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為紅河州脫貧攻堅賦能增效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宜林荒山多、貧困勞力多,97%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山區、林區,林業資源既是山區貧困農民最大的財富,也是脫貧致富最大的希望。為破解生態建設與扶貧攻堅結合不緊的問題,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以來,州委、州政府始終堅持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兩場硬仗,深入推進生態脆弱區生態建設工程,生態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綠色,為紅河州脫貧攻堅賦能增效

落實持續增綠機制 增加貧困戶收入

“這片胡椒有2畝多,是州林草局通過林業生態扶貧項目幫扶我家發展起來的,胡椒苗和水泥樁都是項目資金幫扶,共投入了近萬元,去年收入1.2萬,今年可以達到2萬多了,加上7畝多的橡膠,2019年我家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完全脫貧摘帽了。”綠春縣平河鎮東哈村貧困戶楊然嘎講著自己的脫貧故事,臉上洋溢著無盡的喜氣。

2015年以來,紅河州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為契機,以國家和省級林草重點工程項目為抓手,全面加快國土綠化,整體推進生態扶貧,著力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州委、州政府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對標對錶找差距,進一步推進全州生態扶貧工作再上新臺階,堅決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全州把握林草發展的新態勢和新要求,調整思路,突出重點,要求將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部退下來,退耕還林還草實現了新突破,2015年以來共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110.33萬畝,下達資金10億元,覆蓋8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畝補助1600元,惠及貧困戶44904戶、17.31萬貧困人口;實施退耕還草28.83萬畝,下達資金2.8億元,覆蓋8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惠及貧困戶3452戶、1.38萬貧困人口。通過林草重點工程項目,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872元。

落實森林管護機制 助力貧困戶脫貧

在持續增綠的過程中,紅河州積極調整吸收貧困人口參與森林管護,並落實森林管護機制。嚴格落實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政策,實行動態管理,對不能勝任森林管護任務的護林員予以勸退,優先選聘本村本鄉鎮的貧困戶。全州共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崗位11504個,補助資金9483萬元,使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月增加600元以上的收入,為每個家庭增加8000至10000元的年收入,使4.68萬貧困人口脫離貧困線,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目標。

“我被聘為護林員,每年工資8000元,再加上退耕地補助、合作社栽樹,一年下來,收入也不少。”在屏邊縣玉屏鎮新榮村,貧困戶龐朝明跟筆者談起自己的生活,喜不自勝。

此外,全州還完成經濟林提質增效面積120多萬畝,涉及全州26個深度貧困鄉鎮、355個深度貧困村、22133戶貧困戶、貧困人口89543人。

探索資產收益機制 實現貧困戶分紅致富

為了進一步穩定退耕農民收入,全州積極探索林業資產收益扶貧,推進“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方式,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鏈條式”發展機制。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採取讓貧困群眾以林地、林場等資源資產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支付所有投資,在土地和荒山內種植經濟林,產生經濟效益後分成,通過示範帶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全州累計發展林業企業500餘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48家,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41家,企業從業人數15000餘人。

建水縣普雄鄉七棵樹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孫家昌說:“過去,我家主要種苦蕎和洋芋,廣種薄收,一年忙到頭剩不了多少錢。近年來,我家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租讓了5畝土地給專業合作社,種了蘋果樹,我家的幸福生活從夢想變為現實了。”2019年起,孫家昌一家除了租讓土地每年有3000元收入外,兩口子在基地打工收入每年4萬元,還在蘋果基地採取林糧間種的方式,以短養長,種植辣椒、生薑、花生、南瓜等農作物,加上分紅的年收入15000元,年人均收入達到1.45萬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目前紅河州林業產業規模化基地面積已達1500餘萬畝,林業總產值達到208億元,實現農民人均5畝以上特色林,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3500餘元。

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增綠又增收。紅河州經過近年來的不斷摸索,已走出一條生態扶貧新路子,給全州廣大農民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幸福。

原標題:綠色,為紅河州脫貧攻堅賦能增效

審核:周健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