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那里有什么奇特的风俗?

学姐别这样


我家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至今记忆较清的就是这两个:

一,跑驴

德州民间传统舞蹈,已有600多年历史。演员将扎制成型的“驴”挎在身上,给人以骑在驴上的感觉,演员的双腿则在“驴”下裙围中模拟毛驴跑动。表演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等形式,表演时用锣鼓唢呐伴奏。

二,抬花杠

“抬花杠”原是由人们抬着花篮去祭祀“大姑神”的一种仪式衍生而来的,传说大姑神爱花,人们便抬着花篮在“大姑庙”前表演出各种动作让大姑神观看,表达对“大姑神”的敬仰并博得大姑神的欢心。


氨基酸和蛋白质


我家是汉族,与全国的汉族风俗大同小异。

但是我上山下乡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风俗习惯与我们就大相径庭了,很多,全部说过来得写一本书。

今天只讲一个与我们汉族最最不同的习俗:他们那儿的姑娘,生育头胎,一般都是生在自己的父母亲家,而生完头胎后才择日结婚嫁到男方去。

这在汉族地区,绝对是不可以的(除却绝对奇葩)。



尘垚4


我的故乡在乡下,并且是在侗乡乡下层层叠叠的梯田的弯子里。我们那个地方,不仅风光秀丽,民风纯朴,而且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侗族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不说别的,只就我的美丽的故乡—贵州省黎平县九潮镇定八村的两种独特的民俗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网友们喜欢。

我要介绍的第一项民俗活动是我故乡的大年初一的“砍财喜树”(侗语音译)活动。据我所知,在我们故乡黎平县的那一带,只有我故乡有这样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而其它地方则是较为少见的,甚至可以说均没有,反正我是没有在其它地方看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在我的故乡,每当大年初一那一天来到的时候,那一天,在天还刚刚麻亮的时候,在晨雾还在山中层层叠叠地盘绕的时候,乡亲们就梳装打扮起床了,然后就不慌不忙地邀请左邻右舍欢欢喜喜地上山去采取“财喜树”了。在我们的那个地方,“砍财喜树”活动,可不是一般的民俗文化活动,而是有许多讲究,许多禁忌的。第一,在“砍财喜树”的时候,必须要砍枝叶茂盛,树杆笔直的小杂树,而不准砍伐祖祖辈辈在侗乡中都珍惜都保护的杉树。这是因为侗族的人民认为,杉树,那是造房之树,也是起楼之树(在侗乡,村村寨寨都是有自己的鼓楼与花桥的),那是我们轻易不能砍伐的,只有造房起楼的时候才能动,所以自古以来,他们才有了杉树为大的观念。而另一个方面,在“砍财喜树”的过程当中,侗族的人们之所以只准采伐枝叶茂盛,树杆笔直的杂树,那是他们认为,这“财喜树”具有象征的意义。枝叶茂盛,象征着财源滚滚,树杆笔直,则象征着来年风调雨顺,做事也顺风顺水。第二,在“砍财喜树”的时候,他们只准伐单树,而不能伐双树。而这也就是说,在采取“财喜树”的时候,他们只准采一根,三根或者五根,而不能采取两根,四根或者六根。而具体含义如何,他们也弄不清楚,说不明白。只知道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风俗,既不能违背,也不能违反,只要照俗采树就行了。但是在事实上呢?在我看来,这则是一种数据崇拜,也是侗族人民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心里。一般而论,在汉族文化哪里,双数是吉利的,也是喜数,比如四季发财,六位高升,成双成对就是这种文化观念的体现。但是,侗族人民则恰恰相反,认为双数是凶数,是不祥的一种体现。这真是一种奇怪,也是一种既说不清又道不明的文化心里。第三,在砍“财喜树”的时候,侗族人民只准从东方去采,而不准从西方去采。这是他们的一种与汉民族文化相通的民俗文化方位观念。在他们心里,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充满希望,充满温暖,充满阳光的地方。而西方,那是太阳落山落坡的地方,那地方不仅充满恐怖,充满黑暗,也是充满死亡意味的地方。所以在砍一年一度的“财喜树”的时候,那绝对是不能从西方去的,这不仅是禁忌,也是侗族人民的禁俗,那是绝对不能违反的。第四,侗族人民的采“财喜树”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还是侗族少男少女们的一种恋爱活动。因为在这一天,在上山“砍财喜树”的过程当中,侗族的男女青年们,不仅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理解,还可以在山上互相对歌,互相玩乐,直至太阳下山后才会欢欢喜喜地一路高歌一路欢喜地回家。

其次,我们来说说侗族人民的“拜巨树”风俗。这一风俗,当然也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宗教崇拜文化中形成的,因此,在侗乡,它不仅具有普遍的意义,也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心里。在我的故乡,每当孩子们彻夜难眼,整夜哭泣而又身体衰弱的时候,乡亲们就会为他们寻找“保爷”或“保娘”,而如果寻不到“保爷”或“保娘”,那么他们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拜巨树”,以好让他恢复身体健康,快乐成长。而我们在此所谓的“巨树”,它必须是古老侗寨中的古树,守寨树。这种树,它不仅要长得粗,长得大,长得高,而且还要长得有威灵,从而使得人们在平常的日子里,像敬畏侗族的“寨老”与“理老”一样也敬畏它。因为只有这种树才有资格充当孩子们的“保爷”,否则就是不“灵”的,也是会无效的。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每当侗族人民带着丰盛的祭品,在大树底下烧香化纸,燃放鞭炮为自己盛装的孩子去“拜巨树”的时候,他们不仅是小心翼翼的,也总是轻言轻语的,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若恼了“树灵”,从而会给自己衰弱的孩子带来种种的不幸。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拜巨树”的活动过程中,侗族人民才总是会非常的小心,非常的敬诚。其实说到底,“拜巨树”活动,这当然是侗族人民在落后的医疗条件下的一种无奈的心里,它不仅反映了侗族人民丰富的宗教的文化心里与习俗,也充分地反映了古老的侗族乡亲们的一种希望和绝望。


布衣田郎


、新春穿新衣在春节是有讲究的。不少潍坊人过年为了图个吉利,选择的颜色大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辟邪吉祥。除此之外,还会在衣服、裤子或者帽子绣上吉利的图案,来增添新年的喜庆。

2、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

3、高密剪纸: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潍坊市是世界风筝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扩展资料:

正月里走在街头,拜年大军几乎都穿着新衣服,与其他县市区不同,奎文区和潍城区新年穿新衣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会在春节的前一天给孩子的新衣口袋里放上“压岁钱”,并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床边。等到大年初一孩子穿上新衣服时,会发现口袋里有一个红包,寓意着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拿出准备好的头茬面,开始蒸饽饽。要想饽饽蒸得好,必得面发得好。昌邑饽饽用的是“老面引子”发酵,还有独特的炕头揉面方式。女人们清晨起床和面,三盆五盆放在暖炕头,盖上塑料布或白包袱。面发好后,面板直接上炕,揉面的人或站在炕前,或跪在炕上,下大力气揉面。



z小钢炮


我老家是山东济宁的,腊月二十八家家力户的就忙起来了,贴对联的贴对联,挂灯笼的挂灯笼,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腊月二十八就算过去了。

腊月二十九像我们山东济宁农村就算是真的忙起来了大早上一起来家里人就开始活面包包子,过油炸丸子。

大年三十早上起来给家里帮忙包水饺,中年全家男爷们去上林给家里祖先磕头,回来家里就开始放炮仗下水饺,晚上吃年夜饭看青晚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一到十二点村里鞭炮齐鸣,在锅里放上馒头表示来年饿不着,有大车的就开始敬车神全家老少跪在大车前面磕头门口放上一个挡门棍,防止鬼怪进院,过了十二点就不能放水了一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才能到。

大午初一早上五点下水饺,放鞭炮吃完饭全家男女老少去给村里老人头磕头拜年,一个家族为一队几十口了人可壮观了,最后回来给爷爷奶奶磕头要压岁钱。





经典劉声


每年正月月尽,是家乡人“炼杆”和吃“面疙瘩”的日子。今年因为疫情防控的影响,村里的炼杆活动约束从简了很多。仅有几家高门大户零星放了几鞭花炮,燃杆草、蹩火等更多的趣味被省略了。

图片摄于陕西白水县

我的故乡位于渭河的之流——洛河之滨,北望陕北黄陵,南接关中大平原,地形地貌以高原丘陵为主,黄绵土和洛河水的共同滋养下,这里的人们在地域文化上保留了和关中及陕北略有差别的民俗。

“炼杆”即是其中之一,这个民间文娱项目,应当是缘起于古人对五行之火的原始崇拜,是现代农业文明下,人们对于刀耕火种的某种精神延续,具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封建色彩。

所谓“炼杆”,仅是个在文字表述上的口音词汇。我从文学范畴里,并没有找到相对切切和标准的表达。即便是在老家的村子十里之内,乡党们对“炼杆”的说法,也沿用着各种版本,例如有地方叫暖杆、燎花花,也有地方称作燎杆、过杆……

我翻阅了相关材料,有专家将这个习俗定义为农历节日,称为“燎干节”,又作“燎疳节”,取的是祛除百病的意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作家马昌仪老师根据在宁夏采集的口头传说,对于该习俗曾写过这样的表述“地处我国西北部的陕甘宁地区,正月二十三有‘燎杆’之俗。宁夏方言称‘燎骚杆’,陕西称‘炼杆’、‘散疳’。各地地方志均有记载。”

尽管名称说法存异,但炼杆的诸多流程和讲究却同出一宗。

在我的印象中,炼杆应当是当地人最为重视的传统风俗之一。每在炼杆前两天,村人们便开始筹备炼杆所需的基础物料——杆草。起先,这类杆草以谷杆为主,因为早前土质的限制,当地人多以种植小米为主要谷类作物。与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不同,谷杆大多没有农用价值,小米收割后秸秆便被废弃,亦或焚烧还田,因此成了炼杆的首选材料。

后来,随着土地的改良,加上气候的变化,尤其是考虑到灌溉不便,经济回报有限等因素,小米逐渐被当地人从农耕项目里摘除了,因而谷杆开始变得很稀缺。条件稍微好些的村民便以麦秸秆和玉米杆为炼杆材料。而有些饲养牲畜的贫苦家庭,因为要将麦秸秆加工成耕牛饲料,便将黄蒿、废柴和树枝等作为炼杆所用,此类之后便成了主流。

图片摄于陕西白水

在我们当地农村,炼杆作为真正标注着“春节正式结束和农忙正式开始”的民间活动,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村人们对其间的细节,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例如,杆草不能用自家屋中的,必须从野外捡拾而来。我幼时就曾随着长辈们在沟道里和路畔边拔黄蒿,并就此请教过父辈们缘由,他们解释称,如果从自家屋中取用杆草,即是“四体不勤、五谷不丰”的表现,当遭人轻慢鄙视。

此外,炼杆之后,要求村民们逐渐开始农事活动,牵牛下地、织布纺线也好,外出打工做生意也好,均不得像过年那般宅家休息逗留,否则将被人视为慵懒。曾有当地俗语讲,燎杆之后,乞丐也得出门讨饭去!

杆草就绪,家丁到位,便进入了炼杆的时间。炼杆通常安排在农历正月月尽的晚上,不分大月小月,不宜早,也不宜迟。是夜傍晚,天将将擦黑时,村人们将杆草集中在院门前空旷处,或摊开,或隆起。待夜色刚好,无需号令,各家各户先有一人执起杆草一把,点燃后绕家中房屋、牛棚羊圈等一周。随后,再用这把杆草引燃大门口的杆草堆,进而放炮呐喊。火光照亮乡间小径,一派天人祥和景象,好不热闹。

这其中,有个重要仪式是挑火,也是邻舍们暗自比拼实力的过程。这道手续一般由家中的精壮男丁完成,他们手持三角铁叉,以火焰为号,全力将杆草的火势挑起、腾高。按照老人们的说法,谁家炼杆的火焰越高,谁家来年的日子就更红火。

而后便是蹩火环节。当熊熊火焰行将褪尽,鞭炮熄声之际,孩童们络绎从火堆上卯劲跃过,也有成年人怀抱着幼儿跨过火堆,同享着火与土的恩赐。此举意味着驱洗脏邪,跃过柴(同“财”,陕西方言,柴、财同音)门。

图片摄于陕西白水

炼杆除了正月月底当晚的欢快仪式外,还延伸了其他乡土文化。在陕西关中农村,包括婚丧嫁娶等各种民间庆典活动,都要用燃烧杆草这样的形式,驱邪迎福,祈祷祥瑞。

炼杆节是农耕之火的淬炼凝结,自然也少不了乡土食物的补充。在这一日,村人们要回归黄土,炒面豆食面豆。面豆是陕西农村一道非主流的乡间美食,又称作面疙瘩、棋子豆等。一般由粗面揉制而成,搭配以调料、鸡蛋等食材,在关中农村至今仍流传有“二月二,吃豆豆”的说法。

在我们老家的农村,家境好些的人,会用白面、花椒、茴香、鸡蛋等制作面豆,下锅时用菜籽油炸,后撒上辣椒粉、十三香等调味,做出来的面豆酥脆可口。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目前仍以粗面为原料,炒制时用细腻柔软的黄绵土,将切好的面豆颗粒与加热后的黄绵土充分混合。用铁锨几轮翻炒,在泥土与麦粉的交汇间,这道取自黄土的人间味道常常令人垂涎。

多年以前,村人们大都生活节俭,鲜有人舍得用油炸面豆。而今,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菜籽油、鸡蛋和五花八门的作料早已不是短缺食料,面豆的做法也更加多样化,但村人们至今依旧保留着“土炒面豆”的工艺,虽然过程机械乏味,却也不失为一种思苦思甜的自我提醒。

炼杆、蹩火、吃面豆,是很多陕西农村娃朴素而纯粹的狂欢。然而,并不幸运的是,在今春庚子年的正月二十九日,除了在朋友圈和抖音里的观摩之外,城里的我们并未与参与到乡村的炼杆活动中去。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诸如炼杆这样的民俗节日正在走向衰亡,这些原本起着民众教化和家风传承作用的艺术精髓,濒临消逝。在空心村遍布的陕西关中地区,一些乡间的民俗文化也无可避免地被边缘化,曾维系着人们乡土情感的娱乐活动,精神和空间距离都被拉大,不免是一种损失。


走读陕西


玉林古称郁林,早在新石器时代,玉林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多处人类活动点, 战国泰汉以后,西瓯、骆越(壮族先民)及后来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与不断南 移而来的粤语和客家方言支系的汉族兄弟在玉林各时代的历史舞台上共同创造了玉 林的历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地方人情风貌的民族民俗文化和 民间文化。

挂灯

男孩子出生当年或第二年正月初十, 村人即在“社公”(土地庙)处搭好灯棚,"添丁"者购买彩灯挂上灯棚。有的人家还请戏班唱戏。

玉林的传统民间文艺,姹紫嫣红、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音乐 类以玉林八音为代表,而舞蹈戏剧则主要有采茶戏、牛戏(勾嘴戏)、木偶戏、粤 剧等,同时独具特色的民间山歌也久负盛名。

玉林八音,是玉林民间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玉林传统古乐的代表,有着 浓郁的地方特色。它属传统的吹打乐,主要以鼓、锣、钹、笛(唢呐)、箫、弦、 人声等组成。玉林八 音主要在红白喜事、节日、庙会、神诞、庆寿等重要场合演奏,其中,在社庙诸神 诞期出游吹奏八音时,便使用八音鼓亭,将八音乐器置放在鼓亭里,边游边吹奏, 形成独特的庙会文化。



南山云朵


俺爸、俺妈:河南人说“俺”是一大方言特点。豫东人说“俺”的时候意为“我们”、“我们的”。当然,“俺爸”、“俺妈”以及其他一些称呼亲属的“俺某某”是用在对被称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说的。但在郸城,“俺爸”、“俺妈”却用在当面称呼父母时,尤其是小孩当面叫父母时都是“俺爸”、“俺妈”地叫,相当于“爸、妈”。

文:货币单位,相当于“元”、“块”。因此外地人听郸城人说“几十文”、“百文”时常一脸迷惑,其实就是几十块钱、百十块钱,但显得更为简略,而且略有显摆的意思。

迷见:丢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说某某东西迷见了,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面了”,其实是丢失了。

招呼:修理,拾掇。如说“师傅,我车子坏了,请给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拿哩严、拿不严:“拿哩严”指办事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困难,“拿不严”则相反,没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人,对某人“拿哩严”就是指对该人施加的影响足以左右其决定。

姑娘:本义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郸城除这一层含义外,还指姑姑。如“张三该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张三的姑姑。

zhang:遍查字典均无此字,在郸城方言中是安装、放置的意思,如“把灯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县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条里zhang点盐”,就是指往里面放点盐。

河南人爱吃的饭有;

面条子;糊涂;结瘩;


张伟x


小的时候那时候节日的味道非常浓厚,玩的花样很多也很有趣,自然也少不了一起奇特的风俗了,以前的东北人到了冬天会可“猫冬”,可能一些南方的朋友不清楚,不像南方人多地少多数都会经商,以前的北方家家户户种的地多,都以种地为生(当然也有经商打工的例外),到了冬天,天冷了,那时候庄稼也种不了了,一年的忙碌都会在冬季得到缓解,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蒸粘豆包,左邻右舍的都回去帮忙,非常热闹,小孩子在院子里跑;而且每个粘豆包上都会打上红色的梅花点,这是小孩子最爱做的事。特别是包完豆包吃完饭的时候,炖上一锅东北酸菜,放上冻豆腐,粉条和上好的五花肉就着刚出锅的粘豆包别提多美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真的好怀念到时的淳朴。(蒸好的粘豆包都会放在外面冻起来,然后放在大缸里储存起来,冻的啃起来也很酸爽哦)








喇嘛小子


我的老家在山东单县,比较奇特的风俗就是春节,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春节,鲁西南人称为“过年”,是全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上午,人们多在堂屋家中当门挂起家谱,上有祖先姓名,以示纪念之意,然后张贴年画、春联。中午,摆供祭神,供奉祖先,也有的去上坟同时燃放鞭炮。除夕之夜,人们在大门前横置一“挡门棍”,防止鬼怪进院。锅中要放馍头两个,俗叫“压锅”,以求全年有饭吃。人们穿新衣,给孩子“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比较要好的朋友则聚在一起喝酒,青少年则秉烛守岁,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五更天,全村老幼皆早起,迎新年。初一五更天人们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之意。初一这一天,天刚亮年幼的给年老的人“拜年”,老人还要给小孩及新媳妇压岁钱,每家都是如此,先是自己家,在是本家姓,初一当天完成,人们尽情玩乐。

初二,亲友互相串门,走亲访友,隆重招待新女婿上门,初七为敬火神等正月十五这天,落家谱,放鞭炮,表示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