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熊猫能存活至今?古代人没有猎杀过熊猫吗?

庆历肆年春


吃啊,为什么不吃?

古代没有动物保护法,对动物的猎杀一刻都不曾停止过。古往今来,有多少动物都是因为人类的欲望而灭绝?

熊猫又怎们能逃得过成为人类食物的下场呢。

举个例子吧。

在河南许昌灵井,有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遗址。在灵井遗址中,考古专家曾发现过大熊猫的牙齿化石。

今天大家都以为大熊猫的产地是四川,但其实古代中原地区就有大熊猫。这颗牙齿化石是有史以来大熊猫在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距今约3-5万年。由此可见,古代的许昌曾经是大熊猫乐园。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熊猫会消失不见呢?

灵井遗址其实是一处动物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大熊猫是当时人们猎杀的动物。

自古以外,文献中就有关于大熊猫的分布记载。

例如,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对古代的动物进行了研究。提到:

屠州有黑豹、白豹,今出建寧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

根据今人的研究,此“屠州”的地点大约在今天的陕西。这搁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由此可见,熊猫的栖息地、分布地是呈现出一个萎缩的发展势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是要捕杀这个人类因素的。

根据2016年的统计,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为2060头。这个数字已经非常稀少了。


HuiNanHistory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十分珍贵。但是它在历史长河中并没有被灭绝掉,反而逃过了一劫又一劫。

并且它至少出现了800万年左右,而距今最早的云南省元谋人也不过是170万年前才诞生,那些历史上很多强悍的种类都被淘汰了,那么熊猫为何能够福大命大呢?难道是因为它萌萌的外表吗?

显然不是,在古人的眼中,对于生物只有敬畏和充饥之分,很多古人能够去打猎各种各样的动物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他们却不敢惊动熊猫。

因为其实在古汉语当中“熊猫”是读作“猫熊”的,因为流传有误,就一直这么叫了下来。所以熊猫本质上是和熊是一类。

既然熊猫作为熊的分支,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凶猛了。并且有史可考,以前的熊猫它也是食肉动物。 只不过后来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它渐渐地改变了生活习性和口味,从原先的吃竹鼠之类的肉食转变为现在的纯素食主义者。

其实从它啃竹子的行为也能看出,它的牙齿是十分尖锐的,因为成熟的竹子还是非常坚硬的,所以它在古代曾被人们叫做食铁兽,可见古人对它的恐惧。

而大熊猫这一习性的改变也正是应了达尔文的那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生存就必须要做出改变。然而现在的大熊猫在很多时候是比我们普通人还要金贵的,它繁殖能力低,原生态家园在不断地被破坏以及流失掉,所以现在的大熊猫很多就相当于是圈养,只不过它的空间更大一些,可能是一个公园或者一片山林。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悉心照顾,使得大熊猫渐渐地丧失了野性,变得憨厚可爱。 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它现在外表萌萌的,就要和它亲密接触,非专业人员还是不要靠近。

毕竟成年熊猫将近一米八的个子,体重却有3、4百斤重。如果哪天它兽性大发了,那么作为人类将毫无还手之力,这也是古人为何不去猎杀它的原因之一,因为从来都只有装死躲过熊的正面攻击的人类。

并且其实真正见过熊猫的人并不多,现在我们可以从媒体网络上看到它长什么样子,但是真正地去见,还要去四川等地。那么古人就更没有这个福分了,因为熊猫本身就稀少,还喜欢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面,那里一般都没有人类的足迹,所以被猎杀的可能性就很小。


同时,熊猫的天敌比较少,没有几类动物敢去动熊猫,即便是老虎和狮子也要让它三分,作为大熊猫的食物又是遍地都是,所以熊猫一点也不为生存着急,只不过是繁衍后代比较稀少罢了。

而且,熊猫的毛色又是黑白相见,和山林的土地和树木的颜色融为一体,是一个很好地伪装的武器,就更少有人或者动物发现了,这也是他们能够安全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你也察觉不到它的眼眸的凶狠,因为熊猫眼睛的周围都是黑色的,一眼望去,只能是黑漆漆的一片。


小小嬴政


能存活至今根本原因当是还有存活至今的熊猫生存的环境条件。人类猎杀只是灭绝或不灭绝的一个原因而已。人类猎杀的动物多了,但是只要它们的整体生存环境没有遭到破坏,也不至于灭绝,但往往是涸泽而渔,这样就灭绝了一些物种。

有些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古代,貔貅就是熊猫的一种称呼,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黄帝,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当然这有些神话色彩;后来还有诗经也有说到貔貅皮是进贡皇帝的珍品,另外据有考证熊猫地方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在西晋时称大熊猫为驺虞,说是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它动物,能与友邻和平共处,故称“义兽”。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从这些约略可以了解,熊猫在古代肯定是被古代人猎杀过的对象,但是,每个朝代似乎应该不太一样,比如早期的早期,貔貅还是神兽是作战之用的,到了西晋就成了和平象征的义兽,而在唐代就成了珍惜珍贵的贡品了。


质跃


早在中国古代,就发现了大熊猫。它不仅被用作美食,还一度被赶上战场。

史前年代的大熊猫分布广泛,在狩猎时人们发现,大熊猫不仅体型庞大,而且肉质鲜美。

在当时来看,猎取大熊猫是非常容易的,因此人们开始大量的猎杀大熊猫。为的就是猎取美味,填饱肚子,一度成为了热门捕猎对象。

在湖北官庄坪遗址、长阳沙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大熊猫骨骼。这证明了当时大熊猫可能和其他的动物一样是作为狩猎对象的。

同样的,大熊猫也曾经上过战场。在《尚书》和《诗经》中,大熊猫叫貔貅,人们把它看成了一种猛兽,以此作战。这种态度直到西晋才有所改观。

西晋人将它们看作是作战双方友好的神兽,代表着求和。直到后来,大熊猫演变成了一种贡品,原因是它的皮毛非常光滑,逐渐变成了大国向友邦表示友好的贡品。

早在唐朝,就有唐太宗赐予两头熊猫和熊猫皮给日本以表达亲善。这种表达亲善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并且,在大熊猫的身上,还发现了极大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于大熊猫,古人并没有把它当成国宝来珍惜,态度可以说是只为了获利。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大熊猫的态度还是相当恶劣的。

古人对大熊猫有多“残忍”?大熊猫不仅沦为人们的玩物,更将它们扒皮食肉、制成药引。

这样随意的对待它们,直接导致了大熊猫在现代濒临灭绝。1988年,大熊猫在全球数量少于1000只,于是它摇身一变,成了我国的国宝。

既是国宝,自然有人惦记。1934年纽约动物协会委托一批人前往中国寻找大熊猫。威廉便是其中一员,可是他来到中国两周后就死了。

他的妻子露丝哈克尼斯为了完成他的遗愿,途径上海,奔赴四川。终于在中国探险家的帮助下,辗转几周,将大熊猫带回了美国。

大熊猫出现在美国,引起了美国的轰动。大大小小的动物园纷纷抛出橄榄枝,最终以8750美元的天价卖给了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


一时间,吸引了世界各地游人,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动物明星。

可是露丝觉得苏琳(她将偷偷捕来的大熊猫唤作苏琳)太孤单,竟然再次来到中国,想要再捕捉一只熊猫。

这时,发生了意外,她的助手失手打死了一只熊猫,露丝内心愧疚难当,决定放了捉到的熊猫。因为此事,露丝后半都生活在悔恨和痛苦中,晚景凄凉,死于疾困。

而苏琳来到美国的第二年就死了,尸体被制成标本,存放在博物馆内,死后待遇也是极高的。

1946年偷运大熊猫得到严查,大熊猫的安危有了保障。不过,熊猫一直都是中国的“友好大使”,中国通过赠送大熊猫来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大熊猫所到各国皆引起轰动,熊猫外交是非常成功的。

然而大熊猫数目实在稀少,中国已经停止了免费赠送大熊猫的行为,更多的是商业租借大熊猫。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变化,现代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国家及人民对大熊猫这个濒危动物非常珍视。

其实现在,大熊猫作为稀有物种,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才开始真正开始有了保护大熊猫的意识。但我们必须反思的一点是,保护大熊猫,不是将它们放到动物园进行所谓的保护,而是要保护野生栖息地。

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保护野生栖息地的重要性。打破省域界限,建立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隔绝的栖息地打通,建立种群繁殖走廊。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大量的黑心动物园,打着保护国宝的名义,赚着黑心的钱。见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及时的向有关部门报告。要知道,保护国宝的行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的投入参与。


史之策


很不好意思,但还是想问提问的人两句:你是觉得古人很傻很天真还是什么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你为什么会觉得古人会贪得无厌的猎杀某种猛兽直至它们濒危或者是灭绝?

就是不提大熊猫的战力,也不能忽视封建时代一直是有休渔期和禁猎期的事实,而且古人打猎也不会捕杀幼兽。

据先秦古籍记载,早在夏朝便有这样的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鳌之长。”其大概意思就是说,春天不能砍树,夏天不能乱捕鱼,这即所谓的“禹禁”。

《国语》记录过一个故事:鲁宣公在夏天撒网捕鱼,太史把渔网撕毁并且非常生气的骂了鲁宣公,详细的给鲁宣公讲解了休渔期禁猎期的意义,最后是鲁宣公以愧而认错结局。

《礼记·月令》根据保护生物资源及生产的需要,提出了每一季以及每个月的具体规定。《礼记·曲礼》对打猎活动作出原则规定,就是国君春天打猎,也不能采取合围猎场的办法,大臣们不得整群整群地猎取鸟兽,也不得猎取幼兽或拣取鸟蛋,显然这是为了防止斩尽杀绝,以使鸟兽能正常繁殖。《礼记·王制》还规定,正月獭祭鱼(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它常把捕到的鱼放在岸上,很像陈列祭祀的供品)以后,管理水泽的虞人才可以下水捕鱼;九月豺祭兽之后,才能猎兽……这些礼节被称作《王制》,显然有一定的法律意义。

像是西周就已经出现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应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田律》则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鹭,毋……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的条令,也就是说,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幼虫、鸟卵和幼鸟,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而且《田律》中还明确了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理办法。后面还有唐朝的《唐律.杂律》、西汉的《四时月令诏条》,宋朝的《宋刑统》……

而以诏令的形式出现的保护规定,历朝历代都有,如西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园前63年)夏六月下诏明确规定要保护大批迁徙的五色鸟;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春下诏规定只能在仲冬(十一月)一个月内烧荒,其它季节一律禁止;而宋太祖曾在建隆二年(961年)二月下禁采捕诏,规定春天二月,一切捕鸟兽鱼虫的工具皆不得携出城外,不得伤害兽胎鸟卵,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以此永为定式。当赵匡胤下这道保护命令时,正是宋朝准备统一中国之时,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注意到生物资源的保护,还不能证明什么吗?

明清时期,也有一些皇帝重视野生动物保护。《明史·食货志》载:“明初,上供简省。郡县供香米、人参、葡萄酒,太祖以为劳民,却之。”意思是,明朝初年,皇帝都比较节俭,不让底下的人进献珍禽异兽。这本书还记载明仁宗朱高炽时期,手下大臣送来玉面狸,被明仁宗斥之的故事。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多次放生野生虎、猫、鹰、山猴、鸽等,并禁止各属国进献珍禽异兽。

清朝皇帝也有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等的诏书与禁令。顺治四年(1647年)冬十月下令禁止广东采珠。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谕旨大学士禁止象牙制品。

至于有环保思想并记述于书文之中的名人那就更多了。

古人不是不猎杀野生动物,但是他们很早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摸索出人与自然的平衡之道,并且在努力的贯彻下去。

不是只有现代人才明白这些道理。


繆清欢


首先大熊猫能存活至今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近代对于大熊猫的保护,如果近代没有对大熊猫的保护,那么大熊猫,按照常理来说应该已经灭绝了,因为在90年代的时候,大熊猫就已经只剩几百只了,那是因为中国对于大熊猫的加倍保护,所以大熊猫才能存活至今。
大熊猫在古代其实一直是一种美食,毕竟大熊猫他的落脚点他是个熊,应该大家都知道熊掌,而大熊猫又是熊里面,肉质非常鲜美的一种动物,而且大熊猫猎杀起来会比一般的黑熊要容易得多,所以古代其实一直在吃大熊猫。
直到近的因为大熊猫憨厚的外表和比较特别的毛色,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国宝,就因为这样大熊猫才得以得到一种非常妥善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才让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大熊猫,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成都的大熊猫基地里面的熊猫,还是非常活泼的。当然现在不光是中国,全世界对于大熊猫的保护都开始重视了起来,而我国的大熊猫也有很多在其他国家的动物园里面,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照顾。


卢镜岚


熊猫生活在竹林中,竹林在山野中。相对来说远离人类居住地。

加之种群数量极为有限,谓之《珍稀动物》,很少与人有交集,更有大自然形成对熊猫的保护。

熊猫看上去,又笨又蠢,实际上,在山野树丛和竹林中,如鱼得水,也挺灵活。而且竹林中没有狮子,老虎和猛兽的伤害。

每种动物都需要的一定生存条件。以目前四川成都和陕西秦嶺的自然保护来看,山林上下落差很大。山下不行,就上山。北边不行,就往南方迁移。总能找到有箭竹的地方。

而且不排除另一个重要原因,人不喜欢吃牠的肉。

和人一样,《一方水土,养活了熊猫》。


汇雁1


…食铁兽战斗力超级利害



LJY5406


熊猫有幸活到今天,被列为国宝重点保护,从濒临灭绝的边缘,经人工繁殖抢救放归大自然,挽留住了这个物种,是熊猫的福气,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熊猫在古代为什么没有被灭绝,这跟人缘和地域环境以及熊猫的生存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人口比起现在少了许多,自然也减少了活动范围的空间。熊猫栖息在人烟秒少的高山森林密处,很少与人类交往。熊猫憨态笨重虽然好打易捉,但是皮毛比起老虎狐狸等其它动物,并不是很珍贵值钱,熊猫性情较温顺,对人类不构成威胁,熊猫专吃竹叶,食物非常挑剔,又不能当宠物饲养,熊猫肉发膻又不怎么好吃吧。狩猎者觉得熊猫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也就不成为古人猎杀的目标。所以说,熊猫自身的条件,也挽救了这个物种的存在。现在的大熊猫被列为国宝级动物,全世界唯独中国才有,熊猫也是和平使者的象征,这个大猫的地位远高于老虎等其它动物,在社会主义的祖国有它们更自由的生存空间,中国的大熊猫,是中国人民的自豪。


自然风161212381


从化石来看,远古时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极广。60万年前,中国的西南、华南、华中、华北以及西北等地区都有大熊猫的足迹。不过随着气候变化、竹子分布(有时竹子会大面积开花)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就在不断缩减。不过寒冷期和温暖期总是交替出现,所以大熊猫日子还是挺惬意的。而且自从剑齿虎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灭绝之后,成年大熊猫鲜有天敌,所以说只要有竹子,它就能悠闲得活着。

而当人类登场之后,也确实有捕猎大熊猫的证据。比如在仰韶文化中期,下王岗遗址中就发现过大熊猫的下颌骨。能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多半是被猎杀了吧。不过要说为什么大熊猫没有幸免于难,没被人类赶尽杀绝,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熊猫无害。虽然在古代大熊猫被归为兽类,但是熊猫一不攻击牲畜二不糟蹋庄稼。作为异兽,我们跟它的冲突只有地皮。

2,看看现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就能明白,大熊猫最后的栖息地和人的活动范围重合度不高,因此得以幸存。

3,最后,我猜的。或许不好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