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動不動就給人加官晉爵,有那麼多職位嗎?之前的職位就沒人嗎?

從小很囂張


官爵其實不相等

一般人常常說,加官進爵,但實際上官爵其實是兩個概念。

官,在很多時候,代表實際的職務和權力,比如兵部尚書,御史大夫,縣令這些都是官,這些官員都有自己的權力範圍,以及管轄範圍。

一般來說,官員的任命需要通過吏部或者兵部(文武的區別),皇帝最後同意,也就是所謂的朝廷命官,但皇帝一般不會直接任命低品的官員,畢竟天下官員這麼多,皇帝也管不過來,都有吏部專門管轄。

另外一種是爵位,所謂爵位,你可以看作是一種榮譽封號,有的可以世襲,有的無法世襲,爵位有高有低。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皇族,很多朝代,皇族是無法直接掌權的,但都擁有爵位,比如親王、郡王、什麼將軍之類的,另外就是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

看過鹿鼎記的都知道,韋小寶其實是同時有官位和爵位的,比如最後鹿鼎公就是他的爵位,但爵位只享受待遇和俸祿以及地位上的照顧,卻沒有實權。

但也有一些類似爵位的官位,也就是說,沒有實權,只拿錢的,比如很多大臣立功,蔭補子孫,兒子一出生就有幾品官位,這個其實是沒有權力的,只拿錢和享受特權的。類似的如同幾品誥命夫人一類的也是。這是類似爵位的官位。


葉飄刀


古代大部分皇帝是不會動不動就給人加官進爵的。為什麼呢,因為賞罰是國家公器。如果隨意封賞,勢必導致君主權威的緩慢流失。更容易給下面的權臣利用,利用皇帝這一點,給自己的黨羽邀功,把國家公器當私器用,把天子的恩德當自己的恩德用,籠絡人心,自己的心腹慢慢都居高位,從而得以把持朝政,最終威脅皇權。

你的這個印象可能是影視劇不斷加深的結果。昏君當我沒說。


勸學


大多都是一些虛職,沒有實權。


小劉號角


為了便於說明,我們先舉一個宋朝熙寧年間的例子;

熙寧二年(1069)司馬光擔任新職位的任命狀。

其中完整記錄了這位宋代名臣當時的官、職、差遣、勳、爵、食邑等信息——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充史館修撰・編修歷代君臣事蹟、詳定封事・判尚書都省・兼提舉萬壽觀公事・兼提舉司天監公事・同詳轉對臣僚所上封章・柱國・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賜紫、金魚袋・司馬光

⇓    ⇓    ⇓    ⇓    ⇓    ⇓

翰林學士(差遣)・兼侍讀學士(差遣)・朝散大夫(文散階)・右諫議大夫(本官)・知制誥(差遣)・充史館修撰(職)・編修歷代君臣事蹟、詳定封事(差遣)・判尚書都省(差遣)・兼提舉萬壽觀公事(差遣)・兼提舉司天監公事(差遣)・同詳轉對臣僚所上封章・柱國(勳)・河內郡開國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二百戶(食邑+食實封)・賜紫、金魚袋・司馬光

1、真正表示官品的是【本官】右諫議大夫,正四品下。

2、決定章服服色的是【文散階】朝散大夫,正五品下。

3、【貼職】是“充史館修撰”,而不是“翰林學士”。

4、實際擔任的工作是【差遣】,其中最重要的是“翰林學士+知制誥”。

5、其他沒什麼用的【差遣】:判尚書都省,提舉萬壽觀公事,提舉司天監公事等等等等。

6、作為優容的【勳】【爵】【食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