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真跡《木石圖》迴歸故土,創中國古畫最高記錄

蘇東坡,這位中國文藝史上難得的天才,在詩詞、文章、書法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其真跡更是鳳毛麟角。《木石圖》被譽為中國字畫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作品,其重要意義不亞於2017年秋拍達芬奇的《救世主》!

先欣賞幾張近距離實拍高清大圖:


蘇軾真跡《木石圖》迴歸故土,創中國古畫最高記錄

蘇軾 《木石圖》

蘇軾真跡《木石圖》迴歸故土,創中國古畫最高記錄

《木石圖》局部


蘇軾真跡《木石圖》迴歸故土,創中國古畫最高記錄

蘇軾 《木石圖》局部

《木石圖》公認是“不超過3件蘇東坡傳世作品”之一,無論是真偽考證、學術價值、還是文化意義,在業內和業外,都引起高度關注。橫跨千年來到我們的眼前,途中流落何方,我們或許可以從上面的題跋及鑑藏印中找出脈絡。

蘇軾真跡《木石圖》迴歸故土,創中國古畫最高記錄

《木石圖》局部 劉良佐跋語

首先有東坡同代書畫家 - 米芾(1051-1107)的跋,跟著有宋高宗趙構(1107-1187)「紹興內府」的印,以及南宋(1131-1204)金石學家王厚之的印。大宋滅亡後,元初著名書畫家鮮于樞(1246-1302),以及元末詩文家俞希魯都曾在上面題跋。據鑑藏印顯示,至有明一代,則曾為朱元璋養子沐英(1345-1392)家族,和藏書家李廷相(1485-1544)所藏。

蘇軾真跡《木石圖》迴歸故土,創中國古畫最高記錄

《木石圖》卷之上的米芾名款題跋

蘇軾留存於世的畫作鳳毛麟角,除去《木石圖》,另一幅公認的東坡真跡《瀟湘竹石圖》,藏於中國美術館。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蘇東坡生平愛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他畫得一手好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這便是“胸有成竹”這句成語的來源。

蘇軾真跡《木石圖》迴歸故土,創中國古畫最高記錄

蘇軾《瀟湘竹石圖》 局部

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28x105.6cm

蘇軾《瀟湘竹石圖》與《木石圖》這兩幅畫作本身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它們本身的繪畫價值,據傳,北洋政府管治之時,《木石圖》與《瀟湘竹石圖》皆為風雨樓所藏。前者從山東藏家而來,後者則一直為這間風雨樓古玩店的收藏,白堅夫從北京風雨樓中的古玩店中買走了《木石圖》和《瀟湘竹石圖》這兩件蘇東坡的稀世珍品。

白堅夫曾為軍閥吳佩孚的秘書長,後因日子拮据,把這兩幅東坡真跡都放售出去。《瀟湘竹石圖》賣了給《人民日報》社長鄧拓,鄧氏後來贈之予中國美術館。據傳,白堅夫曾留學東瀛,太太又是日本人,後來他把《木石圖》賣給了日本藏家,收藏於日本阿部房次郎爽籟館。

旋 轉 手 機 橫 向 觀 賞《木石圖》 ▼

蘇軾真跡《木石圖》迴歸故土,創中國古畫最高記錄

宋代鄧椿《畫繼·軒冕才賢》中開篇即記蘇軾之枯木怪石:“(蘇軾)高名大節,照映今古。據德依仁之餘,遊心茲藝。所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盤鬱也”。

宋代《春渚紀聞》則記有:“東坡先生每為人乞書,酒酣筆倦,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

從這些宋代筆記中,可以想象在當時這幅蘇軾《木石圖》的重要程度,何況橫跨千年的今天,更是價值不菲。

如今蘇軾真跡《木石圖》被神秘中國買家購回,雖然靡費不少,但是傳世名作重回故土,實乃一大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