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冷静!小心掉入思维陷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明明领导给你涨了1000元的工资,但你却一定也不开心,反而动了想跳槽的念头?”


“看到别人做抖音直播带货卖的火爆,自己也好激动,心想这我也会,于是你也开个直播想卖卖自己的产品,结果讲了2个小时,依旧只有自己团队的几个人。”


“有时候我们会固执己见,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即使这个观点你知道是有问题的,但还是不愿意改变。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很难接受新事物。”


类似这样的困惑,会在某一个时刻困扰着我们,令我们情绪低落、迷茫。如果你也曾因为类似的情况困扰过自己,注意!你可能掉入了思维陷阱,掉入思维陷阱的我们经常不自知。我有时候在想,有没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能够察觉到自己可能掉入到思维陷阱当中呢?直到我前些日子读到了德国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讲师卡尔·诺顿的经典作品《隐形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维方式》,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你了解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思维陷阱。


有时候我们会很疑惑,同样的方式方法,为什么我做出来的效果跟他做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看起来步骤过程全部相同啊?为什么起不到同样的效果?还记得那句话吗:没有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完全复制,尤其是成功表象。


有时候我们还会疑惑,为什么加了工资的同事却毅然决然的离开公司了?这个同事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实际上并非事情改变了,并非别人很奇怪,只是因为我们掉入了思维陷阱,陷入了思维的漩涡。掉入思维陷阱的我们会对自己错误的想法深信不疑,如果一直这样,一定会在恍然大悟之时后悔莫及。


《隐形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维方式》这本书从21个生活工作常见小问题入手,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常见场景描述、案例分析、逻辑解决方法和建议。让我们更加清晰哪些是我们掉入的思维陷阱,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解决。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冷静!小心掉入思维陷阱


我本人通过阅读这本书发现,原来我们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的,心里想的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往往就是这些不一定而让我们放弃了一些不该放弃的事物。搞清楚哪些是思维陷阱,快速进行识别和调整,进行有效思考,发现成功背后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的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我提炼了书中我认为重要的3个问题: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为什么说归纳法是危险的?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1】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


我们都知道如果下雨了,周围环境就会变湿。根据这个普遍的规则,我们会认为下雨了道路就湿了。这种推论是正确的,用演绎思维的方式推理一下就是:

大前提:如果下雨,街道就会湿

小前提:下雨了

结论:街道就湿了


那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一个瞬间,你早上上班走出家门,突然发现街道上有水,心里马上蹦出一个念头“下雨了?”,有些行动快的可能马上回家拿雨伞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隔壁老王在洗车。有没有发现问题?


你推开门看到街道湿的那一刻进行了一个错误的推理,用演绎思维你的推理就是:

大前提:如果下雨,街道就会湿

小前提:街道湿了

结论:下雨了


但事实证明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从逻辑的角度上来看,小前提是假的,结论也就不成立,因为造成街道潮湿的原因不仅仅只有下雨,还会有老王洗车,还可能有环卫工人浇花等等。


用演绎思维正确地进行推理是真逻辑,但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我们人不仅仅只有真逻辑的推理,我们还有一种我个人把它称之为“假逻辑”,学术学名叫做:心理逻辑。


心理逻辑:我们能学到的,或是天生掌握某种机制,并将其保存在长期记忆中。当我们的心理逻辑用错了规则,或者我们根本不知道正确的规则;再或者错误地运用了正确的规则时,就会导致思考陷阱。


真逻辑和“假逻辑”(心理逻辑)会推导出完全不同的结果。你可以将其想象为墨菲定律:“无论何时洗车,肯定会下雨。”但是,“洗车就会下雨”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冷静!小心掉入思维陷阱

想知道一个商人


【2】为什么说归纳法是危险的?


归纳法是人们喜欢用的一种论证方式,举一个大家很常见的例子,曾经河南人偷井盖的事情,到今天都还深深的印在大家的脑海中,但实际上当年偷井盖的人当中不仅仅有河南人,还有别的地方人,只是因为河南人外来务工的人多,并且透井盖的人当中确实也有河南人,所以,河南人就背了锅。


我们听了河南人偷井盖的负面新闻,请问有多少次你看见河南人自动就会弹出“河南人偷井盖”的信号,这就是我们用了归纳法,这种归纳法悄悄地告诉我们“河南人偷井盖,河南人不好。”这样的信号。实际上,这就陷入了思维陷阱。我本人就有2个关系很好地河南地朋友,而且人很踏实工作也很认真,减少这种错误地标签化他人的思维


有的时候语言陷阱是思考陷阱的最直接原因。如果你和小伙伴聊天的时候,有一个伙伴发表了一个观点:“河南人真不行,当年偷井盖就能证明。”实际上,他心里所想的可能不是所有的河南人,可能是当年偷井盖的河南人,也可能是他最近工作上碰到的河南人。但这一句话出来,就给人的感觉是以偏概全。所以,语言陷阱,不要把它当作是对方真正的想法。


如果我们遇到自己或者别人的这种语言陷阱怎么办呢?可以采用提问启发法来解决。


例句:我们的客户不接受我们的报价

应对方法:用提问揭示不准确的表达。


参考:

是这一段时间所有的客户都不接受么?

对方客户当中主要是哪一位不接受我们的报价?

对方不接受我们报价的原因是什么?

也可能对方只是想讨价还价一下,但听到你的同事只说了一句“对方不接受我们的报价”难以找到他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核心。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冷静!小心掉入思维陷阱


【3】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这是我们对加薪的框架概念改变了,这种思维陷阱称之为:“框架效应”。


无论我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我们都会做出评价。无论它是美好的、有趣的,还是不好的、让人不开心的。就如同信息本身是中性的,没有任何涵义,但是不同人的解读,就有了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再比如照片本身只是事物的复制,只是留下印记的方式,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照片外面的框,它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解读这张照片的方式,你可能会认为被框起来的相片更有味道”。


关注框架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


如果我对你说:一个新的长期记忆训练的成功率是50%,你可能会从直觉上接受它,而且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另外一种情况一我对你说 :这种训练方法的失败率是50%。我给出的信息是相同的,但是你认知的评估框架却迅速从“积极”转变为“消极”。


回到加薪问题,为什么涨工资了,仍然要跳槽?是因为我们建立框架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的决定。


举个例子:

问题:如果你的年薪涨了1000元,你是否还选择跳槽?

情况1:你本来没有指望加薪。

情况2:在最后一个月你已经期待年薪涨5000元了。


情况1中,你没有任何期待,在情况2中你为涨幅设置了一个框架。你的标准不一样了,结果自然不同。在决定是否跳槽这件事情上,“框架效应”的影响非同小可。


解决方案:


遇到类似于涨薪水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情况树立正确的框架,减少情绪波动,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冷静!小心掉入思维陷阱




《隐形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艰难的思考状态时,通常都有一种无力感。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总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许多人还会得出糟糕的结论。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很多情况下都陷入了思维陷阱。


思维陷阱的出现让我们没办法用正确的逻辑方式理性的思考,心理逻辑占了主导因素,意识到隐形逻辑的我们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快速跳脱出去。

我推荐大家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可以说是你认识思维的一本入门书籍,整体没有过多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小问题小案例来让你知道问题的所在,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现状,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