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著名诗人戴望舒曾以“雨巷诗人”闻名,但单单“雨巷”其实不足以代表他作为诗人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雨巷”发表时,戴望舒早已经不再写“雨巷”风格的诗作了,所以人人以“雨巷诗人”称呼他,但戴望舒早已不在“雨巷”多时了。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原名戴朝安,望舒是他的笔名,来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高洁,温柔大方。戴望舒以此为笔名,不仅侧面反映出他受古典诗词影响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艺术追求。

戴望舒生前出版四部诗集,共计诗歌99首,加上后来发现的4首佚诗,一共103首,而且多是短诗。相比起同时代其他诗人,他写得确实少,不过也写得确实好,因此越来越多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变得只具有学史价值,而戴望舒还依然被人频频提起。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戴望舒

据好友杜衡回忆,戴望舒写诗大概开始于1922年到1924年间,也就是17岁到19岁之间。每个青年都是天生的诗人。当时朋友中,和戴望舒同时写诗的还有杜衡和施蛰存,但渐渐地他们都不再写诗了,而只剩下戴望舒还坚持写着,并在诗艺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一直到他逝世。

他写诗没有匠气,从不生写、硬写,有了灵感,也许援笔立就;没有灵感,就宁愿一个字也不写。他真正意义上被自己所承认的的处女作是1926年发表在《璎珞》上的《凝泪出门》,时年21岁。这首诗后被收录在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中《旧锦囊》一辑中。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戴望舒作品

昏昏的灯

溟溟的雨

沉沉的未晓天

凄凉的情绪

将我的愁怀占住

——《凝泪出门》

如今看来,《凝泪出门》当然略显稚嫩,但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就以所选一节而言,诗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读来颇具美感。这首诗,包括收录在《我底记忆》中的另外十几首诗歌,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审美倾向。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戴望舒作品

这个时期他受传统诗词影响较大,在诗歌形式上追求古典美、音乐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地可‘吟’的东西”;同时因为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而在内容上,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有点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如:

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

到回忆都变作悲哀

——《可知》


欢乐只是一幻梦

孤苦却待我生挨!

——《生涯》

这最后一点颇为论者所指摘,而他自己后来也逐渐摒弃不用。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戴望舒在《诗论零扎》中讲到自己的诗歌,说他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这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戴望舒的写作风格,浪漫也好,象征也好,他注定要写熟悉的生活。

因此他早期作品大多关注个人的爱情和理想,诗风苦闷、感伤气息浓重;后期诗作则转向对民族命运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关切,诗风也变得明朗、沉挚:这与作者自身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提起戴望舒,当然不能不提《雨巷》。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更曾是他一度想要摆脱的影子。

戴望舒年少成名,《雨巷》写成于他22岁那年的夏天,次年投稿《小说月报》,时任编辑叶圣陶见稿后大为赞赏,立刻写信给戴望舒,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因为叶圣陶先生的激赏,戴望舒一夜成名,从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叶圣陶漫画像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这在《雨巷》一诗中体现尤为明显。全诗七节,每节六行,节奏舒缓,首尾相扣,生动地刻画了雨中独步的诗人形象和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长短变化的语句中间,ang韵反复出现,情绪流淌,犹如音符,将现实和梦幻交织在一起,一唱三叹。读完全诗,你分明就是在雨中,就是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哀怨,哀怨又彷徨。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丁香

《雨巷》一诗展现出来的诗境的朦胧性和语言的音乐性,一方面来自于古典诗歌的影响,特别是晚唐诗人诗歌的华丽和隐秘,对戴望舒影响甚大,丁香这一意象更是和“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抒情传统遥相呼应。

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诗歌往往含有深层的象征意义,《雨巷》就常被解读为对理想的追索以及对当时白色恐怖的控诉。这两方面交织,最终构成了戴望舒独一无二的诗歌风格。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雨巷》带给了诗人荣耀,却并未束缚住诗人求新求变的脚步。《雨巷》之后,戴望舒开始逐渐摒弃之前类似于格律诗书写的写作风格,他开始更为随意自然地抒情,不再刻意追求句式的整齐、平仄的协调,真正解放了诗句。

他在《论诗零札》中讲“诗不能侧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这揭开了他写作的另一页,它逐渐将散文的写法引入诗歌写作中,用平淡朴素的叙写抒发深沉真挚的情感。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萧红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暮畔口占》

以此诗为例,诗人并未直接抒写自己对萧红的怀念,而是通过描写,形成两组对比,“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只为“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情感之真挚跃然纸上。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而最后两句,生者与逝者,“等待”与“卧听”,“”长夜漫漫”(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与“海涛闲话”,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之感,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不尽回味。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副刊,多次撰文宣传革命。1941年,香港沦陷,第二年春天,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写了《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随着人生的变故和家国社会的变化,戴望舒的诗歌选材逐渐不再只瞄准个人的哀怨闲愁,而是开始关切民族命运和社会未来,诗歌风格也逐渐转向明朗、沉挚。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偶成》

这首写于抗战最后最岁月的诗歌,我非常喜欢。这首诗诗句明朗、音韵和协,句子却朴实真挚,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诗句也可以看出诗人一生追求“灿烂的微笑”和“明朗的呼唤”,他相信“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戴望舒全家福

抗日战争胜利后,戴望舒回到北京,却在新中国建立的第二年因病去世。他一生颠簸流离,三段爱情全都心碎而终,终于迎来了新的时代曙光,却突然逝去,可谓命运多舛,令人惋惜。

卞之琳在悼念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戴望舒和他的诗》:不在“雨巷”的“雨巷诗人”,可惜英年早逝

诚然,戴望舒后期的诗作已经显露出他更成熟的诗歌风格和更为娴熟高超的写作技艺,他本可以写更多,写更好,但天妒英才,那些我们无缘见到了。

诗人简介:

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曾用笔名江恩、艾昂甫等,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重要的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震旦大学,后赴法国留学。1928年《雨巷》一诗受到叶圣陶先生激赏,在《小说月报》刊发后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1941年在香港因宣传革命而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写下《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

1949年在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病去世。戴望舒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讲求一定的音乐美,但不刻意雕琢。

他对新诗理论研究和个人创作的不断尝试,对中国新诗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将西班牙诗人洛尔迦推介到中国的第一人。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