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崇信:清明“雲祭掃”重心意更重文明新風尚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祭祀,作為一種傳統習俗已流傳千年。在這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崇信縣廣大幹部群眾通過網絡祭祀等方式,緬懷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

近年來,崇信縣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祭祀方式,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自覺以文明安全的形式祭掃、祭奠,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群眾,營造安全、文明、和諧、有序的良好祭掃氛圍。

保至善,1902年7月出生於崇信縣錦屏鎮西街村,是甘肅工農運動的先驅。1928年春在鄭州英勇就義,年僅26歲。1983年5月,被民政部追認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崇信縣為了褒揚烈士功績,激勵後人,建成了保至善烈士紀念館,從此革命先烈有了安身之地,廣大群眾有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地方。

“現在倡導綠色文明祭祀,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在清明節來臨之際,我通過網絡獻花、獻歌曲、獻蠟燭寄託哀思,表達對英烈的緬懷之情”。今年37歲的王麗娟是一名共產黨員,自從崇信縣大力倡導群眾開展文明祭掃活動以來,她連續幾年來都採取網絡祭掃等現代祭祀方式祭奠前輩。

【媒體聚焦】崇信:清明“雲祭掃”重心意更重文明新風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關鍵時期,崇信縣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於疫情防控期間祭奠工作的決策部署,崇信縣保至善烈士紀念在清明節暫不對外開放,不組織、不接待聚集性祭奠紀念活動。

“我在網上祭奠結束後,就立馬把鏈接發到朋友圈和微信群裡,現在有很多朋友已經加入到網絡祭奠隊伍中來,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積極響應文明祭奠的號召,減少親朋好友群體祭祀,不給疫情傳播可乘之機。”王麗娟說到。

在採訪中,紀念館解說員張海燕介紹:“往年清明節前夕,前來祭奠的人員絡繹不絕,有中、小學生,黨員幹部等社會各界人士,將近2萬多人。今年,我們開通了網上祭奠活動,廣大群眾可以通過網絡參觀3D紀念館,也可以網上鮮花、點歌、留言等方式緬懷先烈”。

清明祭祀,不僅是緬懷先人為我們幸福生活作出貢獻的感恩行動,也是宣揚家國情懷、傳遞感恩情愫的絕佳時間,通過網上祭奠既可以表達大家內心的崇敬緬懷之情,也可以讓孩子們自覺參與網絡祭奠等文明祭祀活動,讓祭拜的傳統習俗更加環保、健康、安全、文明。崇信縣城區二小學生張凌在手機上瀏覽完3D紀念館後,興奮的告訴記者:“我在手機上從一樓看到二樓,保至善爺爺在那個年代真的非常的艱苦,他們用生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和弟弟用手機給他祭獻鮮花和歌曲來紀念他,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截止目前,保至善烈士紀念館網上祭奠瀏覽量達到8000餘次。故人需要祭祀,陋習更要革除,在新時代,我們都需要以時不我待的心態積極行動起來,以身則、破除陋習,多措並舉、弘揚新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