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不可怕,不上進才可怕

前言:談及新東方,人們都會想到俞敏洪這個人物。可是,真實的俞敏洪,身材瘦弱,面容憔悴,眼睛浮腫,很難想象創造了新東方神話的,是這樣一位看起來毫不起眼的人。

高考,給了那些平凡家庭出身的人,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俞敏洪,農民子弟出身,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顯赫的家世,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通過高考。

俞敏洪8歲那年,母親帶他去上海遊玩,這也是俞敏洪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長江的滾滾,上海的繁華,街道的熱鬧。

這時的他,內心躍躍欲試,想要行萬里路,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他渴望到外面看看,幻想長大後要走出村莊,走向更遠的地方。

而離開農村,他僅有的選擇就是考大學

俞敏洪高中畢業後有兩個選擇:作一個農民,一輩子過著枯燥無味的農村生活,或者離開農村,去外面的世界闖蕩一番天地。

他選擇了高考,義無反顧,在一條改變命運的路上,越走越遠。

一.兩次高考失利

俞敏洪上中學時,農村教學條件有限,讀書並不容易。

當地的教育資源稀缺,一個家庭僅允許一個孩子讀高中,俞敏洪姐弟倆都到了上高中的年齡,由於姐姐在初中成績非常出色,老師選姐姐去讀高中,俞敏洪便停留在了初中。

初中畢業後,他便到生產隊裡種田,開拖拉機。

一次,俞敏洪的母親,聽說村裡有一家女孩不去讀書了,於是費盡周折找到校長,請求校長允許俞敏洪頂替那個女孩的名額,俞敏洪才有了希望繼續讀高中。

俞敏洪高一下半期才進入高中,當時同學們在高中已經上了快兩個學期了,俞敏洪的功課難以跟上進度,可是高考就快來臨。

經過10個月的複習,俞敏洪參加了1978年的第一次高考,志願填報了江蘇省常熟師專。

兩個月後,大學通知遲遲不來,後來母親去打聽才知道,俞敏洪與該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相差5分,第1次高考便與大學失之交臂。

俞敏洪不甘心,要準備參加第2次高考。

備考期間他當了一段時間的代課老師,因為大隊初中教英語的老師懷孕了,要回家生孩子,學生的英語課就沒人上,於是校長就找到了俞敏洪,讓他做臨時代課老師。

那時,只有16歲的俞敏洪,邊代課邊複習。

代課時,俞敏洪把業餘時間都用在自學上,他白天教學、打籃球,晚上就在煤油燈下複習語文、政治、地理等課程。

俞敏洪的室友是一名年邁的教師,與俞敏洪相處很好。

在深夜裡他總是看見燈下備課的俞敏洪將筆輕輕放下,仰頭望著窗外出神,然後發出一聲輕輕的嘆息。

他知道俞敏洪的嘆息裡有渴望,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他自己也曾經有一顆年輕的心,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自己早已成家立業,夢想也越來越遠。

叔本華說:“人一旦有了牽掛,有了顧慮,就很難再有放手一搏的勇氣了。”

俞敏洪還年輕,他還有很多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他經常鼓勵俞敏洪,希望他不要只看到眼前安逸的生活,在他的鼓勵下,俞敏洪變得更加勤奮。

1979年高考又開始了,俞敏洪報了名,再度進入考場。

這一年俞敏洪的高考總分過了錄取分數線,可是英語只有55分,而常熟師專的錄取分數線變成了60分,他再度落榜。

自卑不可怕,不上進才可怕

二.走向北大

兩次高考失利,俞敏洪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他將自己關在屋子裡,一言不發,心想:

“或許自己的將來就和窗外許許多多的同年人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安分守己的過著平靜的生活。”

俞敏洪的母親,見兒子這麼失落,並鼓勵他:

“這次考試你已經很努力了,不要這麼灰心喪氣,只要肯奮鬥晚一年,考上好大學,也是一樣的,好好準備,明年再考。”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個音樂老師告訴他,教育局準備辦個專門針對英語高考的輔導班,俞敏洪抓住了機會,報名了。

當時輔導班裡大概有八九十人,錄取標準基本是按照高考的分數往下排的,儘管俞敏洪的分數排在前40名的最後,他還是被錄取了。

他還當上了副班長,因為其他同學都只參加了一次高考,俞敏洪參加了兩次,老師指定俞敏洪當副班長。

這對俞敏洪是個很大的促進,既然是副班長就要認真學習。

俞敏洪帶領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帶頭起來晨讀,和大家一起讀單詞,背課文,做題討論,晚上熄燈後大家全部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背書。

他一天也不休息,整天背課文,俞敏洪把四五十篇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努力複習了一段時間,俞敏洪的英語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剛到班裡的時候,俞敏洪的成績還在倒數第10名,寒假的一個禮拜,俞敏洪成績像開掛一般,超過了很多同學,直到變成全班第一。

成績的突飛猛進給了俞敏洪很大的信心,他夢想的大學不再是常熟師專,而是北京大學

第3次高考過後,俞敏洪考了387分,而那一年北大的錄取分數線是380分。俞敏洪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激動得痛哭流涕,感嘆對兒子的付出都沒有白費。

領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成了俞敏洪一生的轉折點。

走進北大,他的生命從此沿著與同齡鄉下人不一樣的軌跡前行,越行越遠,越行越精彩

自卑不可怕,不上進才可怕

三.自卑的小丑

拿著通知書去往北京,這一路對他來說都是新鮮的。

他從來沒有想過,北大是自己能夠上學的地方,北大是他心中的一塊聖地,覺得永遠夠不著。

來到北京大學,他滿心歡喜,邊走邊看,博雅塔,未名湖……北大的每一處風景都激發著他的滿腔熱情與鴻鵠之志。

那一刻,俞敏洪感到他的未來如同星光大道,從腳下一直鋪向了輝煌無比的未來。

然而進入北大帶給他的快樂太短暫,更多的是漫漫長夜的自卑

北京大學人才濟濟,精英輩出,

大學時代的俞敏洪,在同學的眼裡只是個配角

上學的時候俞敏洪幾乎不會說普通話,一張嘴就帶有江陰土味,說英語更加不可想象。

第1次班會上,俞敏洪的自我介紹,被班長站嘲笑:“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講日語?”

老師也說他:“你除了俞敏洪三個字能讓人聽懂外,恐怕在說什麼也聽不懂了。”

因為自己是班裡唯一從農村來的,他心裡很自卑,經常自己一個人發呆。

他常坐在窗前,充滿感傷,情不自禁地長嘆一口氣道:“我真的好想家,好想回到江陰農村。”

在人們的想象中,北大學子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也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但是俞敏洪在大學生活中是孤獨和自卑的,一個農村孩子走進大城市之後的轉變是深刻而又痛苦的。

面容清瘦,身材高挑,流著一頭自暴自棄,憤世嫉俗的長髮,俞敏洪在北大求學時一點都不開心,也絲毫不浪漫。

熟悉俞敏洪的人都知道,不談他上大學之前的農民生涯,僅僅看他在大學校園裡的表現,也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學生。

沒有突出的特長,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出眾的儀表,而且還在最重視語言能力的英語系,操著一口濃濃的鄉音方言。

那幾年俞敏洪備受煎熬與受打擊,他是穿著帶補丁的衣服走進北大校園的,上體育課時老師從來不叫他的名字,通常都是吼一嗓子:“大補丁來做個動作。”

體育老師的話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臊的俞敏洪狼狽不堪,無地自容。

俞敏洪的高考英語成績並不差,被分到了a班,但是因為聽說水平一般,一個月後便被貶到了c班,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要知道留在c班的主要是那些語音語調及聽力有障礙的同學。

後來俞敏洪懷疑自己的智商和其他同學有差距:

“那些同學平時看著學習並不怎麼認真,但一到期末考試就能考出好成績,而自己每天學習時間都要比他們多兩三個小時,但每次期末考試都是在全班倒數第幾名。”

為此俞敏洪鬱悶不已,他極度自卑,看不起自己,走不出自卑的陰影

可以說俞敏洪的大學生活不是成功的,考上北大的俞敏洪短時期內難以適應北大的氣氛與文化。

自卑不可怕,不上進才可怕

四.小草也會長成參天大樹

在北大求學期間,他一直是個沉默寡言,木訥呆板的旁觀者。

而正是做慣了旁觀者的俞敏洪,逐漸逝去了北大人常見的浮躁之氣,學會了堅毅與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斷成長。

然而在北大的5年,對俞敏洪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折磨

俞敏洪說:“因為每天都要跟優秀的人比拼,比拼的結果是逼迫自己成長,也許超越不了周圍那些出類拔萃的尖子生,但是你的成長是必然的。”

當身邊充滿了比你優秀的同年人,你該怎麼辦?

有兩種選擇,以充滿仇恨,恨不得把他們全部摧毀,或者強迫自己向他們學習。很明顯,俞敏洪選擇了後者。

讀書,他學會了明事

俞敏洪大學時間大都安排在了圖書館,北大圖書館汗牛充棟的藏書,餵飽了精神飢渴的俞敏洪。

他以平均一天兩本書的速度,在一年內讀了600多本書,將中國歷史和文學典籍看了十之六七,《論語》、《曾國藩家書》、《資治通鑑》、《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他非常熟悉。

他對三國演義異常痴迷,將這本書奉為聖經,宋代開國宰相趙普說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後來俞敏洪則是一把廣告刷打天下,一部三國演義治學校。

在北大求學的5年,俞敏洪累計閱讀圖書800多本,書籍所提供給俞敏洪的,遠遠不止是技巧。

湯顯祖曾說:“不進入天下,不能說相天下之士。”

俞敏洪對三國演義的痴迷使他對用人與管理洞若觀火,對於如何協調人際矛盾,如何做好管理者,都有莫大的幫助。

比如,他堅持4年為寢室打掃衛生,得到室友的認可,為新東方的發展打下了人際關係的基石。

俞敏洪曾經這樣描述:“到了北大以後,我每天為宿舍打掃衛生,這一打掃就打掃了4年,所以我們宿舍從來沒排過衛生值日表。

另外我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瓶去給同學打水,把它當成一種體育鍛煉。大家看我打水習慣了,還產生了這樣一種情況,有的時候我忘了打水,同學就說俞敏洪怎麼還不去打水!

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多麼吃虧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是同學,互相幫助是理所當然的。”

又過了10年,到了1995年底,新東方做到了一定規模,俞敏洪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他的那些同學。

他們在大學的時候都是俞敏洪人生的榜樣,俞敏洪為了誘惑他們回來還帶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國非常大方的花錢,想讓他們知道在中國也能賺錢。

俞敏洪想大概這樣就能讓他們回來,後來他們回來了,但是給了他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

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去是衝著你過去為我們打掃了4年寢室,我們知道你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所以讓我們一起回中國,共同幹新東方。”

這才有了新東方的今天。

即使是一顆不起眼的小草,也有做一棵樹的夢想

俞敏洪就是一株是不起眼的小草,用徐小平調侃的話形容:“我,北大團委文化部長;王強,北大藝術團團長;俞敏洪,觀眾,而且是大禮堂某個角落裡的站票觀眾。”

而現在,從土地上仰望大樹,仰望星空的小草,慢慢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