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之道,治家治國之道

為人之道,治家治國之道

感悟:

輕與重、靜與躁、榮與辱,老子一直在講對立統一的道理,看似完全相反的兩種狀態,在某些情境、條件下,最終都會相互轉化、統一。

這一章講的是一個人修身之道,進而引申到一國之君的治國之道。輕與重,老子主張重是根本,人生要有重心,要穩重不輕率,就象一艘船,不管遇到怎麼樣的狂風暴雨,有錨就能定;靜與躁,老子主張靜,要致虛守靜,以靜制動,不為奢侈名利為動,靜心怡然。輕率會喪失做人的根本,躁動就會失掉一個國家。

在《道德經》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裡,老子也說過美與醜、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寵與辱等對立統一的概念。這些辯證思想,對於一個人的內心成長、強大有重要的作用。

記得我們上學時學習哲學、辯證思想,總覺得枯燥無味,比如我們政治課上常背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當時的懵懂少年,不知其意,死記硬背,恨得牙癢癢。

如今到了這裡,老子通過一系列自然現象、日常生活來闡述同樣的道理,再加上這些年的生活經歷,跟當年在課堂上為了背誦而背誦,理解起來容易多了。

做人要穩重,不沉溺於奢華,也不輕率行事,要看到順境與逆境的轉化、好與壞的相對統一,人生就會淡然許多。

為人之道,治家治國之道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zaò)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

穩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所以有道的人終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軍隊行軍離不開輜重一樣。即使有奢華的享受,他也漠然處之,從不沉溺其中。為什麼有萬乘之車的大國君主,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喪失主宰。


為人之道,治家治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