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村》:丁玲,来到延安,她才发现,她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文人

《霞村》:丁玲,来到延安,她才发现,她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文人

《霞村》:丁玲,来到延安,她才发现,她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文人


一九三六年十月,文艺女青年丁玲来到了延安,到了之后,她才发现,她是第一个来到延安的文人,很快,她就投入了工作,接着,络绎不绝的青年过来,延安,洋溢着新生的气氛。在时代的感召下,丁玲写出了一部小说《我在霞村的日子》。

丁玲将女主人公起名为“贞贞”,是一种隐喻。贞贞被日本鬼子糟蹋了,失去了贞洁,从贞贞身边的亲人邻里眼中来看,她完全违背了旧礼教中女子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不为自己感到羞愧,也不在乎是否还有人要她,表面对自己的遭遇表现得云淡风轻,没有痛心疾首或没有脸面活下去的态势,也称不上多么贞淑了。


这样看,贞贞的名字与她实际的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我反讽的感觉,但我觉得这只是其中一点。贞贞虽然有与她名字相背离的部分,也有相吻合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充分理解她的遭遇、她所生活的特殊环境,那么在精神层面上,贞贞还是坚定而有节操的,可以说人如其名。


《霞村》:丁玲,来到延安,她才发现,她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文人



首先,贞贞由于生活所逼迫,才被蹂躏,简单将其定义为“失节”是不公平的。而且,贞贞被掳掠到日本以后曾经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她是一种折磨和煎熬,在她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波澜很难说清楚,所以贞贞即使不能成为宁死不屈的贞洁烈女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贞贞的母亲父亲、霞村杂货铺的老板和井台边的村妇,无论与贞贞关系是否亲疏远近,都将自己至于道德最高点的位置上,对贞贞的横加指责多于怜悯与同情。她们对把贞贞束缚在旧时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要求框架上,对她的要求仅限于让她嫁个好人家,而不考虑她内心真正的需要。


《霞村》:丁玲,来到延安,她才发现,她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文人


客观命运的不合理安排和主观人为环境的不合理影响,在这双重胁迫之下,贞贞就算自怨自艾、选择放逐到底,或者了解自己、坠入深渊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她却没有。贞贞在丁玲笔下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相对可信的、比较现实的文学形象,在人物性格处理上偏向收敛,但这收敛的性格当中却让我真真切切被她心灵的坚贞所感动了。

文章里没有表现在她回到霞村后没有写她有很激烈的愤懑、悔恨与想要报仇的仇恨,而是刻画得相对冷静、理智与随遇而安。我恰恰认为,表上的心如止水才能展现得出恨与痛是多么地深沉。贞贞选择用隐忍的方式默默承受。忍受,看开不公,放逐委屈,向着自己的信念,磨砺、锻炼、改造自己,向着一个自己创造的新生的自己前进,相信“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霞村》:丁玲,来到延安,她才发现,她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文人


唯一的,绝无仅有的的一条新生之途。 贞贞终于做了她该做的,搜集情报,以此报仇,我看到表面上平静的贞贞心中如火的坚定与节操,是一种伟大,一种尊严。所以在我心中贞贞是配得上她的名字,称得上人如其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