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先生和狼”真的只是在講一個忘恩負義的故事嗎?

被稱為神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取材於明代馬中錫《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

故事講: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狩獵,遇到一隻狼,搭箭射之,結果射偏了,沒設中要害,狼逃脫,趙大夫就拼命追趕。狼在逃跑的路上遇到書生東郭先生,就哀求說:“先生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讓我躲一會吧,後面有人追殺我,躲過這場災難,我會報答你的大恩的。”東郭先生幫助了狼。後來狼躲過一劫,跳出布袋,卻撲向東郭先生……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反映一個該怎麼幫助別人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我們肯定會遇到需要幫助和幫助別人的事情。那麼該怎麼幫呢?我覺得有三點:

1、幫什麼人?

好人壞人不會寫在臉上,所以在幫助別人之前,一定要打聽了解一下,對方的品質、品性。比如,在借錢給別人的時候,要看看這個人跟你的親疏關係、還款能力、誠信如何,再來決定。

2、幫多少?

古話說,升米恩,鬥米仇。大恩如大仇。這就是告訴我們幫人要有個界限。一個人快餓死了,你給他一升米解決生存的問題時,他會感激你。如果你一上來就給他一斗米,他會覺得原來你這麼有錢,會產生心裡不平衡。當你給別人的幫助大於別人的償還能力時,就容易結仇,要麼因為償還不起躲著你,要麼會激發他的貪慾,覺得你幫少了。

3、怎麼幫?

人在窘境的時候,內心是很脆弱的。我們在幫助別人時,一定要顧及對方的感受,要給人留面子、留自尊。幫助別人是自願的,不能因為我們幫助了別人,就一味地要求別人。

我們回到東郭先生和狼這個問題上,東郭先生和狼代表了施恩的一方和受恩的一方,也代表現實中兩種人性,不能簡單用忘恩負義,愚蠢和狡猾來評判。

第一,東郭先生在幫狼的時候,沒有去了解狼的品性,或者是明知是惡獸卻還幫它。

第二,東郭先生看到了狼最落魄的狀態,讓處於食物鏈高端的狼日後無言以對,威風掃地。

第三,救命之恩,狼該拿什麼償還?既然無力償還,惡狼索性作惡到底。

這兩種不同的人性,在現實中普遍存在,我們也可能會遇到施恩與人和受惠於人的時候,怎麼幫助別人,就是一種智慧。





海倫的浮世繪


每一個故事背後想要告訴人們的絕不是單一的。就像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我認為也不單單是說忘恩負義的故事。

1.先說東郭先生,他本善良,因仁愛,憐憫之心救了狼,然而好人沒好報,差點被狼吃掉。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人的善良就沒有底線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善良也要看對方是誰,無底線的善良只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比如之前的江歌案……善良本沒錯,但也要有選擇的善良,面對惡人,壞人,一味的善良只會讓自己的善加速他們惡的程度。

2.再說狼,真的十分狡猾。在面對危險的時候,善於偽裝,示弱,勾起東郭先生的仁愛之心。等到危險解除,狼骨子裡的惡就顯露出來,不僅不報恩,反而恩將仇報要吃了恩人,簡直是忘恩負義。

最近大家關心的杭州女童失蹤死亡案,女童爺爺奶奶對於兩位租客的信任,覺得他們不像壞人,把女童放心的交給他們,然而他們回報給兩位老人的是什麼,女童的失蹤,最後的死亡,兩位租客死了一了百了,活著的兩位老人餘生要如何過心裡的這一關。

3.最後說東郭先生與狼裡面的那位老者,他是智慧的,如果說他不讓狼吃東郭先生,那有可能他和東郭先生都成了狼的腹中餐,如果說他讓狼吃了東郭先生,那麼他肯定也難逃一死。既然橫豎都是死,何不以智取勝。

真正有智慧的人,面對困境首先是冷靜的,臨危不亂,以智取勝,而不是魯莽逞強。





素心寫美文


“探謎古小說”頭條號正好就這個題目發表過一文,現再發於悟空問答,與朋友們共同探討。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東郭先生救了狼,狼反過來要吃東郭先生。很多人都把它當成中國版的“農夫和蛇”,道理再明白不過:惡人忘恩負義,善人不分對象行善必定遭殃。

然而真就這麼簡單嗎?也許只有細細品讀故事原文才會發現,這個故事是講到了“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者可恨”,但它的含義卻並不止於此,還包括了一場哲學觀點的討論。

故事見於明朝馬中錫《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也有說此故事為唐宋人所寫,馬中錫只是做了修改。以下是簡寫版:春秋時代的晉國,大將趙簡子一天帶兵狩獵,一隻狼被射中一箭,倉惶逃命,遇到了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是墨家學派的門徒,正打算去中山國求官,此時迷了路。狼開口讓東郭先生救他一命,說活命之後必有報答。

東郭先生倒也明白,說道:現在救你我被發現了就會被趙簡子馬上處死,還圖什麼日後報答。只不過我乃墨家弟子,以“兼愛”為原則所以還是要救你。說完他就把書囊的書倒出來,把狼往裡塞,可狼太大了,塞半天才硬塞進去,為了偽裝到位,他又把書塞回去壓在狼身上。

這時,趙簡子帶兵趕到,問東郭先生看到狼沒有,為了嚇唬嚇唬東郭先生還一劍把自己的車轅劈斷,說看到狼不說的就是這個下場。

東郭先生很淡定,匍匐在地向趙簡子說:我為了出仕之路連自己都迷路了,哪還有心思顧得上看狼?再者說,您沒聽說過歧路亡羊的故事嗎:平時用一個小童子就能管住一隻羊,可是羊一旦走丟了那就不好找了,因為岔路太多了,就算大批人手去找都未必找得到。老老實實的羊都如此,何況是一隻狡猾的狼。這事您應該去問獵人才對。東郭先生這道理還說起沒完了,最後又補充說,狼這東西性貪而狠,最愛以豺為朋黨到處害人,我救誰不好非救它?

就這樣趙簡子被東郭先生給侃暈了,帶著手下走了。接下來狼就變臉了,從書囊中被放出來之後說自己餓的不行,非要讓東郭先生好人做到底,給自己當晚飯,說完就往上撲。東郭先生雖是一介書生不想卻身法了得,圍著驢神走位,狼居然吃不到他。

後來東郭先生跑累了,狼也追累了。狼提了個建議說:不如這麼著吧,俗話說有難事問三老,我們乾脆找三位長者,聽聽他們的意見,看我到底該不該吃你。如果都說我該吃你,那你一定得給我當晚餐。東郭先生能說不行嗎,於是他們就邊走邊尋找老者。

可荒郊野外天色又晚,哪有老人啊。狼餓得不行了,看到道邊有棵老杏樹,就說不如我們問問它吧。老杏聽明白情況後說道:我活了二十多年,主人他一家子都吃我結的杏,親朋來了也吃,奴僕下人饞了也吃,我給主人家做了如此巨大的貢獻,如今老了不能結果實了,他居然要把我砍掉賣給木匠,你說可氣不?所以我覺得狼可以吃東郭先生。

狼一聽高興了,立馬要撲。東郭先生說,慢著,這剛問了一老,不能說話不算話。狼收回了爪牙。兩位又往前走,還是找不到老人,狼等不及了,看到一頭老牛就說我們問問它吧。

老牛聽完之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要說我這一輩子耕地拉車起早貪黑不知道給主人家做了多少貢獻,主人家能有今天的小康日子全靠的是我,可我現在老了,主人家居然要把我賣給屠戶做牛肉。你說可氣不可氣。而你這個東郭先生對狼又有什麼恩德呢,它想吃你就吃你吧。

狼一聽更來勁了,又要撲。東郭先生說,慢著,這剛兩個老的,還有一個沒問呢。狼還真不錯,又收住了。兩位最後遇到了一個拄著藜杖而來的老者,氣度不凡像個得道之人。老人聽了他們的事之後,居然拿柺杖敲著狼的腦袋批評道:你這行為叫做忘恩負義,懂嗎!儒家說忘恩負義的人生出孩子都是不肖子孫,你這樣做恐怕就屬於無父無子的狼了。麻溜快走,不然我要拿柺杖揍你了。

狼聽了委屈地說:老先生您不知道,東郭先生把我塞進書囊裡的時候壓了好多書,差點沒把我憋死。他倒是沒讓趙簡子抓住我,可誰知道他自己是不是想把我弄死吃肉。東郭先生一聽,連喊冤枉人。老人一聽便說:還有這事,你這麼大個兒能鑽進書囊?還那麼痛苦?狼說:是真的啊,然後就很配合地鑽進了書囊重新演示一遍。東郭先生也配合著又把書壓在狼身上,把囊口捆上。

老人悄悄對東郭先生說:你有匕首嗎?東郭先生說:有。老人說:那還愣著幹嘛,把狼宰了啊!東郭先生說:這樣不好吧?老人說:你這仁義都快把你害死了,還要怎樣?於是幫著東郭先生一起把書囊中的狼捅死了。(這是簡寫版,文末附有原文)

可以說故事相當的卡通,趣味橫生。故事最後講了“仁陷於愚”實在不可取,“忘恩負義”者實在不值得憐憫,這些道理正是我們今天認為的故事主題。

然而,還有些情節卻實在令人不解,比如:

為什麼東郭先生對狼的兇狠瞭解得一清二楚,但他還要救狼?

為什麼東郭先生會用“歧路亡羊”的典故來搪塞趙簡子,而趙簡子居然就信了?

為什麼那麼仁慈和藹的東郭先生居然還隨身攜帶匕首?

……

凡此種種,極盡荒唐。當然,這本來就是個荒誕故事,不可以常理觀之,但故事深層含義也往往就蘊含在這些極其荒唐不合邏輯之處。

不知是否有讀者注意到,東郭先生並不是儒家子弟而是一位墨家學派的子弟。這裡便涉及到有關哲學立場的問題了。

墨翟

墨翟所倡導的墨家哲學中有一條重要的觀念是“兼愛非攻”,也就是不分對象的給予愛,不提倡爭鬥。所謂“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兼愛上》)說白了,有點類似於今天所說的“博愛”。正因有如此信仰,東郭先生才會不計一切後果地搭救狼。

在春秋時代,墨子的理論曾經一度大行其道,儒家思想當時完全沒成氣候,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只有一個楊朱的楊子哲學。所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

楊朱

楊朱哲學恰好是墨子哲學的對立面,它講究的是“重己”“為我”,一切以自我為重。這個哲學觀點可能更難理解些,用今天的話說,簡單點可以把它看做利己主義,深奧些可以把它看做是主觀主義。楊墨哲學並行的時代形成了楊墨之爭的局面,一個講為我,一個講兼愛。

再來看故事中東郭先生跟趙簡子講那一大篇道理時所引用的典故“歧路亡羊”,正是發生在楊朱身上的事。楊朱的鄰居丟了羊,眾人到處找也找不到。楊子說,這麼多人去追為什麼找不到,鄰居答說岔路太多所以找不到。楊朱聽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歧路亡羊”的故事解釋了楊朱的哲學:一旦喪失了自我的立場,外物就會越來越紛亂。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列子集釋》卷八〈說符篇〉)

再看東郭先生和狼故事中的趙簡子,大概就是一位楊朱哲學的信奉者,所以他的表現就是“我信了”,隨後就不再追狼。

然而狼畢竟是狼,躲開了趙簡子追殺之後,並沒有給墨子門徒東郭先生任何好處,反而要吃他。這個狼,就是楊子和墨子兩家哲學都難以解決的問題——對待這個世界:到底是應該博愛還是應該自私?

楊墨之爭

那麼這個問題由誰來解決,按照故事的邏輯應該由儒家來解決。最後出場的拄杖老人一上來就提到了儒家的孝道,並用柺杖對狼形成了直接威脅。然後他又悄悄向東郭先生講明,什麼才是真正的仁義?該仁則仁,不該仁而妄行仁義那叫愚。當東郭先生接受了老人的建議,掏出匕首對狼形成致命一殺之時,也意味著他放棄了所信奉的墨子之說,投入了儒家門下。至於杏和老牛,那只是草木和禽獸,不可用這樣的視角看問題,故不可與高明的思想相提並論。

孟子

在儒家看來,楊墨之說都有其軟肋,所以極為不合理。楊子以我為重,是忽視了君臣的等級之分;墨子倡導愛所有人,則是忽視了父子家庭的界限。因此這兩種觀念都是邪說,阻礙了真正的仁義。

《孟子·滕文公》雲:“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由此可見,這篇“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完全是作者站在儒家立場之上對墨子和楊子學說的批判和否定。如果說《孟子·滕文公》是直接批評了“楊墨”,那麼這篇有趣的故事就是為《孟子》做了一番註釋。

所以我們以往對這個故事的理解也應該稍微修正一點,東郭先生並不是一位濫行仁義的腐儒,相反他卻是一個不懂儒學的人,他奉行的墨子學說很難走得通。狼,也並非只比喻忘恩負義之輩,同時也比喻一切給我們帶來麻煩的外物。對待紛雜的外物,博愛不行自私也不行,只有當仁不讓的儒家之道才能應對。


原文章附有明代馬中錫《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原文,因過長就不發在這裡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https://www.toutiao.com/i6713102141445112324/


探謎古小說


《東郭先生和狼》並非只講了狼的忘恩負義。其主題思想主要是告訴我們,“行善須擇善而行,遇惡而拒”。對人對事,要善惡分明,講究原則,好人好事要支持,要幫助。壞人壞事要反對,要打擊。好心好意用於好人好事,才是行善。好心好意用於壞人壞事,便是助紂為虐。不分是非善惡,庇護壞人壞事,最後連自已都要受到傷害。




大海122879785


這只是一則寓言故事而已,但啟發了深刻的處世道理:一、為人處世,善良為本,但善良要有底線,看對象,對於象"狼"一樣狠毒的人不能救助。二、狼的“吃人”秉性難移,不會因為你對其有“恩","他"就對你“感恩帶德"。做人要洞察秋毫,分清善惡,不能“濫施愛心"。三、那“樹木"和"老牛"也認為“東郭先生"該讓"狼"吃,則警醒世人,不能貪婪無度,予取予求;作為“主人",應該愛惜“所屬”,不能竭澤而漁,恣意盤剝,不留“活路"。四、人一旦犯了錯誤,面對“惡狼",不能一味“求饒",希望其發善心來放過自己;而要象那“老者"一樣,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戰勝“惡狼"。五、作為“趙簡子",不能輕信“東郭先生"這類死抱著“兼愛"、“非攻"理念處世的愚腐之人,不能只顧口頭"發狠",而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督察檢查,防止“東郭先生們"救助掩護“惡狼”,致使"惡狼們”為禍人間。

總之,社會是複雜的,人生處世,一定要洞察人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本人大白



我認為,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其寓意不單單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僅僅是從狼的角度分析得出,如果以點概全的話,就失去了嚴謹性。

先說一下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

晉國趙簡子率眾打獵,射中了一隻惡狼,那狼受傷而逃,引趙簡子一眾窮追不捨。狼逃至一個岔路口,恰遇東郭先生。這東郭先生騎驢去中山國謀官,驢背上馱著一個大口袋,裡面裝滿了書簡。狼跑過來,不停地向東郭哀求救命。東郭先生滿腹慈愛,縱然知道狼是害人之物,卻也動了惻隱之心。他讓狼蜷曲身體,以繩捆住四肢,把它裝進了口袋。

趙簡子追上來,問東郭先生是否看見一隻狼?東郭先生連連搖頭,並指著岔路說,狼或許走了別的路。趙簡子一行便順著岔路追過去,走遠了。 東郭先生便把狼放出來,哪知狼卻張牙舞爪,要吃他,東郭先生大罵狼忘恩負義。 這時,有一位老農荷鋤路過,見此情景便給他們評理。


東郭先生將救狼的經過說了一遍,狼卻矢口否認。老農思量片刻,對東郭先生說:“你的話不可信,這麼小的口袋,如何裝得下這隻狼呢?除非你再裝一下,我眼見為實。” 狼也同意,便蜷縮為一團,東郭先生還用繩捆起四肢,將狼裝進了口袋。老農立即把口袋紮緊,對東郭先生說:“惡狼害人的本性難移,你竟然對狼懷有仁慈之心,糊塗啊!”言罷,老農掄起鋤頭,一下就把狼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至少三個道理:

第一,心懷仁愛固然好,但要分清施加的對象,不能好壞不分濫施“兼愛”。

第二,壞到骨子裡的人不會變為好人,惡性不改,泰山難移。你對這種人施以仁慈,他會忘恩負義,恩將仇報。

第三,要學會保護自己,身處危險之時,要積極主動,動腦筋想辦法。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對身處險境之人要施以援手。

最後,請您在評論區對我的觀點發表意見,或動動手指添加關注!


秘聞獨家偵探


《東郭先生和狼》這個寓言故事,表面看,我千辛萬苦救了你,你卻要吃我,這像是講典型的忘恩負義的事。其實不然,這故事告訴人們,永遠不要被那些邪惡的表像所迷惑,它在逆境中向人垂憐,搖頭擺尾,終究會露出它的獠牙的,是狗就永遠改不了吃屎。你不要輕易的相信別人,不要被他的三句好話所打動,忠厚的人最容易吃虧,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

然後,就是智慧的博弈,既然看出了對方的心思,總得儘快地想好方法去補救,這就是東郭先生善良仁厚的一面,和聰明才智的一面,這個故事很教育人,善良永遠都不要過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放晴的天空190219623


東郭先生把“兼愛”施於惡狼身上,因而險遭厄運。這一寓言告訴我們,即使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存在“東郭先生”式的問題。一個人應該真心實意地愛人民,但絲毫不應該憐惜狼一樣的惡人。 現在,“東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經成為漢語中固定詞語, “東郭先生” 專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濫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則是指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人


小龍讀書館


非我族類必存異心,東郭先生是最好的例子!


月下獨酌話舊事


東郭先生和狼諷刺的其實是不分對象亂行仁義的,同情心氾濫的迂腐之徒。

中國古代,往往有諸夏對周邊的華夷之辯。持法家學說的人,經常抨擊儒家仁愛兼施,不分敵我推行仁恕王道教化的施政方針。他們認為儒家不分對向的廣施仁愛,不光是同情心氾濫的迂腐之舉,也會引火燒身傷害自己。

至於狼,不但代指狡猾兇殘的匪類,更代指侵略成性,不斷燒殺掠奪的外族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