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歲月的粉筆擦,總會在不經意間抹去一些記憶,而記憶中見證時代發展的烙印卻又彌足珍貴。

一份報紙就是一段歲月,斑斑墨跡間訴說著時代的變遷,一張張發黃的紙張上,總會承載著很多的內涵。

留存這些不可複製的記憶,並與之相伴半個世紀,水泉溝三角地社區的王佔海老人,用自己特有的剪報方式,記錄下原汁原味的承德時光。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迷上剪報


52載繪製一本“百科全書”

走進王佔海的家中,一個紅色的老式木箱霸佔著最顯眼的位置,“知識寶庫”4個毛筆字嵌在箱子上,一摞摞裝訂好的剪報安靜地“躺”在裡面,隨時等待有人去翻開那匆匆流逝的歷史歲月……王佔海說,這些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今年75歲的王佔海是隆化縣韓麻營鎮德吉溝村人,1968年,他穿上軍裝成為了一名戰士,因負責部隊的宣傳工作,他時常關注《戰友報》《解放軍報》等報紙。

每每翻開散發著油墨味的紙張,就像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無窮無盡地吸吮著能量,只要看到有用的新聞報道他都會剪下來,慢慢學習、吸收、消化,漸漸地他養成了剪報的習慣,至此52年來從未間斷。

一盞檯燈、一杯清茶、幾張報紙,每晚王佔海都在它們的陪伴下度過。戴上老花鏡,拿起紅色記號筆,在喜歡的新聞旁做好標記,王佔海每隔10天會把這些標記好的新聞剪下來,按照內容和地域分門別類,小心翼翼地粘在4開大小的《承德晚報》海報紙上。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集滿一摞,他用掛曆紙作成封皮,編輯好目錄,寫清內容、剪報時間、裝訂時間等條目,用自制的勾錐等工具裝訂成冊。“看上去簡單,其實從看報、選取到最後裝訂一共需要11個步驟。”王佔海說,雖然剪報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但他卻樂此不疲,只要報紙出版一天他就會一直剪輯。

用剪刀剪下報紙,連同半個世紀的時光一起裝進了他的“知識寶庫”。

至今為止,他一共製作75本剪報,其中涉及全國內容的42本,承德內容的33本

從國家大事到承德民間奇聞異事;從老一輩革命家到默默無聞的防疫戰士;從道德禮儀、養生之道到書法、繪畫、攝影等各類知識都是他關注的重點。王佔海如數家珍地向記者講解著,在有關承德內容的33本剪報裡,涵蓋承德發展、山莊文化、承德民俗、先進人物等內容的共26本,在這26本之中,有5本是關於承德解放60年、承德改革開放30年、承德抗戰以及最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輯。上萬篇文章和圖片被分門別類地剪下、粘貼並裝訂成冊。

如今,這半個世紀的剪報不僅是一本記載國家和承德發展變遷的歷史縮影,更像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每天讀報


21年品味《承德晚報》

地道的“承德味”

我用心做報紙,你用心讀報紙,或許就是這世上最美好的緣分了。

作為《承德晚報》的一名忠實讀者,王佔海從1998年退休開始訂報,至今已經21個年頭,那個坐在臺燈前品讀報紙的人已不再年輕。

“這些年來,晚報的報道一直都很接地氣,記錄的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件,是老百姓自己的報紙,和網絡上充斥的那些真假難辨的消息不一樣,有人情味和煙火氣。”王佔海說,在他的剪報中,絕大部分取材於《承德晚報》(還有一部分取自《承德群眾報》)。他最喜歡的是那些正能量的報道,能否打動他是剪報的首要標準。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為了把這些優秀報道傳遞給更多的人,王佔海特意把他的“知識寶庫”放在了他退休後經營的家庭理髮館的房間內,讓前來理髮的顧客和鄰居們能夠隨時閱覽。正因如此,王佔海的理髮館也成為了讀者們用來交流心得的“閱報亭”。

時間久了,那些報紙上經常出現的編輯記者的名字在王佔海的腦海中漸漸變得具象化,尤其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素未謀面的老朋友們採寫的報道更是讓他眼前一亮。“咱們記者採寫了許多承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的英勇事蹟和社區幹部的抗疫日記,還摘錄了全國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的系列報道,都深深打動著我,在腦海中我一遍遍去想象記者採訪時的景象……”王佔海說,裁剪《承德晚報》這21年,他發現報紙無論從紙張、印刷還是版面設計都越來越精美了,而最吸引他的還是文字裡透露出的那股接地氣的“承德味”。


生活因剪報而改變


好習慣讓他受益終生

平日裡,王佔海是個愛好廣泛的人,讀書看報、打羽毛球、跳舞唱歌,每天的生活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前些年,他還出資在社區建立起水泉溝歌舞健身隊,自費回到老家寫村史,出版過《隆化縣德吉溝村村史》《隆化縣德吉溝村村史(二版)》《我的地質人生》3本書籍,他說,能為大夥兒辦點事很有意義,而他的這些舉動都得益於平時讀報剪報的好習慣。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每次在報紙上看到模範人物的先進事蹟都會深受感動,也會把他們當作榜樣,想像這些人一樣為社會多作貢獻。”在王佔海看來,剪報對自己的思想覺悟和素質的提高都很有幫助,長此以往,不僅自己受到了教育,也是對子女的言傳身教。

今年王佔海回老家過年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他在村裡看到一些村民因為對疫情不瞭解而產生恐慌,便主動當起了義務宣傳員,給鄉親們普及防疫知識。在這期間,他還積極參加單位徵稿,撰寫了兩篇文章,給那些依然戰鬥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以支持和鼓勵。回家後,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想在承德日報社辦一次剪報展覽,見一見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編輯記者們,聽一聽他們的採寫經歷。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我通過剪報的形式,從不同的側面記錄下了國家發展的步伐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反映出承德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百姓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弘揚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時代精神。我希望通過舉辦展覽,把這些精神傳遞出去,影響更多的人。”王佔海說,再過一個月他就要回到隆化老家生活了,他想在回鄉之前,把這52年來收集的所有剪報捐給承德日報社、市圖書館、市檔案館,讓更多人瞭解和走近《承德晚報》,並因此受益。

剪報52載,留下半個世紀“承德記憶”!

採訪中,王佔海總說,《承德晚報》雖然創刊時間不是很長,卻是一份緊跟時代的報紙,通過看報,他能不斷了解新事物、接受新思想,自己的頭腦因此變得越來越靈活,心態也越來越年輕。在他回老家之後,還會一直訂閱《承德晚報》,也會堅持剪報,他希望《承德晚報》能越辦越好,永遠保持年輕,永遠令人熱淚盈眶。

臨走時,突然發現,檯燈下,坐著的那個身影,那麼清晰,那麼可親;

目光與燈光一起在思索,手中的剪刀在報紙上輕輕“劃”過。


記者/李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