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口罩廠“出海”掘金,談生意要排到半夜4點

“我從985碩士畢業,卻做起了一線工人的活。”

張偉去年北交大碩士畢業,入職比亞迪做設計師。年初的一場疫情,讓比亞迪的生產重心全部划向口罩,像他一樣的年輕員工都要安排上“前線”。

一天24小時,全員三班倒,比亞迪的日產量已經能達到500萬隻。

這正是口罩牛市的縮影,從車企到紙尿褲商家紛紛入局,疫情下的口罩業成了最大風口。全行業環環相扣組成生態鏈條,在精密計算下,口罩以子彈般的速度飛出。

中國人口罩夠用了嗎?

3月2日,國家發改委宣佈,中國口罩日產能和日產量雙雙突破1億。

當時,「電商在線」曾發文《日產1億隻,造航母的都上了,我們離“口罩自由”還有多遠?》。

“現在一天產能在4億隻口罩不成問題。”某業內人士對「電商在線」說。

供需端的平衡,價格端的回落,還在飛速運轉的口罩機意味著即將過剩的產能。隨著國外疫情的蔓延,上速賣通、亞馬遜等跨境電商賣貨,成了中國口罩廠出海新思路。

當疫情結束,中國口罩“罩”顧世界的行業故事還能否續寫,值得期待。


口罩自由


搜索量創新高、上架就秒光、相關聯的上市公司股價狂飆……“口罩”至今仍是全球熱詞。

“行情很火爆,只有自己入了行才知道。”

李羽的工廠原本是做工業器械加工,疫情爆發,他直接轉產做了口罩機。

從1月底開始設計生產,同時申請醫療衛生許可證,等所有的流程走下來,真正開工已經是2月底,這時他才發現,國內的口罩需求已經變了模樣。

在藥房工作的趙敏深有感觸,從1月23日開始,口罩就斷供了,客戶群裡每天都會彈出求購口罩的信息。但進入3月,口罩每天都有少量現貨,從早期排隊拿號買,到現在把消息放在群裡,基本沒什麼人回覆了。

市場上,口罩價格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單價15元左右的一次性KN95防護口罩,降到了9元/只左右。


中國口罩廠“出海”掘金,談生意要排到半夜4點


打開淘寶、京東,已經能夠找到1元/只的一次性口罩,很多口罩品牌可以拍下即發。

一個月前,口罩還很難買到,如今已實現“口罩自由”,背後正是瘋狂擴張的口罩產能。

原先口罩只是醫療器械品類下一個很小的分支,疫情讓口罩的需求激增,面對國內14億居民的龐大市場,口罩及相關產業鏈被推上風口浪尖。

廖佳明的口罩廠在春節期間召回了所有員工,政府又補貼了10條生產線,產能直接從原先的日產5萬上升到日產40萬。


中國口罩廠“出海”掘金,談生意要排到半夜4點


比亞迪、格力、鴻星爾克、百麗,製造業大廠、鞋企、紙尿褲公司都跨界轉入口罩行當。

企查查的數據顯示,截止目前,我國經營口罩的在業存續企業有6萬多家。

按照測算,中國的口罩需求量在日均5億隻,而目前國內的口罩產能即將供需平衡,隨著疫情逐漸穩定,口罩產能過剩的問題擺在眼前。


談生意要排到後半夜4點


口罩生產過程並不複雜,決定口罩產能關鍵的,是環節上游的口罩機、熔噴布、切割刀片等原材料。

資本的嗅覺最敏銳,口罩概念股集體起飛,截至3月26日,29只概念股中有22只年內股價上漲,潔特生物、道恩股份更是大漲200%。有些公司號稱增加了口罩生產線,以此來蹭熱度。

二級資本市場的混雜,源於供需端的失衡。無論是製造大廠,還是手工小作坊,搶口罩機猶如搶奪入場券。口罩機價格也從10幾萬一臺,漲到百萬元。

“生產口罩的企業越來越多,熔噴布一下就變得特別緊張,從幾萬一噸漲到高點將近40萬。”福建邁源醫療採購經理陳建對「電商在線」介紹。

帶著投機意圖進入口罩行業的小廠商們,懷揣著1個月回本的心態,卻只能以高價購買口罩機和原材料,再等待長達1-2個月的資質審批,等到正式投產,往往臨近3月,而這時的市場局面早已不是疫情高峰期的樣子。

“這就像炒股,買在高點想賺錢是不可能的了。”某業內人士坦言。

但海外疫情的爆發,讓企業來不及思考後面的路,海外訂單瘋狂湧入,繼續加碼生產主攻海外,成了大批口罩廠的選擇。

3月初以來,很多外貿商家轉為“口罩代購”,“每天電話都被打爆,晚上來廠裡談生意的客戶要排到後半夜4點。”自從李羽轉向海外市場,井噴的需求讓他對市場充滿信心。

“真正的高峰期還沒來,估計4月底5月初會有更大一波口罩需求。”

從數據來看,疫情拐點還未到來。截至「電商在線」發稿前,全球確診926775人,美國一日的新增量就達27107。


中國口罩廠“出海”掘金,談生意要排到半夜4點

(亞馬遜平臺的大量口罩顯示無貨)


海外的口罩資源變得緊缺,價格開始暴漲。媒體報道,美國每隻N95口罩在實體店的售價已上漲5至6倍;西班牙一盒5只的醫用口罩,售價甚至高達99歐元(約合人民幣763元)。

李羽的工廠目前已經有500多工人,日產100萬隻口罩,到4月份,他們將擴大至2000人的團隊。

半個月前,陳建又採購了一批口罩機,把產能從疫情高峰期的日產40萬提高到了70萬。

“越來越多的海外客戶找上門,我們已經把全部的產能用於出口了。”

每天到陳建工廠參觀的客戶絡繹不絕,這些大多是在國內做外貿採購的中間商,疫情打斷了其他的商貿往來,他們紛紛轉為“口罩代購”。

“他們都有自己的渠道,每次拿幾十萬、幾百萬的貨都不成問題。”陳建說。

海外的購買需求也直接反映在跨境電商平臺,來自天貓海外數據顯示,3月份以來,23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消費者通過淘寶海外版購買了超過1000萬片口罩,速賣通上意大利口罩瀏覽量增長了近13倍。


跨境電商成高速公路


口罩出海看似很美的生意,但口罩廠決定出海前,至少兩個問題需要解決:產品資質和銷售渠道。

為了最快搭上出口列車,陳建加急辦理了CE認證和FDA認證。

CE和FDA分別是歐洲和北美的產品認證資質,簡單說,只有拿到這兩份資質,口罩才可以在海外市場銷售。

這也催生了認證行業的火爆,「電商在線」瞭解到,以往口罩及個人防護類商品的認證費用大概在5000左右。一位中介聲稱,加急辦理民用口罩的認證費用要18000元,醫用口罩要20000元。

“現在排隊的工廠很多,要辦抓緊。”上述中介稱。

但CE認證也存在漏洞,真正符合口罩CE認證資質的中介很少,醫用和民用口罩的認證資質也不同,並且申請時長不會非常快,很多小廠商難免入坑。

就在美國宣佈豁免口罩關稅後,亞馬遜平臺開始下架無資質口罩的鏈接,其中,平臺上大部分的賣家都來自中國。

銷售渠道就是商家難以逾越的門檻,在陳建看來,口罩廠大多沒有出口經驗,缺少自己的渠道,僅靠個人客戶來大批量採購存在很多風險,而且殺價很厲害。

對於商家來說,出口比內銷難度大很多,各國的政策體系不同,關稅、匯率等時刻變化,產品在銷往不同國家還要備註不同的文字說明等,這些複雜瑣碎的工作增加了很多難度。


中國口罩廠“出海”掘金,談生意要排到半夜4點

(知乎上很多商家尋求幫助)


這個過程中,速賣通、亞馬遜等跨境電商們,成了國內廠商挺進海外市場的高速公路。陳建提交了入駐天貓海外的申請後,當天就審核完畢,收到了第一筆海外訂單。對方是在泰國當地開設了乳膠廠的華人,“整整兩大箱,給工人用的”。

李羽也嘗試在亞馬遜、Paytm、Wish等境外電商平臺註冊店鋪,但是英文的註冊條款閱讀門檻高,流程也複雜,很多幫助海外開店的運營中間商也藉機漲價。

但他不願放棄線上平臺的渠道,在這個特殊的情況下,多個渠道就多一種可能。

天貓海外商務拓展專家劉宗泉看到了許多海外客戶購買口罩的需求,同時也發現國內廠商急於消化庫存,他組建了釘釘群,“一鍵開店”成了進群公告。

商家資質審核通過後即可在後臺上傳商品,與海外多個服務商即時連接。海外訂單生成後,只需將口罩發到國內菜鳥中轉倉。剩下的事情全部交給阿里的出海團隊,通過海外的保稅倉備貨,直至海外消費者在淘寶海外版或速賣通下單,由當地的快遞送貨到手。


中國口罩廠“出海”掘金,談生意要排到半夜4點

(平臺會給予全鏈路的保障)

“平臺是商家與客戶雙方的有利保障。”劉宗明說。


口罩下半場何去何從


這場口罩牛市何時到拐點?許多廠商自己也沒有答案。

陳建已經想好了後路,趁著現在需求正盛,抓緊搭建自己的出海鏈路,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再跑通海關。

實際上,國內大多口罩廠商還停留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模式,一些中間商直接付全款提走口罩,而後續的銷售鏈路無從知曉,價格也只能被壓到最低。

“每個中間商的售價,不能超過上一層級的15%,這是行規。”一位“埋伏”在貼吧裡的口罩代購商對「電商在線」說。

不得不說,中國在疫情中再次發揮了製造大國的實力,在最短時間內使口罩等防護物資產能增加,滿足內需的同時供給世界。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缺乏核心產品力和品牌力,依舊是中國製造最大的困局。

中國產出了全世界一半的口罩,卻沒有與3M、霍尼韋爾等比肩的品牌,國內口罩企業龍頭綠盾、穩健,在國際影響力方面依然無法與前兩者相比。

疫情以來,新入局的小廠根本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而隨著疫情退坡,口罩企業間的兼併逐漸升溫。

“有很多小廠已經在尋求通過我們廠往外賣,但我們要嚴格篩選質量,有很多小廠的口罩根本沒法代銷,這反而會影響我們自己的品牌。”陳建坦言。

“這次疫情確實對國內的口罩行業帶來很多啟示,無論是產品研發還是企業管理。”

曾經在華為做生產管理的李羽對此很有感觸,他把自己以往的管理經驗帶到了這個新成立的口罩廠,短時間擴張成為2000人的團隊,他覺得核心能力還是靠科學的管理模式。

來自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疫情以來,在醫用口罩產業鏈的口罩產品、關鍵原材料、消毒技術、生產設備四個關鍵環節中,口罩產品全球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為5157項。

“不管是做口罩還是其他產品,早進來晚進來,機會點總會有的,把重心放在產品上,做好技術標準的提高,做好技術力量的儲備,需求總是存在的,要想好接下來怎麼走。”廖佳明說。

廖佳明已經把商品研發從口罩擴展到了防護服、護目鏡等防護類商品,接下來,他的工廠會更專注在防護類用品的研發。

在這場極速的口罩戰中,廠商還在加足馬力撈金,來不及停留思考,但留給中國口罩的問題還在等待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