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撐起太邑彝鄉貧困群眾“致富傘”

3月的彝鄉春風佛面,山花爛漫。位於大理市太邑村委會陳家村的魔芋種植基地上,村民們在太邑鄉宏普農業科技發展專業合作社技術員李龍的指導下,忙著播種魔芋,一派繁忙的勞作景象。

“現在的太邑交通便利,資源豐富,還有6.3萬畝的核桃基地,比較適宜種植魔芋。因為魔芋的種植需要在1500米到2400米的海拔適宜種植區,在核桃樹底下種植魔芋,既盤活了核桃,又有效解決了魔芋的遮陰問題。”

李龍是土生土長的太邑人,原本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他看到彝鄉的鉅變後,毅然決定返鄉創業。

2018年底,在太邑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理市太邑鄉宏普農業科技發展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專門組織太邑鄉6.3萬畝核桃林下魔芋種植產業。當年,合作社以每畝531元的均價流轉土地105畝,同時帶動4戶農戶種植魔芋20畝。經過辛勤的耕耘,首批種植的魔芋取得了平均畝產2.17萬公斤、每畝收益1.3萬元的良好經濟效益,極大地鼓勵了周邊農戶,同時合作社聘請大量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基地務工,有力促進了貧困戶增收。

“我家就住在附近,在這裡做事不僅能賺點錢,還能照顧家裡。”

李國映是太邑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家近四畝的地被合作社流轉之後,就跟合作社常年打工。李國映說:“工錢每天80到100元,土地租金一年有兩千多塊,一年下來最少也有兩萬多塊錢。”

太邑鄉核桃樹下套種的魔芋品質好,市場銷售有保障。今年,合作社周邊農戶大量跟種,基地擴展到400多畝,魔芋套種產業扶植初見成效。而魔芋套種只是太邑鄉近年來培植的眾多扶貧產業之一。

太邑鄉是大理市唯一的山區民族鄉和唯一的建檔立卡貧困鄉,是大理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鄉有太邑、者摩、桃樹、烏棲和己早5個村委會,5個村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鄉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65戶、2411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一直是太邑鄉最大的短板。

為了在產業培植上有突破,太邑依託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全力外引內培,努力在產業培植上下功夫,通過完成全鄉6.3萬畝核桃提質增效、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等方式,讓生態種植初具規模;引進紅鱒魚、金鱒魚、中華鱘養殖基地,發展壯大烏棲石璜廠土雞土豬養殖規模,讓生態養殖業彰顯特色;深挖彝鄉刺繡,開展培訓和訂單服務,讓家庭手工業出市進京;成功協辦體育賽事,利用溫泉、自然風光,實現鄉村旅遊業前景可期。

太邑鄉黨委書記李世澤介紹,截止目前,太邑鄉565戶,2411人實現了全部脫貧,5個貧困村實現了全部出列,整個鄉整鄉退出。實現了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戶全部清零。

當前,大理市已經打響了脫貧攻堅總攻戰,太邑鄉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對標對錶查問題補短板,打好“1+7”組合拳脫貧方案,即一個突破七個提, 一個突破指產業培植有突破,七個提分別指就業創業提質、住房安居提標、交通水利提速、環境衛生提升、集體經濟提量、內生動力提振、教育衛生提效,抓實抓好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各項工作,確保打贏脫貧攻堅總攻戰。(記者 黑浩川 楊爾華)

原標題:【決戰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撐起太邑彝鄉貧困群眾“致富傘”

審核:字丹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