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貞觀年間的君臣關係典範,為何後世不多見了?

勞倫斯602


大唐貞觀年間的君臣關係,根據史書記載,確實比較可以算作後世的典範,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一、貞觀年間的“君臣典範”

主要有三點,第一是有明君,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君主,但在治理國家層面上,大多數人都承認他是一個明君。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在中國古代眾多皇帝中名列前茅。貞觀盛世,更是讓許許多人的後人魂牽夢縈。

李世民有許多的成就,第一個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在隋文帝時期開端,到了隋煬帝時期逐漸成型,而到了李世民時期科舉制度正是成形。雖然科舉制度在後世遭到了諸多的反對,但在形成之初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第二則是重修《氏族志》,壓制門閥世族 第三,則是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設立政事堂。同時分天下為十道,分道監察。

當然,如果君主真的如此英明完美,那麼還要那些賢明的大臣幹什麼?李世民雖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成就,但是問題也不少,因此也才會聽取別人的諫言,任用賢臣來幫助他治理國家。

第二個原因是賢臣,大唐貞觀年間可謂是人才濟濟,文臣方面有“房謀杜斷”、“直諫魏徵”、長孫無忌,武將方面有大唐軍神李靖,還有名將李績、尉遲恭等等。

李世民身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殺兄奪位。玄武門之變是研究李世民繞不過的一個坎,也是李世民的一個重要的道德汙點。

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中,長兄如父。而李世民殺兄奪位,逼父推位,這在道德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因此,李世民可以說是得位不正,所以他要處處效仿明君,從而證明自己的能力,讓別人無話可說。因此這是他能夠聽取諫言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李世民也只是一個人,他不是神,所以常人所有的很多缺點,他身上都是有的,而這些就需要有賢臣來幫助他改正。

而魏徵就是這樣一個樂於助人的好人。每當李世民貪圖享樂之時,魏徵總是會當面直諫,指出李世民的錯誤。

第三則是因為時勢,因為當時唐朝正處於一個上升期,北有突厥,南有吐蕃,西有西域,東有高句麗,因此君臣也不得不團結一心。

當時突厥實力強大,李淵在太原起義之後,曾向突厥稱臣,以保證後方的穩定,而李世民是突厥人打到了長安城下,李世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讓突厥離去。

這樣的屈辱自然讓李世民十分不甘,因此想要雪恥自然要保證內部的穩定,同時增強國家的實力,這也是君臣典範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後世的君臣

後世為什麼沒有想貞觀時期的“君臣典範”呢?原因有三,第一是君主專制的增強;第二是臣子地位的下降

首先,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從建立之初就不斷髮展,在貞觀年間,李世民雖然是皇帝,但他上面還有太上皇李淵,下有一同征戰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些對於他的皇權都存在著一定的限制。

而到後世的皇權則是不斷加強,宋代外患十分嚴重,而軍權又被皇帝牢牢掌控,因此群臣沒有和皇帝扳手腕的力量。而到了明代,丞相制度被廢除,群臣沒有領軍人物,如何能夠跟皇帝“平等”對話。

一方面皇帝的權威不斷增強,另一方面臣子的地位不斷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大臣想要直諫,也挺不起腰板來。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忍受大臣當面反駁自己的意見。大臣稍有不慎就是欺君之罪。

而且,君臣典範是要有明君和賢臣一同配合,才能完成的。而又有哪個朝代能夠有大量賢臣同時聚集在明君中央呢?即使是帝舜時期也有四凶的存在。

若真的有這麼多賢臣,恐怕皇帝也不會心安吧?看著一個個治國有方的賢臣,皇帝也會睡不著覺,事情都讓賢臣做完了,還要自己做什麼?

三、貞觀時期的君臣典範真的存在嗎?

因此,我們不得不懷疑貞觀時期真的存在君臣典範嗎?古往今來,明君不少,賢臣也不少。但是要明君和賢臣同時存在,而且一個明君要配好幾個賢臣,確實很難。

其次,李世民是有修改史書的不良行為,因此貞觀“典範”真的存在嗎?有沒有可能是李世民修改史書的成果呢?若真的是這樣,那麼後世難以產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我們對於唐代的君臣典範不必過於糾結。


孫狗剩Johnson


帝國主義社會,出類拔萃的英明仁君太少了,現代社會的中國比大唐貞觀年代更精彩。仁政社會董事長招中國君臣民帶領全球君臣民成立仁政社會共和國,招世界各國人民都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我愛中國


歷史上名君雄主不少,但不計前仇委以重任、還無比信任又尊敬有佳的卻在歷史上並不多,唐太宗李世民與一代名臣、剛直不阿、不畏強權頂撞天子犯顏直諫的魏徵,卻在歷史上傳為一段名君賢臣的千古佳話,也成為後世不多見的名君賢臣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