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近代,我們在敘述關中形勝

中原關係時,有一句來自於明人繆希雍《葬經翼》的話非常著名,即:“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正是由於這句話,“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廣為流傳,這也成為歷史學家敘述“歷代帝皇定都長安”的重要理論參考依據;今天亦有人為爭奪“中原”的歷史文化,想根據這段話的描述來證明“河南不是中原”、“關中是中原核心、關中才是中原”等謬論。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那麼繆希雍《葬經翼》中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是“關中屬於中原”這個意思嗎?其言“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和所敘述的風水知識又是否正確呢?我們後面會一一解答。

繆希雍《葬經翼》中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否是“關中屬於中原”?

《葬經翼》明代學者繆希雍撰寫的一本書籍,今人在敘述關中中原關係時,多引用的是“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這一句略語,其實後面原文中還有其他內容。我們只要把原文的內容完整貼出來,就可以知道其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了。

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幹也;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龍之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複,北方一大會也。此數者自三代以來,靡不為帝王之宅,然興衰迭異者,以其氣有去來之不齊也。

釋意:

古冀州包含山西風水上把山脈稱作龍脈。按照風水上來說,中原一帶的山脈,幾乎全部從關中開始發脈,而關中又位於黃河天塹的保護之中,有“處上游以制六合”的地理優勢,所以關中這個地方的風水是“高居龍首,俯瞰中原”。《葬經翼》中:“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所表達的就是這個(姑且不論對錯的解讀)。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顯然,明人繆希雍《葬經翼》中“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的描述,並不是為了證明“關中屬於中原”,而是為了敘述關中地勢山脈風水上“高居龍首,俯瞰中原”的形勝

或許也有人認為,此處說的是關中是中原地區風水龍脈上的龍首(中原龍首),而不是表達的什麼“高居龍首,俯瞰中原”的形勝。若真的按這種理解,那麼這句話都是錯的,因為中原地區風水上的“中原龍首”乃是嵩山山脈,而不是關中(或關中南部的秦嶺),至於為什麼我們後面會說到

那麼繆希雍《葬經翼》中言“關中為天下之脊”的說法和所敘述的

風水知識又是否正確呢?

答案是不正確!

在古代典籍中,關中沒有被稱為“天下之脊”的說法

《葬經翼》中,繆希雍將關中稱為“天下之脊”,只是他個人的說辭;在古代典籍中,真正被稱為“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一直都是太行山,而不是關中關中南部的秦嶺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太行山脈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天下之脊(或天下脊)的出處:

《戰國策·張儀為秦破從連橫》:“雖無出兵甲,席捲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史記·張儀列傳》:“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席捲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後服者先亡。”司馬貞索隱:“常山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夫河北方二千里,太行橫亙中國,號為天下脊。

"常山",即古恆山,位於太行山之中;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諱,(古)恆山改名常山,故名。五嶽之中古北嶽恆山,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內,即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時才被

定為山西渾源天峰嶺(玄武山)。古籍記載一般為曲陽恆山(後行政區域變更,位於阜平縣、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曲陽恆山改稱大茂山,又稱神尖山,阜平人、淶源人稱之為神仙山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常山郡,因常山在其內故名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時期稱恆山郡、常山國、恆州,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歷代有變化。具體大致在石家莊市北郊東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戰亂後為真定,即今石家莊元氏縣境。 常山之名最早在《戰國策》中有提及,屬趙國。

後世記載:

《括地誌》:“太行連亙河北諸州,凡數千裡,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新唐書·列傳》:“周劣齊霸,不一世,晉大,常傭役諸侯。至秦萃銳三晉,經六世乃能得韓,遂折天下脊;復得趙,因拾取諸國。”此言秦國得到韓國的上黨地區,也是後世常被稱為天下脊(或天下之脊)的地方。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唐·杜牧《全唐詩·東兵長句十韻》:“

上黨爭為天下脊,邯鄲四十萬秦坑。

宋·陸游《哀北·太行天下脊》:太行天下脊,黃河出崑崙。山川形勝地,歷世多名臣。

宋代·蘇軾《人參》:“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

註釋:長治,居太行之巔,古稱上黨,素有“天下脊”之美稱。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朱子語類·禹貢》:“且太行山自西北發脈來為天下之脊,此是中國大形勢。”

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亦有很多稱太行山為“天下脊”的記載:

東據太行,太行為天下之脊,中分河東、河北之境。

河北諸州,凡數千裡,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前朝洪武元年,大軍克元都,遂西下太行,收山西州郡。河南守將馮宗異亦渡河下懷慶,徇太行以北。夫太行為天下脊,豈止一方之險要而已?

“秦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先滅韓,次滅趙,次滅魏。”《戰國策》:范雎曰: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又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如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變,為秦患者,莫大於韓。王不如收韓。○頓弱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杜牧曰:秦萃銳三晉,經六世乃得韓,遂折天下脊;復得趙,因拾取諸國。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清代《晚晴簃詩匯》:“太行東走拱神京,眼底長河一線橫。得勢起為天下脊,伏流獨向地中行。

由上可知,歷史上真正被稱為“天下之脊(或天下脊)”一直都是太行山,而不是關中

或關中南部的秦嶺;繆希雍在《葬經翼》中稱“關中為天下之脊”顯然只是自說。

下面,我們再來討論繆希雍《葬經翼》中的風水知識錯在何處。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龍脈,是指起伏的山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髮。《國語·週上》:“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指土壤開凍,如人身脈動。後人常喻地勢有條理和聯繫,《史記·蒙恬傳》:“(長城)起臨挑,屬之遼東,成塹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

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可見,先民限早就習慣稱山川之間的聯繫為脈。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在風水上,公認的崑崙山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龍中的祖龍(根龍)。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至於我國的山勢“龍脈”走向,風水大家們則有以下看法:

我國在崑崙東南,而天下山脈成祖於崑崙,外國亦不例外。其河北諸山,自北寰乘高而來。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龍門西河;脊東之水,流入幽冀,入於東海。其西一支,為壺口奉嶽,次一支包汾晉之原。另一支為恆山,又一支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甚高。最長一支為燕山,盡於平樂。大河以南諸山,則關中之山,皆為蜀漢而來。一支至長安,而盡關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少,東盡泰山。一支自漢水之北,生下盡揚州。江南諸山,皆祖於岷江,出岷山,岷山夾江兩岸而行。左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右邊一支,分散為江南閩廣,盡於兩浙建康。其一支為衡山,盡於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包湘沉而北,盡於廬阜。其一支自南而東,則包彭蠢之原,度歙黃山,以盡於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盡於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則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粵,此中國諸山,祖宗支派之大綱也。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總結起來就是:

崑崙的東南支流佈於中國,中國龍脈有三支,分為北龍、中龍、南龍。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左支環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為北龍。北龍西起崑崙山,向北延伸經祁連山 ——賀蘭山——陰山——轉向大興安嶺山脈與長白山脈,長白山延伸至朝鮮的白頭山從而入海;同時,北龍沿黃河經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另雲,北龍不應到朝鮮便終結,它相接於朝鮮的白頭山;也就是朝鮮的龍脈發於白頭山,但並未停止,只是隱入了海中,最後連接了日本列島)。北京、天津等城市處於北龍之上。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大散闕;左渭右漢為終南太華。下泰嶽起高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為中龍。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沾益、貴州關索,而東去沉陵。分其一由武關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陽山過九疑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又分其一支過庚嶺,渡草坪,去黃山天日三吳止。過庾嶺者又分仙霞關,至閩止;分衢為大拌山,右下括蒼,左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總為南龍也。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上面這種劃分,即為風水上大部分學者的認知,當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見解。

如,《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樂郊私語》介紹明代劉基對“南龍”的闡述:“中國地脈俱從崑崙來,北龍、中龍人皆知之,唯南龍一支從峨眉並江而東,競不知其結局處,頃從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鹽諸山是南龍盡處。……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雲,直至此州長牆秦駐之間而止,於是以平松諸山為龍,左抱以長江淮泅之水;右繞以浙江曹娥之水,率皆朝拱於此州,而後乘潮東出,前後以朝鮮、日本為案,此南龍一最大地也。

”這就是說,“南龍”出自峨眉,不是吐番以西,“南龍”渡海後,以朝鮮、日本為朝拱的案山。

繆希雍《葬經翼》中的風水知識錯在何處?

明繆希雍在《葬經翼》中雲:

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幹也;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龍之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複,北方一大會也。

這段話中,將天下之脊說成是關中,顯然與古代典籍中稱太行山為“天下之脊”的說法相悖,亦不符合後世風水上青藏高原為中國第一階梯(世界屋脊),崑崙山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的基本風水、地理格局;而且,風水上的中國龍脈走向是由西向東(由高到底),起始的西面為龍尾、東部為龍首,這裡言“

關中為中原龍首(以西為龍首),”顯然不符合龍脈上(由高到底、由西向東、順水而下)的走向;而後又為了奉承明都北京,將鴨綠江和黃河作為前後相擁之水,亦是錯誤之言(中國風水龍脈上,北龍西起崑崙山,向北延伸經祁連山 ——賀蘭山——陰山——轉向大興安嶺山脈與長白山脈,長白山延伸至朝鮮的白頭山從而入海;同時,北龍沿黃河經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北京、天津等城市處於北龍之上,而非是“北龍之盡”)。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至於關中秦嶺中原山脈走向,在風水上則都屬於中龍龍身。風水上的中龍起於西北崑崙,沿巴顏喀拉山而趨過岷山,東趨關中秦嶺終於南太華,而進入中原。下泰嶽起高山,右轉荊山(大別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若單獨列舉中原山脈,則又有不同,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以八百里“伏牛山”為其根本。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淮河穿流而過,上游兩岸山丘起伏,水系發育,支流眾多;中游地勢平緩.多湖泊窪地;下游地勢低窪,大小湖泊星羅棋佈,水網交錯,渠道縱橫。黃河、長江兩條大河從龍脈兩側流向中原大地,綿延曲折,氣象萬千;形成“山環水抱”之勢;中原地區因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地處中國中部,承東啟西,古稱天地之中

,因此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中原地區背依崑崙山——秦嶺山系,伏牛山位於中國河南省西北部,東西綿延八百餘里,大致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寬約40~70公里

,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在龍脈風水上,伏牛山接陝西秦嶺而入河南,秦嶺入河南段和北面崤山為其龍尾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為其龍身嵩山山脈為其龍頭洛陽至開封一帶因龍氣上升而成龍脈匯聚之地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由此孕育出了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中原地區因此成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在風水上,判斷龍脈走向的龍首與龍尾,多以由高到低、順水而下為順勢,即以龍脈起始的高地勢(西方)為龍尾、順水而下的低地勢(東方)為龍首;若說繆希雍在《葬經翼》中表達的意思是“關中是中原地區風水上的龍脈龍首”,即以高地勢(西方)為龍首,顯然與風水上的龍脈走向相悖。

《葬經翼》中“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是否正確?

由上可知,明人繆希雍在《葬經翼》中言“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的說法並不正確。

繆希雍作為我國明代著名的中醫臨床學家、中藥學家,《神農本草經疏》和《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為其代表作,其醫學上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將中醫裡的望、聞、問、切診斷流程移植到風水理論中,並由此而著作的《葬經翼》,則有其本身的學識問題侷限性其言“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說法不成立,後言“燕都為北龍之盡”亦是錯誤的認知。

因此,後世宣傳的“關中為天下之脊、中原龍首”的謬論亦可以休矣!

《國語》

《史記》

《吳越春秋》

《新唐書》

《雞肋編》

《葬經翼》

《讀史方輿紀要》

《古今圖書集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