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燃燒紙錢起源初探

“清明節日總動員,祖人碑前燒紙錢。”這是清末武陵文豪吳恭亨的《清明詩》。清明節期間,人們一般會在祖輩的墓前祭祀,畢恭畢敬完成焚燒紙錢、磕頭敬香、跪拜灑酒、墳頭掛紙錢等程序。但很多人卻不知在為何要在墳前燃燒紙錢。那麼,這些習俗開始於何時呢?

首先得從豎碑說起。通過查證初考相關資料,應從石碑說起。石碑的普及可能發生在漢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雲:“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後漢碑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東漢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郭泰,後漢高士)無愧辭。”這說明,到後漢,墳前立碑普及到平民階層了。

應該說,在東周早期墓葬中出現的大量貝幣,則說明把錢幣作陪葬品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已形成。

燃燒紙錢則是清明掃墓的主要內容,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寒食行》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墳頭掛紙錢、墓前燒紙錢的習俗又肇始於何時?《封氏聞見記》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舁以引樞。”封演還引用《史記·酷吏列傳》“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陪葬的錢幣)。

《民俗志》載,鑄幣替代貝幣後,陪葬錢幣在用真金白銀及銅錢等的同時,模仿真幣的冥幣開始出現。所以封演又說:“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到北宋,紙錢不僅在民間普遍使用,就連皇家葬禮也用紙錢。

至於現代提倡使用鮮花代替紙錢,以防汙染環境,這是後話。

版權聲明:“大美湖湘”頭條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目前本平臺尚未實行稿費制,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通過私信進行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投稿/糾錯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