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一位留学生的父亲这样说

“闺女、外甥女两人都在美国,前几天要回不敢回,今天起要回回不了。难过ING……静不下心考虑事情,请各位原谅!”——上周五晚上,在一个网络交流中,朋友老万这样留言。

这些日子,因为疫情的中心转向欧美,话题的丰富涉及留学,令许多父母“难过ING”。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留学生家长打全场。

网络上关于回国天价机票、是否应该包机接回留学生的议论,则把家长焦虑的心情和看客多样的心绪,合成一体,叠加传递或共振宣泄。长途颠簸终于归国的留学生,疲惫不堪之下在机场的各种表现,通过自媒体视频,成了各种不同观点的注脚。

面对疫情,一位留学生的父亲这样说

种种原因,能够回来的留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如朋友老万的孩子那样,是回不来的。父母们的担心或难受,完全可以想象。然而恰恰是这些难过,体现在反复的叮咛与嘱咐、过于细节的关照与询问,通过网络,通过电话,成为很多留学在外孩子们的焦虑来源。他们中的大部分既要抗外面多变的疫情,也要抗家里过度的操心。其中也有另类个案,“一点不想回国,不是什么大局为重……从来不把集体利益放在眼里,单纯就是觉得回国像犯人一样……”这应该是“留级生”都不如的水准。

面对疫情,一位留学生的父亲这样说

为什么要让孩子出国留学?或为什么支持孩子选择出国留学?不同的家庭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我相信其中肯定会有一个交集:培养独立性与国际化视野。

这句话或许有点笼统,具体一点的解读,我认为就是学会在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与各种不确定性共存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成为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过程中,拥有更丰富的国际素材与更多元的人文料。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打造“现代人”的特质呢?周末看到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我曾经的大学老师刘擎的文章,他对“现代性”有这样的观点,可以借鉴学习——

现代性带来三个观念转变。

  • 第一,平等观念。我们知道任何社会都实际上存在地位的差别,但在法律、道德地位或者尊严的意义上,把人分出高低贵贱,就无法被公众接受,这是现代社会现实中的一个价值信念。
  • 第二,个人自主。意思并不是个人可以不顾社会,而是说在个人生活中总有一个领域是由自己做主的。旁人可以批评,可以提建议,但最后做决定的是当事人自己,这也意味着自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 第三,多元化。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多种合理的人生信仰、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别人和我们完全可以不一样。“这三点构成现代人的地平线,成为现代社会想象的特征。”

我想要说的是,很多父母们,应该都没有完全构筑好这三个方面吧!比如,我们是不是在与孩子平等交流,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流于言表,是让孩子感受到的平等,而不是父母自以为的平等;我们能不能引导孩子自主决策,把父母的意见只当成一种有价值的资讯,并乐意当孩子的听众,杜绝“都是为了你好”的潜意识或显意识作用;我们可不可以接受孩子们作出的和我们预期完全不一样的选择或决策,只是提醒他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或承受后果,是天经地义的……

似乎回到了这样一个根源问题:与孩子怎样地相处才是合适的?

或者说怎样的相处才能平等、自主、多元?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共同体,让父母和孩子都能够快乐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而不是一味地把父母的理想,捆绑在对孩子理想的期许上。

这的确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不是因为没有答案,恰恰是由于有太多的答案。那么我们怎样进行选择?如何阐述理由?这才是核心关切。

我有一个冰箱四脚说,培养孩子犹如放稳冰箱。冰箱四个脚,三个是固定的,好比国家、社会、学校;另一个是活络的,可以根据地面情况上下旋转调节——这就是家庭或父母的作用。在孩子成人之前,前三个方面的作用相对固定,家庭的日常调节作用非常关键。怎么做好这个调节?我乐意分享自己的三点经验。

  • 第一, 浇灌不娇惯

父母是全天候的园丁,浇灌因苗制宜。很多时候恰恰是父母的矫情导致了娇惯。行所诺、言已做;改过错、修正果——修改言行——唯有带着孩子一起不断精进,才能引导孩子一起走向光明!

  • 第二, 依靠不依赖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孩子终将要扬帆远航。留在港湾最安全,但这不是造船的目的。我曾经写信给孩子:你的眼睛是爸妈眼睛的精彩延续,爸妈的心灵是你心灵的肥沃土地。我们相互依靠,但绝不彼此依赖!

  • 第三, 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个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的。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是一个很棒的孩子,我有信心做好任何事情……”这是孩子背上小书包,出门上学前的口诀。“我给不了你答案,但我感受到你的困惑……我可以成为你安全的倾述对象,让你在交流中梳理思路,得到最适合的答案。”这是孩子留学后,我经常表达的意思。

疫情下的各种问题,各种反应,包括留学生们是回国抗疫还是继续宅在宿舍自习?是延期毕业还是按时结束?是否可以借机了解他国对待疫情的反应演变、与中国抗疫举措的过程差别以及背后的文化属性差异?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家庭的共同语言,作为反思教育与引导成长的教具——原来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还有这么一股巨大的力量。疫情绝对可以成为一个大课堂,让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环境下的孩子们,都能够停课不停成长;同样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也能够从中学会如何与在异国他乡留学的孩子们共同战疫,借隔离而促进沟通,构建深层信任,才更有意义。

面对疫情,一位留学生的父亲这样说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3月20日在《金融时报》上撰文《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他谈到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强调需要信任。“通常,已经侵蚀了多年的信任不能在一夜之间重建。但现在不是正常时期,在危机时刻,思想也会迅速变化。多年以来,你的兄弟姐妹之间可能会发生激烈的争吵,但是当发生紧急情况时,你突然发现了隐藏的信任和友善,并急于互相帮助。要建立人们对科学、公共当局和媒体的信任,而不是建立一个监督制度,现在并不为时已晚。”

遭遇疫情,对每一个人都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可能,然后引发改变。疫情不仅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格局,同样也会转化成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而每一个家庭就是文化动力的引擎!

最后奉上《人民日报》微博上发布的

留学生在外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的建议▼

面对疫情,一位留学生的父亲这样说

面对疫情,一位留学生的父亲这样说

愿疫情早日结束,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