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天才”並非天賦稟異,而是源於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天才”並非天賦稟異,而是源於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大腦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

倫敦的出租車司機,由於在工作中鍛鍊了非凡的導航能力,與普通人相比,他們的海馬體後部更大。司齡越長,海馬體後部越大。

一位大學生參加了作者的記憶訓練。剛開始他的短時記憶水平與普通人相差無幾,大約能記住7位左右的數字。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意訓練後,他能短時記憶82個數字。“最強大腦”,普通人也可以練就。

人類的身體也擁有無限的潛力。

1908年馬拉松世界紀錄成績是2小時55分18秒,而到2019年,馬拉松已經跑進了2小時。

1980年,一位日本人創下連續做10507個俯臥撐的紀錄。在此之後,吉尼斯世界紀錄不在接受人們提交的紀錄申請,轉而接受在24小時之內做完的最多次數俯臥撐的紀錄。1993年,一位美國人在21小時21分鐘之內做完了46001個俯臥撐。

小孩子的訓練效果更好,但成年人依然能通過刻意訓練獲益。


《刻意練習》:“天才”並非天賦稟異,而是源於刻意練習


那麼如何進行刻意練習呢?

1. 設置明確的目標,並拆分成一系列微小的計劃。最狹義的刻意練習發生在已經發展成熟的行業,練習者瞭解卓越者的成就,並據此確定合理的目標。

2. 找一位好導師。導師必須達到一定水平,並能傳授給別人有益的練習方法。

3. 走出舒適區,不斷突破自身極限。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相對會較難。舉個例子:同是在健身房鍛鍊,有私教時就會練得更狠一些。

4. 專注。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100%的努力來練習,比起在更長時間內只投入70%的努力來練習,效果更好。充足的睡眠也有助於集中精力練習。

5. 反饋,糾正。早期的反饋可能大多來自導師,後期要有自查的能力。

6. 堅持練習,不斷迭代。

7. 保持動力。尋找正面反饋。這種反饋有可能是內部反饋,比如滿足於看到自己在某件事上的進步,也可能是來自其它人的外部反饋。

其它問題

Q1.刻意練習與一萬小時理論區別:

一萬小時理論注重時長。但長時間低效的重複性練習並不能大幅提升個人能力,比如一萬小時的流水線工作不太可能早就製造業的傑出人物。

刻意練習承認傑出人物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但更強調科學的訓練與高效的勤奮。

Q3.遇到瓶頸怎麼辦?

試著做不同的事,從不同的方面想辦法,或向他人求助。問題不可能由產生問題的這個思維方式來解決。

Q2.沒有導師怎麼辦?

自己設計練習方法,網絡、書籍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刻意練習》:“天才”並非天賦稟異,而是源於刻意練習

不是有靈感再寫作,而是先寫作才會有靈感

舉例:如何刻意練習寫作能力

作者在書中舉了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例子。根據富蘭克林自己的說法,他在童年時代受過的教育,最多隻能讓他把句子寫通順。但後來,他的《窮查理智慧書》以及自傳成為美國文學中的經典。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有一次,富蘭克林偶然看到一期名為《觀察家》(The Spectator)的英國雜誌,被雜誌中的高質量文章所吸引。他決定,他也要寫出那麼漂亮的文章(確立目標)

  • 首先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寫下對每個句子內容的簡短描述,只要能讓他回想起句子內容就行。幾天後,他再根據線索重寫文章(走出舒適區),之後與原文章進行對比、修改(反饋、糾正)
  • 練習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詞彙積累不足(細分目標),無法在寫作時信手拈來,於是他把《觀察家》雜誌上的一些文章改寫成詩歌(走出舒適區),因為寫詩將迫使他想出大量平時不會用的詞。
  • 忘記原文和詩句的措辭後,再把詩句改寫回散文,這使得他養成一個習慣:找到正確的詞彙,並且增加詞彙的積累,以至於他可以迅速地從記憶中調用這些詞彙。
  • 最後,富蘭克林還刻意完善了文章的總體結構和邏輯(堅持練習,不斷迭代)。他又一次找來《觀察家》的文章,為每個句子寫下一些提示線索,並把順序打亂。等待足夠長的時間後,他重新排列這些線索,根據每條線索寫出一些句子,再與最初的文章進行對比,修改(反饋、糾正)

曾經,我以為作家之所以才思泉湧,是因為被繆斯吻過,蒙上天眷顧。知道富蘭克林的故事後,我想,繆斯可能吻了每一個人,只是大部分人醒來之後就忘了。

刻意練習適用於每一個醒來還敢做夢的人。我們可能曾經都苦苦思索過,自己的潛力到底在何處。思索的結果可能還是,我各方面都平平,沒有什麼過人的長處。所幸,學習不再只是培養某人已有的長處,而是更為積極高效地創造自己的潛力。我們擁有了更大的力量來掌控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