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你是我前青春的過客,後青春的追憶

論最喜歡的作家,非張愛玲和王小波莫屬。

現在想來,除卻這兩位,填補我前青春空白的恐怕就是那些通過“新概念大賽”脫穎而出的青春作家。

他們披著新世紀的綵衣,演繹著青春期少男少女憧憬的張揚跋扈,詮釋了跨世紀超越主流文學的全新概念。這些80年代的青春寫手通過文字記錄成長的悲歡離合、青春的幻起幻滅,每一位都通過精心雕琢的筆尖展露自己的個性,並且毫不掩飾、毫無猶豫。

如今追憶, 對我影響最深刻作品的是七堇年的《被窩是青春的墳墓》——2002年,16歲的小七寫下這篇文章,榮獲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2007年,5年後的她首次出版了以此文章為名的散文集,祭奠了她殘酷而惆悵的青蔥歲月。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你是我前青春的過客,後青春的追憶


散文集《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共分為兩部分——驚蟄和清明。我讀到它時約莫是高一,那時候的自己,渴望叛逆卻跨不過去這個坎,於是把有關叛逆的感情傾注在那些寫個性、寫解脫的文章中。當時的自己很喜歡小七筆下與年齡不符的成熟,她時而冷漠時而溫情,用看透世俗的筆鋒把青春的傷痕刻畫得淋漓盡致,其間的心態又是矛盾複雜的。所以,當時的自己在她所營造的殘酷現實中,體驗著成長中濃墨重彩的傷痛,同時又不得不抽搐著接受:原來青春竟然這般傷懷。

後來,我是排斥這種類無病呻吟的作品的。如《被窩是青春的墳墓》這本書,太過矯情了:七堇年將生活中的不如意與小挫折無限放大,解釋為歲月薄情與命運不公——這些都是與現實不符的傷情;同時過多地寫死亡、寫傷痛,寫時光不可抗拒的力量、寫生命不可挽回的悲慼——這些也化小為大,未免顯得人生過於捉襟見肘。我想處在花漾的年華,疼痛大概都是非主流的。

因此,那個年代的非主流似乎總以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記錄成長的軌跡。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你是我前青春的過客,後青春的追憶


就在大學時期,我又重新讀了《被窩是青春的墳墓》這本書,我能夠理解七堇年文字。她是一位成長型作家,她敏銳地捕捉到青春,用文字記錄成長;同時又在文字中反思、救贖、成長。她的作品是一種傷痛類青春文學——剖開成長過程中細微的傷痕,然後撒上一大把鹽,讓一切小傷都變得刻骨銘心;同時,這類疼痛有是催人奮進的理由,正如她所寫的:“如果有不幸你要自己承擔,安慰有時候捉襟見肘,自己不堅強也要打得堅強。還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舉目無親,我們沒有資格難過,我們還能把快樂寫得源遠流長。”

不可迴避的是,我確實曾經受到過她的鼓舞,參加過“新概念作文”大賽,雖然最後石沉大海;我也在重讀她的處女座之後寫下短篇小說《那年夏天》,作為青春矯情的不鳴。知道她的人可能會記住她寫下的文字:

“要有樸素的生活與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遙馬亡。”我知道這句話改自海子的《楓》,知道原詩帶著深深濃濃的悲壯,更知道七堇年的文字確實成了前青春的一劑雞湯,至少於我。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你是我前青春的過客,後青春的追憶


當然還是有不少人會批判她過度堆砌的文字、空洞的內容,還有青春華麗而無知的模樣。但當我走在後青春的道路上回望時,我能夠明白:這就是小七青春的模樣。你也儘可以在屬於自己的青春裡華麗、樸素、放肆、安穩、可愛,無畏自己的選擇,無畏別人的目光。青春只有一次,做自己想做的,且行且珍惜。

那些青春作家們,生於80年代,踩著新世紀的步調,現在又逐漸淡出了我的視線。他們短暫路過了我的前青春,也足以讓我熱淚盈眶。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你是我前青春的過客,後青春的追憶




作者:李子,讀成全經典的經典,寫不成文字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