綠松石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綠松石因形似松球,色近松綠而得名。其被人們稱為石,實為玉,是一種深受中外人士喜愛的古老寶石,有著幾千年的燦爛歷史。我國的綠松石主要產自湖北及陝西的白河、新疆、安徽、雲南等地,其中湖北西北部的鄖縣、鄖西縣、竹山縣出產的綠松石質量最為純正。

綠松石是外來語,它是礦物名,英文名稱為Turquoise,源於法語Pierreturqoise,意思是“土耳其石”,又稱“土耳其玉”,這是因為古代波斯產的綠松石最初是途經土耳其運往歐洲的緣故。其是含水的銅、鋁的磷酸鹽礦物,屬三斜晶系,顏色特有的不透明天藍色、淡藍色、綠藍色、綠色及其底色上常有的白色斑點和褐黑色鐵線,玻璃光澤至油脂光澤,質地細膩,韌性較差。綠松石分為四個品級:一級品(波斯級)、二級品(美洲級)、三級品(埃及級)、四級品(阿富汗級)。

湖北鄖縣雲蓋寺產的綠松石最為著名,素有“東方綠寶石”之稱。而竹山縣獲得了“中國綠松石之鄉”稱號,綠松石總儲量約為5萬噸,佔世界總儲量的70%,其玉質與儲量均居世界之首。竹山縣現從事綠松石開採、加工、經營的有300多家,所加工的70多種系列產品銷往歐美、中東、東南亞及港澳臺地區,年創產值近億元。


中國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