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軍民心手相牽“幹沙灘”蝶變“金沙灘”

<article>
寧夏:軍民心手相牽“幹沙灘”蝶變“金沙灘”

寧夏軍區為困難群眾送去慰問品。寧夏軍區供圖

中新網銀川4月2日電 (李佩珊 王繼亮 李靖)寧夏,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打贏脫貧攻堅戰,人民軍隊勇於擔當。作為地方黨委的軍事部,寧夏軍區始終把幫助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發展經濟和支援新農村建設作為富國強軍的重要使命,在塞上江南譜寫了一曲曲軍民攜手共圓小康夢的時代壯歌。

“閩寧村現在是個幹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1997年至今,寧夏大力推廣創新“閩寧模式”,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僅“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就統一規劃建設了203個移民安置區,累計搬遷移民110多萬人。

寧夏:軍民心手相牽“幹沙灘”蝶變“金沙灘”
寧夏軍區入戶走訪瞭解困難群眾需求。寧夏軍區供圖

在生態移民的主戰場,經常能看到人民子弟兵揮汗如雨的身影。寧夏軍區積極發揮省軍區聯繫軍地、面向三軍的獨特優勢,協調駐軍部隊深度參與生態建設、移民搬遷等工作。

據寧夏軍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寧夏軍區每年組織生態援建萬人大會戰,出動兵力18.6萬人次,連續21年援建紅寺堡移民開發區,參加“百里綠色通道”“千里文明長廊”和“六盤生態經濟圈”等多項重點工程建設,累計義務植樹6000多萬棵。從寧夏南部山區搬遷到紅寺堡區東塬村的老支書羅玉中激動地說:“紅寺堡的植樹造林、找水打井和移民搬遷,人民子弟兵功不可沒,俺們一輩子都記著。”

20多年的建設發展,昔日天上無飛鳥、地面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幹沙灘”,變成了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當地移民群眾人均年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13174元。

寧夏:軍民心手相牽“幹沙灘”蝶變“金沙灘”
寧夏軍區為困難群眾資助捐贈乳牛。寧夏軍區供圖

“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這裡生態環境脆弱,產業發展滯後。針對這一現狀,寧夏軍區“定點幫扶貧困村、結對幫扶鄉村學校、輻射幫扶困難群體”,與固原貧困山區開展“聯村結對”共建活動,協調搞好技能培訓、發展特色產業和致富項目,推進水、電、路、氣、房和優美環境“六到農家”工程,先後幫助34個村甩掉窮帽子,培養1300多名科技致富帶頭人。

“剖開一粒土,半粒在喊渴”。寧夏中部乾旱帶年降水量僅3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原寧夏軍區某給水團在寧夏西部“西海固”乾旱地區實施“百井扶貧”“百井富民”等工程,開掘成井650眼,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農田灌溉、生產生活用水難題。

不僅如此,“上學難”也是寧夏乾旱地區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攔路虎”。為此,寧夏軍區連續多年開展“1+1”捐資助學活動,團以上幹部走出營門,走進山區,認領窮親戚,累計資助289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據統計,寧夏總體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856元增長到2019年的10415元。

一份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寧夏軍區各級與駐地28個貧困村近192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6961名貧困群眾結成幫扶對子;研究推出51個精準扶貧項目,其中有19個分佈在西海固地區;持續5年在吳灣村重點培養14名“軍字頭”和22名“民兵號”脫貧養殖示範戶,打造了部隊參與脫貧攻堅的樣板……2018年以來,寧夏軍區又會同寧夏相關部門出臺扶貧幫困、優撫解困和涉稅創業服務3個政策文件55條具體措施,圍繞黨建、產業、教育、健康、安居和精神文明等6個項目,重點幫扶軍烈屬、退役軍人,向全社會持續傳導尊崇正能量。(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