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同寒食 千秋共清明——介子推故里漫筆

點擊右上方字體“關注”,即刻免費閱覽和分享黨的喉舌《運城公益網》,獲取最快好人好事,並參與留言評論

四海同寒食 千秋共清明——介子推故里漫筆

介子推塑像

清明節和寒食節都與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有關,人們往往把二者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是郊遊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當然在許多地方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

介子推作為夏縣著名的先賢,其故里就在夏縣裴介村。這裴介村的名字就來源於介子推。裴介村地處夏縣南隅,是一個大村,其歷史可溯至商初,周代時屬晉國之地;久有禹畿南門、通衢重鎮、政治名鎮、商貿集鎮、文化古鎮之譽。

站在裴介遺址古老而人文豐盈的土地上,思念先賢,感佩忠孝,介公瘦削而倔強的身影,就是這片土地上最浩蕩的人文。

介公之墓歷經歷史和歲月的風風雨雨,仍然留存在裴介這塊土地上。忠孝有靈,故土深情,讓人們在滄桑的歷史維度,感知精神的傳承和不朽。介子推之墓,在裴介村南古金水河畔。墓前有石碑兩通,其一是清代古碑,其正文:介氏祖晉潔惠侯之推墓;上款書:皇清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清明之吉;落款:秦二世時自介休遷葬於此,闔族同立。

該碑螭龍為首,贔屓為座,碑身呈長方形豎立式,碑首高57釐米,厚19釐米,寬73釐米;碑身高158釐米,寬69釐米,厚15釐米,碑身周邊設裝飾框,刻簡陋卷葉花紋圖飾,下部風蝕較重。

另一通是夏縣人民政府(當時稱夏縣人民委員會)1963年11月17日根據山西省文物管理局指示所立的“重點文物保護標誌”碑。

介子推之墓,盡閱王朝更替,世事興衰,至今既承載著介子推故里就在裴介村的考問,也詮釋著裴介村名由來的歷史淵源。

公元前636年,介子推綿山殉節之後,晉文公命人將那棵伴介子推焚命的殘柳“伐以制屐”,放置書案之首,時常睹物思人,情不自禁地發出“哀哉,足下!”的悲嘆。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寵恤重頒,彰舉旌賢之典,稱介子推謂君,特敕命在杏花屯興建介君殿,塑介子金身,永祀香火。是年十月初一,適逢介子推誕辰之日,晉文公率群臣在杏花屯介君殿謁拜介子推時,把朝夕相伴的木屐欽置於介君金身像前,意在“陪介”。正欲以此賜村名,心中思忖:“陪”字左傍有己名之“耳”雖合吾初衷本意,但尚遜旌介之寵。恍悟“陪”之同音“裴”字,乃“非衣”之合字,即涵蘊“足下”即木屐也;用“裴”置換“陪”不僅甚合天意,而且尚可昭示吾對介子推以示永懷之彰,遂賜杏花屯為“裴介”。這就是裴介村名的由來。

介公魂歸故土,忠孝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

介公的忠義存在於春秋鑼鼓。據介紹,裴介村的鑼鼓名叫春秋鑼鼓,是以謳歌介子推其人其事為主題而著稱的鼓樂,共八大樂章:晉宮為奴、輔君逃亡、割股奉君、文公登基、攜母歸隱、綿山殉難、諡侯稱君、高山仰止。相傳,它是當年晉文公率眾臣在介君殿謁拜介子推時隨團樂隊演奏的曲牌。從那時起,裴介人便得以真傳,效仿移植,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經常在重大節日及隆重儀式上登場演奏。圍觀者觀而聞之,無不拍手稱絕,因而裴介的春秋鑼鼓在當地很有名氣。

春秋鑼鼓的單元方陣由二十五人組成,四個敲鼓的小夥子,個個古代武士裝束,身穿將軍鎧甲服,頭戴五彩纓球笠,足登黑白相間紫纓鞋,每人各敲一鼓。每個鼓手左右有兩個身著繡衣彩裳的姑娘,雙手拍擊雲板隨鼓伴舞。整個單元方陣配有八面大鑼,四副大鈸,一個九星碟。演奏時,九星碟行令,指揮該方陣依曲牌邊敲邊舞,觀則方陣威嚴、富麗堂皇,聽則律序流暢、歡快,娓婉動聽。演奏依律序分仰面鼓、舞步鼓、對面鼓、背面鼓,時聚時分,聚散相益,併兼文武,段節分明,文段音律優雅輕鬆,星碟行令清脆醒耳,猶如珠落玉盤,鼓點唱起,鑼隨鼓鳴,鈸聲齊應,呼答有序,餘音悠揚;武段激烈,鼓聲快呼,鑼鈸緊應,雄壯有力,高亢奮昂。無論文段武段,均是四鼓同聲,八鑼同音,八鈸同律,音律徹明,共鳴同振,時而如高山流水,幽谷鵑鳴;時而似如訴如泣,聲咽喉哽;時而如石破天驚,雷震蒼穹;時而如海倒江翻,浪卷巨瀾;時而如海晏河清,歌舞昇平。這個春秋鑼鼓雖經唐風漢雨、宋韻元聲之浴,但久演不衰,至今實為罕見,可謂民間藝術傳世珍寶。

介公存在於節日民俗裡。在夏縣,這寒食清明兩節已融為一體。裴介人在寒食清明節紀念、追懷、歌頌介子推的同時,藉助這一重要節日,鄭重地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裴介當地的寒食節俗彰顯著它獨有的地方性特色。其一是時限特色。裴介人歷來把清明節之日視為寒食節祭祀已故親人的最後時限,因而在寒食清明節之前數日,裴介人就開始陸陸續續地上墳燒紙,祭祀已故親人。其二是祭品特色。祭祀之日,上墳者還須帶上彩色小紙旗、棗蛋、“指望饃”及相關祭品。至墳地後,人們先整葺墳墓,再將小紙旗插在亡者墓峰。該小紙旗是人們效仿當年晉文公在介子推墓峰上旌旗標誌的微型簡化物。祭品中的“棗蛋”也叫棗團,它是春秋時代晉文公祭奠介子推時的祭品。該棗蛋用麵糰包餡燒烤製成,工藝講究,寓意深刻。其內餡是幾個紅棗,喻介子推赤膽忠心。成品為焦黃色蛋圓狀麵糰,睹物疚思計拙綿山之炬,殃及介公浴火命焚。這既有衋(xì)唸的無奈,也有晉文公祈願介子推早(棗)日誕(蛋)世復生,君臣團圓,興晉圖強的心結。這是夏縣特別是裴介人對棗蛋的解讀。祭品中的“指望饃”是用白麵做成蛇盤兔狀的花饃,啟迪人們效法先賢介子推奉母孝親,諭示孝親則家合,家合則業興。“蛇盤兔,輩輩富”就是裴介人俗贊這個花饃的諺語。其三是祭祀特色。祭祀時,祭祀者擺好祭品,上香祭拜,再焚化冥幣及紙質祭品,之後讓隨同祭祀的童孩持棗蛋在墓體上拋擲滾落數次,叫作給已故的親人“撓癢”。“撓癢”之後,該棗蛋就犒賞給“撓癢”者,“清明上墳滾棗蛋,將來長大做高官”。其四是祭祀者的特色。寒食清明節時,裴介當地除上墳者不分性別外,還有當年的新婚媳婦須上墳初始謁拜祖先的習俗。祭祀時,新媳婦將黑豆芽植栽於祖先墓前,寓意是告慰祖先,新人從此在新家生根、成長、開花、結果,並要恭行孝道,襄夫興業。其五是軫念先賢的特色。上墳當日,裴介人的食譜主要是涼麵之類寒食,以示對先賢介子推當年罹難綿山的永懷。

裴介的喪葬禮俗也有著介公忠孝的影子。比如在安葬亡者時、該墓冢成形後,亡者之子從墓冢小頭(即向方)跨三大步至墓峰頂,轉背身,將墓峰上插豎的扁擔背手分三節次拔出,轉過其身,再將登墓峰時帶的“紙絮”插入扁擔遺留的穴孔中,然後肩扛扁擔沿上來跨三大步之跡返回地面。其寓意是,要守孝三年,並要擔當起家庭的擔子。“封冢”之後,亡者孫輩的從孝將手中柳枝孝棍插在墓體上,俗稱“插柳”。此習俗一是效仿介子推倚柳護母;二是期盼所插之柳來年發芽生根長大而為福廕。“插柳”一俗在夏縣普遍存在。

介公存在於古會里。裴介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逢集趕會的日子,這也來源於介子推。話說介子推的後裔為弘揚其先祖的顯貴,便在村裡興建介君殿,並在介子推生日(十月初一),舉辦祭祀盛典。祭祀初時,晉國王臣,龍車鳳輦,天下介氏族人,車水馬龍,雲集於此,在介君殿前焚香拜祭,祈福求吉。自此之後,每年十月初一祭祀介子推誕辰期間,裴介村的人為來客提供食宿服務,相應地促進了物資交換,形成了裴介村每年十月初一的古會。另外,和裴介相鄰的西滸村每年的清明古會相傳也來源於介子推。

介公存在於“公祭盛典”。2016年4月2日至4月4日,裴介村成功地舉辦了山西省介子推忠孝文化節暨夏縣首屆介子推公祭大典。此次活動由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會,夏縣裴介鎮黨委、政府,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會夏縣分會聯合主辦。來自山西省內外的各界人士、專家學者及介氏後裔等1000餘人齊聚夏縣裴介村介陵廣場,滿懷虔誠地參加忠孝文化節開幕儀式和公祭典禮,表達了後世子孫對介子推的追思。此後每年舉辦一屆。

至若歷代追懷先賢、詠贊介子之詩句,林林總總,實屬可觀,最為著名者,當推唐人盧象《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

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介子推本身就是一座鮮活的豐碑,是中華文明重要的底色之一。不同時代的碑刻及流傳下來的相關民俗,都為我們說述著一樣的介公、不一樣的情懷……

好人好事投稿熱線:0359-2120208 郵箱:qrj921079616 .com 公益慈善合作微信:130514222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