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雖然只是簡單的七絕,但語言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詩句裡面出現了朱雀橋、烏衣巷,這是古老的南京最著名的景點;也出現了野草花,西下的夕陽,以及翻飛的燕子,這些是春天才有的美好的景物。最後這兩句,絕對是詩歌中的點睛之筆,千百年來令人吟唱不休。因為,王謝堂前燕,尋常百姓家,這代表了兩個迥然不同的社會階層,通過燕子這個靈巧的媒介,巧妙連接在了一起,也讓人感嘆歷史發展的滾滾車輪和王朝興衰交替的悲歡離合。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那麼詩歌裡面出現的王謝到底是誰呢?

他們就是東晉時代赫赫有名、權傾一時的宰相王家和謝家,王家的輝煌佔據了東晉歷史的前半段,謝家的顯赫佔據了東晉王朝的中後期,王家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敦和王導,謝家的代表人物就是謝安和謝玄。當然了,上面這四個人都是宰相級的人物,還有很多非宰相級的著名人物也在東晉時代紅極一時。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在東晉時代,正是門閥統治達到巔峰的年代,處處體現了門當戶對的思想。自從曹魏王朝建立之初,曹操手下的大臣陳群就向魏文帝提出建立官員的九品中正制,即把官員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級,這種制度,就是通過門第的高低和士族的優劣來選拔官員,普通的而平民百姓是不可能進入官場、踏入統治階級領導核心的,也就是說,當官的世代為官,即使是白痴也做官,百姓一輩子也別想進入仕途,即使你是天才,也活該遺失草澤。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東晉壁畫)

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了隋朝,直到科舉制的興起,才逐漸將這種士族門閥壟斷官場的情況顛覆了。到了北宋時期,門閥政治徹底消失,普通的市民階層和貧寒出身的有能力、有才學的人,才最終有機會登上帝國最高的權力舞臺。

在東晉時期,王家和謝家,也有許多不是當宰相、但是也榮耀加身的厲害人物,比如大書法家兼右軍將軍王羲之、他的兒子王獻之,比如著名山水派詩人謝眺,謝眺的五言詩寫的最棒,曾經讓詩仙李白說出“一生俯首謝公詩”這樣服軟的話。

當然,這些文藝界非常有名的人物,都是在東晉中後期才湧現出來的,在東晉草創之初,帝國的統治者連腳跟都沒有立穩,西晉滅亡的慘狀歷歷在目,北國滾滾烽煙差點就蔓延到了長江以南,幸虧憑藉著長江這個天險,那些北國胡虜才不敢輕易覬覦建業。

在東晉草創之初,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反叛事件,一個是宰相王敦篡逆,另一個就是大將軍蘇峻造反。等東晉王朝的股肱大臣溫嶠、陶侃、王導等人將這兩場叛亂解決之後,沒過多久,就又遇見了一個狠主,那就是大將軍桓溫。桓溫專權幾十年,還廢掉了一個皇帝,但是他的篡逆最終在有生之年未曾實現。桓溫死了沒多久,東晉就又遇見了一個超級混蛋宰相司馬道子,在他的英明輔佐下,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被自己的老婆活活拿枕頭悶死了,竟然無人追究。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好不容易司馬道子伸腿歸西,結果又冒出來一個桓玄,還是桓溫的後代。桓玄上來就將白痴皇帝司馬德宗的皇位給霸佔了,自己成了東晉的主人。可惜,桓玄的皇帝夢還沒做兩天,一個更厲害的人物已經舉起了滅亡東晉的屠刀,這個人就是宋朝開國皇帝劉裕劉寄奴。

在東西兩晉,竟然有兩個白痴做了皇帝,簡直創了歷史記錄,一個就是晉惠帝,雖然腦子不好使,但是不是太傻;另一個就是晉安帝司馬德宗,這個白痴皇帝竟然傻到了不知冷暖、不知飢飽、不知大小便的地步。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從此,東晉在經歷了102年不算太平的日子後,終於從歷史上徹底消失了。

而現在,東晉王朝剛剛草創,綿延102年的國祚才剛剛開始,東晉的第一個皇帝就是晉元帝司馬睿,在他沒當皇帝之前,他還有一個頭銜叫琅邪王。琅邪這個封國,可能就有傳說中的天子氣,東晉11個皇帝,至少有4位是出自琅邪領地,他們在當皇帝之前的頭銜也都是琅邪王。

歷史,還是可以從後向前翻看的,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東晉這段歷史,就讓我們把目光伸向遙遠的公元317年。

公元317年,西晉在前趙的輪番蹂躪之下已經徹底滅亡,西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愍帝司馬鄴的命運才是最悲慘的,他被劉聰俘虜之後,就被那個魔頭當奴才使用,端茶斟酒,牽馬墜蹬。即使這樣,晉愍帝也沒有逃脫劉聰的魔掌,公元317年12月,晉愍帝最終被劉聰殺死,西晉王朝才告壽終正寢。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那麼晉元帝司馬睿是怎麼在這場浩劫中生存下來的?他又經歷了哪些事件,才最終跑到了建業,重整旗鼓,振興了司馬家族的皇位的?或者說,司馬睿有什麼特殊的本事,讓他能夠東山再起?

其實很多問題的答案,和這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司馬睿,字景文,是晉宣帝司馬懿的曾孫,他屬於出生之時驚天動地,長大之後默默無聞的人物,是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人,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很低調,真的很低調。晉武帝司馬炎有25個兒子,個個都是王爺,個個都覺得自己是一根大蔥,而司馬睿只是琅邪恭王司馬覲的兒子,比起晉武帝的正牌皇子,小小的琅邪恭王的兒子實在是上不了檯面。

所以,司馬睿也清楚自己的處境和地位,做人和做事都異常謙恭。即使在八王之亂中,司馬睿也沒有站出來牛氣一把,而是站在一邊看熱鬧,很多人基本上都不認識他。

但是還是有識人的能人,侍中嵇紹就一語中的:“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

在八王之亂中,司馬睿也是身不由己,最終摻和了進去。當時司馬睿的官職是散騎常侍,後來做到了左將軍的位置,他就被堂兄晉惠帝封為大將軍,征討成都王司馬穎。在河南湯陰縣,討伐大軍慘敗,晉惠帝身中三箭,還丟了六塊傳國玉璽,而司馬睿當時也在軍中。

他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沒多久被司馬穎殺掉了,司馬睿大驚失色,害怕司馬穎誅殺自己,趕緊來了個午夜狂奔。

司馬睿本想趁著夜色逃跑,沒想到那天晚上月明如晝,別說逃跑了,你只要一露頭,就會被城牆上的衛兵看見。

就在司馬睿急得走投無路之時,老天爺又一次給我們表演了令人驚訝的靈異景象,剛才還白晝一樣的夜晚,突然濃霧四起,雷鳴電閃,大雨傾盆,司馬睿就趁著狂風暴雨大作之時,逃出了鄴城。這就是俗話說的“天意”。

逃出了鄴城,司馬睿依舊身處險境,因為司馬穎已經給各個主要關口下了命令:不準放走一個貴人。所謂貴人,當然就是司馬家族以及西晉的王公貴族。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司馬睿一路狂奔離開了鄴城,趕到了河陽縣,剛剛跑到關口,就被守門的官吏給攔住了,眼看著就要被抓。這個時候,司馬睿的救命恩人到了。只見跟在司馬睿後面的大臣宋典跨馬趕來,走到司馬睿的跟前也不下馬,反而拿著馬鞭子抽打司馬睿的坐騎,邊打邊哈哈大笑:“舍長,官府現在要逮的是王公貴族,你這麼芝麻大的小官竟然也被逮住了?”

守門的官吏一聽,哦,原來剛才抓的是一個小蝦米啊,別浪費時間了,趕緊讓他走吧,司馬睿終於逃出了虎口。

在八王之亂末期,司馬睿就聽了好朋友王導的建議,在劉聰沒有血洗洛陽之前,就渡過了長江,趕到了建業。司馬睿和王導這個決定是英明睿智的,如果他們還留在洛陽,戀家不走的話,很可能就做了劉聰和石勒的刀下鬼。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結果,在永嘉之亂中,司馬皇族除了司馬睿等有限的幾個人逃出洛陽之外,其餘皇族和王公貴戚,不管男女老幼全被殺光。

司馬睿的為人很低調,王導在司馬睿當琅邪王的時候,就是他的鐵哥們。王導對司馬睿的為人非常瞭解,司馬睿也將王導當成了股肱之臣,他們君臣二人這種深厚的友誼,以及互相之間的信任和默契,在不久的將來,王敦篡逆之時,才真正地救了王導的性命,也挽救了王姓這個家族免遭滅門。

那麼王導是何許人也?王導,字茂弘,是光祿大夫王覽之孫,父親叫王裁,是當時西晉的鎮軍司馬。史稱王導“有風鑑,識量清遠”,屬於比較低調但是很有本事的人。他和堂兄王敦完全是兩碼人,性格有天壤之別。後來,王導經過一番不算曲折的升遷,就和琅邪王司馬睿成了摯友。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司馬睿為人低調,很多人對他都不熟悉,晉元帝渡江南下之後,就到了建業,也就是三國時代東吳的地盤,那裡有很多名門望族,比如紀瞻、賀循、顧榮和周玘等人,都是當地說一不二的牛人。現在這幫吳人,突然看見從北邊失魂落魄跑來一群叫花子一樣的人物,悄悄一打聽竟然是司馬家族的後人,就犯嘀咕,心裡就有點瞧不起司馬睿。

原因很簡單,在兩晉時期,人們是憑著名氣吃飯的,誰的名氣大,誰就更容易被別人接受,而司馬睿最缺少的就是名氣。所以說,司馬睿的低調,使他在西晉亂世中保全了性命,但是也是由於他的低調,為自己將來登基為帝制造一些障礙。

不過,司馬睿不用擔心,因為有一個人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就是王導。王導一眼就看出當地名門望族都有點瞧不起司馬睿,既然這樣,他就要好好表演一番,鎮住這幫地頭蛇,為東晉王朝的最終草創掃清道路。

王導就對堂兄王敦說:“琅邪王仁德雖厚,但是名論猶輕,老兄你已經威名在外,應該利用你的威名,為琅邪王造造氣勢。”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江南那個地方有一個風俗,就是每年的春天,在水邊進行祭祀,以祛除不祥。王導和王敦就挑了三月三上巳節這一天,正是江南踏青的好時節,利用群眾集會的大好時機,好好讓司馬睿表現了一番。

只見晉元帝乘坐華蓋車輿,兩邊士兵金甲耀眼,大隊伍浩浩蕩蕩,頗有氣勢。真正令百姓和當地官員服氣和驚訝的是,王導和大將軍王敦以及其他西晉數一數二的人物都陪伴在晉元帝左右。

這下子,吳人全都歎服了,於是紀瞻、顧榮、周玘、賀循等人,全都匍匐在地,遙遙長拜。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晉元帝在江南站穩了腳跟,就採用王導的建議,將吳人的名門望族全都提拔進了領導中樞,顯居要職。事實證明,這件事情做的很對,江南多名士,也有很多憂國憂民的人物,像紀瞻、顧榮、周玘和賀循等人,為東晉的102年的國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王敦和蘇峻叛亂之時,這些人為平定這些叛亂,保家衛國,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東晉之初,有大將軍王敦輔政,有王導的出謀劃策,東晉王朝就在北國兵荒馬亂之際,開始了自己的歷史進程。

公元317年,司馬睿正式登基為帝,史稱晉元帝。司馬睿登基,心裡明白是王導等人的功勞,況且王導和司馬睿關係好得就像一個人,登基之時,司馬睿非得拉著王導的手,想讓他和自己一起坐在龍椅之上,享受一下君臨天下的感覺。

司馬睿是真心實意的,但是王導卻心裡跟明鏡似的,那個皇位和龍椅,永遠只有一個人坐。今天一旦自己腦瓜子發熱坐了上去,不多久就會大禍臨頭。

晉元帝司馬睿午夜逃亡後遇見貴人王導

王導搖搖頭堅決不上去,但是司馬睿非常熱情,一定要讓好朋友和自己坐一起,這樣推三阻四很多次,王導無奈之下,只說了一句話,才讓司馬睿終於停止了這種不明智的舉動。

王導說:“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說得好啊,如果太陽的地位就像萬物一樣低,萬物怎麼才能接受太陽的恩澤呢?很絕妙的推辭。

但是,有一個人卻在這場小小的插曲中受了很大刺激,就在這一天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沒準皇帝這個位置,我也能坐一坐。

產生這個想法的人,就是王導的堂兄,大將軍王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