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对于孩子们张伞的行为,诗人是怎样的态度?

胡淼解说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舟过安仁》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杨万里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诗人,尤其是他的《小池》一诗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杨万里的《小池》描写了初夏池塘美丽的景色,是一首清新的小诗。诗人笔下的景物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杨万里描绘的初夏池塘宛如一幅花草虫鸟的水墨着色画。画面之中,池塘、泉水、河流、荷花和蜻蜓等景物落笔都小,却疏密有致、玲珑剔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其实这就是杨万里诗歌里清新的一面,也是他的诗歌中的一大特点,杨万里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描绘儿童游戏的场景。

在诗歌中,杨万里通过描摹儿童的动态,给人们带来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场景图画,杨万里诗歌中的儿童形象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比如他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春天的油菜花地是金灿灿的一片,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入这金黄色的油菜花中,自然是无处寻了。这时捕捉蝴蝶的孩子们四处搜寻蝴蝶,他们东张西望地搜寻蝴蝶,可是就是分不清是油菜花还是蝴蝶,自然也就捕捉不到蝴蝶了。

诗人恰恰捕捉到了孩子们焦急状态,以及儿童搜寻不到蝴蝶的失望情绪。诗人通过简单的描摹就将孩子们的天真和稚气刻画了出来,诗歌充满了童趣。

再如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我列举其中的第一首: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首诗写诗人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诗人童心顿生,便将视线不自觉地转移到这群嬉戏的孩子们身上了。而杨万里的诗歌中总是有对孩子们嬉戏场所的描写:芭蕉绿了,柳絮飞舞,诗人情怀也和眼前的景物一样清新闲适。

儿童捉柳花,柳花也似乎被诗人赋予了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在这样美好的嬉戏场所中,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看到杨万里诗歌的又一特点:前两句点明初夏季节,以及环境场景,后二句在画面中切入孩子们嬉戏的场景。

诗歌在景物的描绘上清新自然,在孩子们的嬉戏的场景上也是童趣盎然,景与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观杨万里的诗歌,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为什么我在回答问题之前要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说杨万里的诗歌特点呢?因为杨万里的诗是很有名的,他是“末四大家”,诗歌自成一家,被誉为一代诗宗。

前面的这些铺叙,就是为了一窥杨万里诗歌的特点,这也为接下来回答《舟过安仁》一诗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在问答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能将问题回答全面,就令人很欣慰了。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作诗初学由黄庭坚首创的“江西诗派”的诗风,诗歌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晚年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生趣盎然,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诗人透脱的胸襟与灵动的诗思。充满着诗人对自然对人生新奇而又敏锐的感受,被人称之为“活法”。

(杨万里绘像)

《舟过安仁》解读

《舟过安仁》共有五首,根据楼主问题中关键字“张伞”判断,应该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因为其他四首诗了没有“张伞”这个行为动词。

这首诗创作于杨万里任江东副漕的第二次巡行期间,“安仁”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原诗如下: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从诗题《舟过安仁》就可以知道,这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的一幕;再从诗作内容看,写的正是两个小孩子在船中嬉戏的场景。诗人看到了什么情景?才让他将所见写成诗歌记录下来呢?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里诗人看到的场景:在一艘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是渔民家庭的小孩子,他们从小跟着家中的大人过着渔民的生活,早就学会了驾驶舟船。

和杨万里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范成大诗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写的田家儿童的生活场景,他们从小学的就是种地。这正好可以和杨万里诗中的渔家儿童的生活对照。

这两个小渔童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小渔船也就停止前行了,这是一系列动态的场景,可见他们的一举一动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而且诗人是一直注视着这两个小孩子的。

小渔童泛舟江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他们将船停下来是为什么呢?“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两句就说明了原因:原来此时河面上起了风,小孩子穿的斗篷被风刮了起来,他们就想能不能借助风力让船前进。

于是他们想到了雨伞,高高举起小伞,在船头挥舞起来。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是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和美好情趣,而这两点在此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诗人在后两句中省略了两个小渔童挥舞雨伞的具体细节,也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省略了,他直接把心中疑惑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至于是怎么解开的呢?我们可以展开想象:亦或是诗人看到他们“张伞”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怪不得他们停了船,在没有下雨的情况下撑开雨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借助风的力量使渔船前行。

亦或是诗人乘坐的舟船和小渔童擦肩而过,他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就开口问这两个小渔童,为什么没雨下雨要张伞呢?

在这两个小渔童将原因讲给他听后,诗人恍然大悟,他有感于这两个渔童的聪明,有感于他们的童真童趣,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生活情趣的一幕。

《舟过安仁》是诗人亲眼所见的一幕,他把目光聚焦到两个小渔童的身上,全诗都是在描摹渔童“收篙停棹”、“坐渔船”“张伞”的行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渔童在嬉戏中透出的聪明赞赏有加。

小结:诗人的态度

结合以上《宿新市徐公店》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两首诗中的儿童形象,我们不难看出,在《舟过安仁》这首诗中,流露出的也是诗人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杨万里描写儿童形象是切近生活的,诗歌清新活泼,生趣盎然,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诗人透脱的胸襟与灵动的诗思。透过杨万里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儿童们的一幕幕的生活场景。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杨万里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杨万里是一位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成长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中出现的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一幕幕儿童尽情嬉戏的场景,这都是诗人所见所闻,也是诗人与孩子们交流的结果。

关注儿童、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走进他们的生活,才可以捕捉到充满童真童趣的场景,从这个层面来说,杨万里是一位关爱儿童、热爱生活的诗人。


一缕英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一缕英雄


在《舟过安仁》这首诗中,杨万里对孩子们张伞的行为是始为惊讶,而后恍然大悟,终为孩子们的随机聪明赞而以诗记之,全诗如下: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此诗浅显易懂,诗人坐舟中见有一渔船上坐两个儿童,没有撑篙却张开了雨伞,诗人很奇怪,天晴无云何故张伞呢?细心观察后,诗人哑然失笑,原来这两个聪明的孩子张开伞,乃是利用风吹伞的张力来推舟前行。

如此舟行江上所见细微,是诗人善于观察的结果,杨万里之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其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尤其一些描写儿童的诗自然入微,儿童的伶俐稚态跃然纸上。

除了这首诗外,杨万里还有多首诗句描写活泼可爱的儿童,最有名的便是《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梳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