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紅酒白魚暮歸》


先秦萌芽期

漢朝起步期

隋唐興旺期

宋元清雅期

明清變遷期

民國沒落期

現代復甦期


今天更新的是中國花道歷史的第三篇,隋唐興旺期。


對於這個興盛時期的人們而言,無論貴賤,花就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賞花,插花也是常態。


其實在貞觀之治前,隋朝的經濟要比初唐時期高很多,人文美學在這個時期是非常鼎盛繁榮的,這也是在插花史上迎來最興旺的開始。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原始插花只是用水養在器皿中,這種行為表現出人們只是希望花卉能長久,並沒有產生什麼插花意境美。隋唐時期的人們精神層面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也因文人雅士們為尋求精神上的寄託與安慰,或虔誠於宗教,或隱居於山野,其文藝思想表現出超脫世俗,追求怡然自得的境界。


《杏園》

唐代·杜牧

夜有微雨洗芳塵,

公子驊騮步貽勻,

莫怪杏園憔悴去,

滿城多少插花人。


花事的空前繁盛同樣也在預示著繁榮鼎盛的時期,經濟繁榮,文化藝術飛躍發展,對於這個包容、自信又勇於表現的朝代來說,上至宮廷貴胄,下至尋常百姓,對鮮花是空前的熱情,更是愛牡丹愛到痴迷,堪稱萬人空巷去看花。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鮮花,愛花,唐人便愛到骨子裡去。當時的觀花盛況,白樂天說:"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萬人空巷的花朝節


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初有木芍藥植於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開,一枝兩頭,朝則深紅,午則深碧,暮則深黃,夜則粉白,晝夜之內,香豔各異。"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種愛花的美學,在這個時期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這並代表著他們只愛牡丹,無視其他花的美好。有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春天來臨時,相約踏春賞花,三月三上巳節的盛況。文人對花木普遍賦予了個性與含意,花事活動已突破以往佛前供花的主要形式。


上至宮廷,中有文僧,下至民間,無不表現出尚花的風氣,以至於出現了花師、賣花人這樣的職業人士,以及長安花市、洛陽花市。花事活動頻繁也引發了花學專著的相繼問世,有羅虯《花九錫》、諸葛穎《種植法》、王方慶《園庭草木疏》、李德裕《平泉花木記》、賈耽《百花譜》等。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今年花勝去年紅》


除寺廟裡供佛的插花外,宮廷和民間插花也是極為盛行的,唐朝的時候就出現了院體花、寫景花、隆盛理念花等類型。宮廷有精緻的瓶花、缸花,民間也有極其熱鬧的春盤。盛唐時期是我們所能想象到萬人空巷只為看花的那種場景,也只有那樣的盛世才能讓所有人愛花愛得如痴如醉。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少有的有關於花道儀式的著作,羅虯的《花九錫》。


九錫是什麼,九錫就是是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賜的九種器物,為尊重、莊嚴的象徵。


那花九錫的意思就是贈予插花的九種美好,從而去增加了花的華美氣息,深化了插花文化的內涵,增添插花樂趣。


該書借用古代帝王禮遇臣子的九大項禮物,套用在當時宮廷中插制國花牡丹時應遵守的九項禮遇原則和程序,將其視為至高無上,不容擅動的莊嚴儀式,就像帝王賜給有功之諸侯大臣的九種禮物一樣,表明當時宮廷插花的豪華和排場。


所謂《花九錫》:

1、重頂惟;

2、金錯刀;

3、甘泉;

4、玉缸;

5、雕文臺座;

6、畫圖;

7、翻曲;

8、美醑;

9、新詩。


翻譯過來就是:

1、重頂惟,用來擋風遮雨的帷慢,也就是營造插花的環境美;

2、金錯刀,用來修剪枝葉的剪刀;

3、甘泉,用來浸養枝葉,養護的泉水;

4、玉缸,這裡指的是缸,是指用來插花的花器,也可以選擇其他花器;

5、雕文臺座,用以放置插花花器的臺座;

6、畫圖,非常好了解,就是描繪插花的圖畫;

7、翻曲,演繹插花的樂曲;

8、美醑,賞花飲酒那自是美事一樁;

9、新詩,為插花作詩以詠頌。


這九項原則對插花放置的場所、剪截工具、供養水質、陳設的環境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並詠詩、作歌、譜曲、飲酒,盡興欣賞,追求視覺、味覺和聽覺多層次的藝術享受。


而我們現在學習花藝,儘可能去做到這九樣,那麼對於插花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行為,而是享受並覺知的行為,在九項中,表現出來的就是把我們的心放進了當下,更為插花增添了一種儀式感。


《花九錫》不但是我國插花歷史上最早的插花專著,同時還清晰地反映了隋唐時期插花藝術發展之迅速。在這個階段,插花的技藝有了很高程度的造詣。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人好花堪笑》


如果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開放的朝代,那對於一個"花的民族"而言,這一定是一個無拘無束熱愛自由,歌頌花之美,也是一個人文美學鼎盛的最美好時期。


愛花者看花,可以從中看見人間百態、自然萬象。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簪花仕女圖


隋唐時期,日本使者幾度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渡海來華學習,政治制度、佛法、文學、藝術、建築等等,並帶回了大量的文物。日本唐風盛行,幾乎到了全面唐化的程度。


插花隨著佛教文化一同帶到了日本,從此中國傳統插花在日本開始發揚光大,日本花道源自中國的佛前供花是毋庸置疑的。


這裡雖然能看出日本對中國的學習能力是極強的,並且能一直流傳下來。但對於顯示中國的大國氣象所表達出來的缸花、隆盛理念花並沒有太過傳承,恰恰缸花才是中國人骨子裡那種磅礴氣象的集大成者。


唐朝後期雖然戰火不斷,但藝術卻並沒有丟失或落後。可以說,當時的文藝進入到了鼎盛時期,唐代後期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文人雅士多避亂隱居,那麼在這樣的時期裡,插花自然也成為他們宣洩情感的工具。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些有著濃厚文藝氣息的人們,在突破了牡丹花為主和講究排場的風格後,選擇了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山花野草,枝蔓藤條均可使用。這就便形成追求自然情趣和清新自如的自由花風格。


插花器具也由銅或瓷的盤盆容器,擴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擺放在桌子上,出現了壁掛,吊掛,還出現了一個叫佔景盤的插花器具,正是現在所流行的劍山前身。


《清異錄·器物》中就有記載::"郭江州有巧思,多創物,見遺佔景盤,銅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許,底上出細筒殆數十。每用時,滿添清水,擇繁花插筒中,可留十餘日不衰。"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佔景盤


郭江舟(909—960年),後周人,對插花頗有見地,發明佔景盤,即在盤內平底上鑄上若干個細長的銅筒,用時逐個添滿清水,將花材成束地分插在細筒內。


佔景盤的發明不僅可使花材站立起來易於造型,增強空間感,而且分束插制利於空氣流通,可延長花材壽命,東方式插花常用的劍山就是由此產生靈感而發明的。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古人使用圓形的陶盆以象徵廣大的池塘或湖潟,盆內安置陶樹、陶樓、陶鴨,以此手法象徵大地蘊藏無限的生機。


古人的智慧真是無窮矣!


插花史上的興旺期是用文字也表述不完的,文人雅士們以山水花草為友,吟詩作畫,痴迷於花事活動,插花成為他們的最大趣事,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插花詩和畫。


由此便產生了文人插花的意境美,文人雅士將花及盛放的器皿都賦予內涵和品味,形成獨具詩情畫意的意境美,為發展成一門生活藝術的奠定了基礎。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這自然是日後宋朝出現最浪漫的四藝,插花、點茶、焚香、掛畫,它們離我們已經很遠了,是時候讓它們回到我們身邊,讓繁榮的時代來臨得更浪漫更優美一些。


唐代盛產詩人,也盛產愛花到骨子裡去的文人

日常除了花道,對香道也頗有幾分研究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於物者,自得之。


我是胡娉瑋,一個花道師,中國花道·感花印心流派傳承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芸芸眾生之其中一人。




本文文字與圖片皆為原創,喜愛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感恩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