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二十一年的两首诗,写尽杜甫的一生、伟大以及独特之处

《望岳》和《春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两首杜诗,其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

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我们窥见了惊人的历史巧合以及诗歌背后的人生隐秘,而这两首诗也写尽了杜甫的一生、杜甫的伟大,还能从这两首看出杜甫与李白、李煜、李清照等人的不同之处。

一、从《望岳》到《春望》,不仅可以看到杜甫浮沉的一生,更能看到大唐帝国繁花零落的沧桑

公元736年,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在绿意盎然的齐鲁大地上,驰来一位鲜衣怒马的青年。他就是杜甫,那一年他二十四岁,几个月前参加了在洛阳举行的科考却不幸落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他脸上写满自信,那是一种盛唐气质。 年轻的诗人面对巍峨的泰山,仰望着流云飞鸟,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的最后两句显露了他的壮志与轻狂,虽然他不可能狂得像李白那样直接,但谁还没有几分傲气呢。 诗人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几年他还有很多事要做;多漫游一些地方,多结交一些大咖——比如李白,多读点书准备再次应考,娶个媳妇摆脱单身生活。等做完这些事后,他还想去京城长安,那才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诗人对未来满怀憧憬。现在,帝国强盛,天下无事,这是开元二十四年。


相隔二十一年的两首诗,写尽杜甫的一生、伟大以及独特之处

二十一年后,又是一个春天。正是春华葳蕤的时节,长安城却一片荒芜。昔日的煌煌帝都繁华不再,只有满目疮痍和遍地烽烟。四十五岁的杜甫泪落满襟,他无法直视这一切,每一朵花开,每一声鸟啼,都让他触目惊心。他已经不是二十一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精神小伙,而有些老态龙钟了。他再也写不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句子,当年壮志已成荒唐一梦。此时的内心只有乱世的悲苦与饥肠辘辘的乡愁。他定定神,一字一顿地吟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写完了,起个什么名字呢,就叫《春望》吧,和《望岳》一样都有一个“望”字。可是诗人望见了什么,叛军猖獗,长安沦陷,生民涂炭。盛唐已是昨日浮云,自己也如蓬草无依。怎能不让人唏嘘感怀。


相隔二十一年的两首诗,写尽杜甫的一生、伟大以及独特之处

这就是杜甫与《望岳》及《春望》的故事。这两首诗构成了杜甫人生的两个重要节点,也是杜甫诗歌中两个关键的坐标。它们就像杜诗天宇下两颗闪耀的双子星,同样是五律,同样是名篇,同样是春天的凝望,却形成一种巧妙的对比和的落差,这种落差就是盛唐的兴衰。

其实杜甫《望岳》总共有三首,分别写于杜甫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只有这一首写于青年时期《望岳》才能和《春望》形成前后呼应,让我们从一个诗人的悲欢际遇来直观地看到安史之乱对王朝的影响。

二、从《望岳》和《春望》,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的不同。

李白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当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李白已经54岁。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盛唐,余光中说他“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没错,李白就是为盛唐而生的。就像一套限量版奢侈品上面的部件,是配套的。如果没有了李白,盛唐就不完整,就失去了一种最华彩的神韵。这也正是他和杜甫的不同。


相隔二十一年的两首诗,写尽杜甫的一生、伟大以及独特之处

李白的头是仰着的,眼睛永远向天上看,看到的都是高山流水、星辰明月。但是杜甫是向下看的,看到的是尘世疮痍、民间疾苦。所以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仙”有一个“山”字,神仙都是在高处的,或者山上或者天上。但“圣”有一个“土”字,杜甫就是在大地上,在人间烟火深处。

所以李白可以写出很多像《望岳》一样的诗,而且写得更好(至少在气势上),但是他写不出《春望》来。这就是他们的不同。

你一定很奇怪,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去世,李白还有七年的时光,他在干什么?告诉大家,他除了到处逃命之外,还参与了造反。李白投靠了永王李璘,当李璘起兵的时候,李白还写了《永王东巡歌》给李璘加油助威,妥妥的造反派拉拉队大队长。最后李璘兵败,李白入狱,多亏了郭子仪才把他救出来,出狱后两三年李白就去世了。所以安史之乱后的李白黯然无光,亮点不多。

盛唐不存在了,李白也就不存在了。就像鱼离开了水,所有的灵动与美丽都干枯了。就算李白多活几年,也绝不会成为第二个杜甫,他不会写什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不是他的风格。

所以几乎人人都欣赏李白的诗,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杜甫。我们读李白的诗歌会惊叹和仰慕,但读杜甫不一样,读“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会让人沉静;读“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会让人惆怅;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会让人流泪;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会让人愤怒。这就是李白和杜甫的不同,就像《望岳》和《春望》一样。

三、 通过《望岳》和《春望》,还能比较杜甫和李煜、李清照的异同

《望岳》和《春望》都是好诗,但境界不同,《春望》因为浸润了家国情怀而具有了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杜甫诗歌的核心气质。在我国传统文学史上,这种例子很多,成了一类独特的现象,这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南唐后主李煜之所以成为一流的词人,不仅是因为才华,更因为人生阅历。如果没有亡国之恨,他只能写出“晓妆初了明肌雪”这样的惊艳,却写不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样的深沉。


相隔二十一年的两首诗,写尽杜甫的一生、伟大以及独特之处

李清照也是,如果没有家国之痛,她能写出“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样的俏丽,却写不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那样的悲愁。正如杜甫,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就只能写出“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却写不出“感时花溅泪”的沧桑。


相隔二十一年的两首诗,写尽杜甫的一生、伟大以及独特之处

这里并不是说愁苦比欢乐好,而是说,因为诗人兼容了两种人生,从而使得诗歌更有了一种纵深的力度。如果李煜或李清照的生活一直很美好,或者一直很悲惨,那他们的诗词都不会具有这种特质。只有经历了从美好到悲惨,诗歌才能获得新的生命。这就是他们和杜甫的相同之处。

但是他们不同于杜甫的地方在于,他们更多地只是从个人遭遇和变故发出小资或贵族式的嗟叹。他们的文字中没有天下苍生,至少不构成主体。而杜甫的诗歌中具有某种洪荒之力,那就是芸芸众生面对苦难的呻吟和呐喊。

从《望岳》和《春望》的分析和比较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王安石有一首诗:“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谁不愿意过这样的人生呢?但是现实的尘世并不能这般轻松。

面对苦难时,总要有一些人负重前行。我把野夫的话改了一下来作个总结:伟大的作家无法不书写苦难。从《望岳》到《春望》,我们看到了杜甫的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