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如果一旦船離開了岸,還會回來嗎?”“當然了,因為船的歸處只有岸。”《紫陽花日記》渡邊淳一

前幾天,某社交平臺上發起了《精神出軌該不該離婚》的話題,3021.7萬人參與討論。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該”,精神出軌了,肉體留身邊也沒什麼用了。

但如果,有一對夫妻,妻子在背地裡偷偷記錄著丈夫的出軌日記,那這樣的“肉體”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會是怎麼樣的尬與惑呢?

《紫陽花日記》講述了丈夫省吾經營著一傢俬立醫院,妻子志麻子是賢惠的全職太太。然而,看似平靜的生活卻暗流湧動,夫妻倆早已分房而居。一天,省吾無意間發現妻子藏著一本紫陽花封面的日記本。妻子周密地記錄了丈夫的外遇,平時卻未顯露半點痕跡。省吾頓覺壓力重重,卻決心絕不主動招認。夫妻間鬥智鬥勇的戰爭正式開始。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渡邊淳一,生於北海道。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後在該校任骨科講師。多年後棄醫從文,1970年以《光與影》獲得第63屆直木獎,1980年以《遙遠的落日》獲得第14屆吉川英治文學獎。代表作有《失樂園》、《紫陽花日記》、《鈍感力》等。

如果說《失樂園》演繹了愛情的理想版,那麼,《紫陽花日記》展現的便是中年情感的現實版,愛情為何沒有在最美的時候凝固與永恆,而是在現實中磨損與流逝?

紫陽花,又名八仙花,產於日本,在短短的一個月花期當中,顏色多變。前一天夜裡,還是純白的繡球花,到了第二天早晨,就變成了由紅、綠等各色混合的花。

“紫陽花”是文中女主人公的日記本的圖案,作者用了“紫陽花”代表了文中男女主人公在遇到情感危機時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走向據說這本書小說引起了日本婦女的遊行,因為在日有很多女人婚後都是全職,所以書中“偷窺日記”“小三”“婚外戀”“師生戀”引起了一陣波瀾,那麼現象背後的本質就更有必要去撕開,

本文將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故事走向,來解讀關於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去除人設標籤找回婚姻中的自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自不同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篇處說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我心裡,幸福的家庭就是兒女繞膝,夫妻恩愛,日子過得平凡且富足,但事實上,現實中很多夫妻在外人看來都是都很“恩愛”,其中冷暖自知。

在《紫陽花日記》的主人公川島省吾和志麻子是一對夫妻,家庭條件比較優越,住在東京一所高檔社區,丈夫經營著一家醫院,妻子是一位全職婦女。兩人育有一兒一女。從表面看起來,他們非常幸福,但背地裡全是矛盾。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妻子志麻子在書中一共寫了97封信。記錄了她與丈夫婚姻中的點滴,婚後的子女教育問題和自我的疑惑,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丈夫出軌的事實,志麻子通過日記寫下自己對丈夫日常行為的體會和心得,一次偶爾的機會,丈夫發現了這本"紫陽花日記"。於是,丈夫川島省吾隔五差五製造去翻看日記,窺探妻子對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明智的妻子並沒有說穿,而是在日記裡偷偷寫下這一刻。

文中作者採用了諸多的心理描寫,妻子主內: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丈夫主外:負責經營自己的事業,每月固定提供生活開銷,

看似波瀾不驚的婚姻生活,卻在丈夫的出軌之後,激起了妻子心中的漣漪。

做女人要有志氣,我絕不原諒。

(一)中年夫妻的尬

女方:志麻子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為了不影響丈夫的休息時間,與丈夫分床睡覺,有了孩子之後的一堆家庭瑣事,逼著她忘記了自己還是一位女性角色,每當她照鏡子時,她發現自己的身材、面容已經大不如從事了,自卑感油然而生,孩子長大之後,夫妻間的私密話也不再有,甚至漸漸變成隱形的陌生人。

一般夫妻結婚十年後,夫妻 之間就會沒什麼話了。丈夫只會說些“吃飯”“洗澡”“睡覺”等最簡單的詞,發子則會回答些“好”“什麼”之類的,以前擁有的那些浪漫氛圍也就蕩然無存了。

中年女人的尬就是放不下的自己,卻又不得不繼續扮演家庭中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在角色轉換中很難顧慮到自己的未來之路該何去何從。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男方:省吾在自己經營的醫院裡和自己的下屬香田詩織在一起,為她租了一套公寓,每天都找各種藉口去和詩織約會,他覺得男人喜歡年輕女孩的身體是應該的,偶爾出軌並不代表著自己要放棄原有婚姻。

中年男人的尬就是在看似平凡的婚姻生活中卻有著不安份的內心,一邊想扮演好丈夫和父親的角色,一邊又想挑戰新鮮刺激的婚外生活。

(二)中年夫妻的惑

女方:志麻子發現了丈夫的婚外情之後,把所有的情緒都發洩在自己的日記本里,通過丈夫的偷窺日記,讓我們看到了女方的隱忍,面對丈夫出軌了,自己心裡有怨言:一家子的一日三餐都是她負責,還要沏茶,切水果給丈夫,你卻揹著她花重金給小三租房子,買首飾,自己該何去何從?如果離婚了,以自己的現有能力是沒辦法支撐起生活的,更何況還有孩子的撫養權,如果不離,自己又該如何假裝繼續生活下去呢?可是自己又擺脫不了內心的陰霾。

心裡的某個地方探尋著再次回到丈夫的身邊的路,可是,周遭被濃濃的霧氣所遮住,前方茫茫不清,覺得希望暗淡,只能呆立不住。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男方:省吾在被妻子發現自己的出軌事實之後,還覺得跟所有男人一樣會適可而止,不會輕易與現有家庭決裂,是妻子想多了,妻子也離不開自己,現在家裡的開銷都是自己在承擔,所以省吾並不擔心會有很大的反應,而橫在他心中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衡量好家裡與家外的雙重關係,在既可以擁有“三兒”的日子裡,也可以照顧到妻子的反應。

“男人總覺得在外面搞個把女人算什麼,對吧?女人可不一樣,女人比男人有潔癖,說不高興就不高興。不像我們男人是曖昧的產物,儘管不高興,但是還得自己找臺階下。”

在諸多的婚姻當中,真正和諧、平等和均衡的關係幾乎是不存在的,總有一種微妙的奴役存在著,甚至有一種食物鏈存在著,總有一方處於被奴役、被壓榨和被啃食的地位。

中年夫妻的尬與惑或許是每一對步入婚姻中的男女性都會遇到的事,所謂生活就是一半是驚喜,一半是驚奇,每個人單身時都希望走進婚姻的圍城,但當我們踏入圍城之後會發生其實婚姻生活是需要經營的,也需要面對的,畢竟新鮮感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會過去的。幸福的家庭總是何其相似,不幸的家庭總是各有各的不幸,那麼我們如何在出現的“瑕疵”婚姻中看待自己身上的每個符號呢。

中年夫妻身上的標籤:每個人身上都有各自代表的符號

小說的背景是在日本,日本的工資水平比較高,一個人的工資足夠養活一家;日本是一個男權主義的國家。

日本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日本民眾受教育水平之高在世界範圍都是有名的,因此,日本的家庭主婦一般都是高學歷。

很多女孩子辛苦上大學,結婚後成為家庭主婦按照她們的說法就是:

“之所以考上名牌大學,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不然,文化程度不高或是成績平平,將來如何去幫扶丈夫?如何去培養子女呢?”

日本對家庭主婦有較為完善的法律保護,在日本夫妻中有一方辭職做家庭主婦/夫,繳納的稅金會少很多,所以日本家庭主婦多。

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看完整部小說,除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走向之外,還包括文中志麻子的3位女性朋友對婚姻對夫妻生活剖析,省吾及其朋友,她們之前對待婚姻對待感情的看法幾乎吻合了省吾的觀點,書中給我最大的感受感受的就是每個人身上的標籤,由此形成的一種世俗落差。

一、妻子志麻子身上的標籤家庭地位男尊女卑,中年家庭主婦,毫無收入來源

從日本的國情看,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一直存在,所以文中志麻子沒有任何收入,家庭的所有開銷都來自於丈夫一個人承擔,志麻子負責孩子的一日三餐,管理孩子的學業,生完一胎女兒,還要配合丈夫測量體溫追生男孩,沒生男孩怕婆婆有意見,丈夫和她過生活純粹是為了生男孩的任務,丈夫回家還要給他端茶倒水從這點可以看出志麻子的奴性思想。

我們這些全職太太的生活來源主要依丈夫,因而處理和丈夫的矛盾時,投鼠忌器,顧慮很多。雖然不願意承認,但在現實生活中,主動權是掌握在他手裡的。 由於他的一個決定,我們就可能發生各種變化。我就像在激流中漂浮的一片樹葉一樣。 不過,樹葉也有樹葉的骨氣

後來因為丈夫在外有“三兒”,志麻子開始忍受著這一切,把自己的心理活動全部記在一本印有紫陽花日記本里,對丈夫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

就如書中所言,在一家報社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主女職業”欄裡填“樂”字“婚姻生活”欄裡填“忍”字的主婦最多,這裡所說的主婦們,表面上舉止文雅,粉飾出幸福的神態民,而實際上都有主婦的煩惱。

一個志麻子影射出了在日本甚至在中國的成千上萬個家庭主婦的現狀,看似乎幸福的全家喜樂場面,其實大多數都在忍的過程中。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二、丈夫省吾身上的標籤:出軌男,成功男人,家庭中的主幹人員

丈夫省吾經營著一家醫院,每月固定給妻子家庭開銷,他覺得即使妻子知道他外遇,她也不會選擇離婚,因為離婚對於妻子來說就意味著沒有生活來源,這也讓他的行為越來越過份,經常找各種藉口外出約會。

就像省吾同學村瀨所說的,但就覺得有什麼地方,缺了點什麼?想尋找點刺激的東西、能讓人刺激的東西。

丈夫從日記中發現妻子已經知道他外面有人的事實之後,他卻以一種“不捅馬蜂窩,蜂也不會來蟄”的心態,覺得只有在這種不即不離的狀態下生活,才是最佳方法。

從省吾和志麻子倆人身上的標籤,可以看出這是日本婚姻中夫妻雙方的代表性人物,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標籤,這個標籤會伴隨著自己一輩子,有的人因為身上的標籤原因而開始放縱自我,比如省吾等人,他們覺得不論妻子多時尚,多漂亮作為男人都會尋找一些刺激,無可厚非;而有的人則因為身上的標籤而開始停滯不前,比如志麻子她覺得只照顧好孩子,照顧好丈夫,照顧好公婆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而我卻覺得,每個人身上的標籤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你得自己決定,標籤就像衣服一樣,隨時可以脫掉換一件新的衣服,而不是把它當做一種身份,牽絆著你一生。

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撕去標籤,重新找回自我

小說的高潮部分是志麻子去省吾的“三兒”香田住宿開誠佈公,後來她為了報復丈夫的行為,她與大學教授清源光彥相好了。

志麻子遇見了自為你的愛情,不僅整個人容光煥發,對丈夫更加吐槽了,甚至不怎麼搭理丈夫,以致於丈夫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他一直覺得自己找三隻是為了刺激,不會因此而選擇告別現有家庭,但妻子找三的事情卻一直讓他耿耿於懷,他覺得妻子太單純了。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的尬與惑,別讓標籤遮住了婚姻的未來

電影《失戀33天》上那個老奶奶說的話嗎?“以前東西壞了總想著去修,現在的東西壞了卻總想著去換”。

事實證明,換來的東西還不如修回來的東西好。後來省吾被香田拋棄了,志麻子因為教授的一句話:“等一會兒我和太太約好了見面,”讓她意識到自己只是個男人感情中的替代品。雖然她很傷心卻對教授念念不忘,衣服店裡的女老闆一句話點醒了志麻子,“不管你如何專心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小說的最後,男女主人公撕掉了各自的標籤,省吾開始每天很早就回家,也開始關心起妻子來,累了就靠在妻子的肩上休息;志麻子送給了丈夫最喜歡的車模型,她覺得看著一家四口兒女歡樂的場面,這樣的家就是自己唯一的安居之地。

如果在那之前還有另外一個自我存在的話,我就是找到了足以喚醒自己青春的方法。

志麻子意識到了,是自己因為害怕動搖了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家庭,才去找另外一個渴望被男人愛的自我,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世界。雙方如果能夠更寬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將直接決定著家庭的幸福程度。

記得有一個記者曾經採訪過黃磊,對於結婚久了,夫妻成為親人的事情是怎麼看的。黃磊當時說:“我反對這個觀點,在我看來,夫妻應該一輩子就是戀人,情人,這不可能變成親人。”

網上曾經流行過一句,很多人結婚成了家,從此就再也沒有了自己的家。所謂的家就是在無論經歷過多少歲月的洗滌,婚姻中的男女雙方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立場。

《紫陽花日記》短短三百餘頁讓我從中看到了中年夫妻的隔閡和芥蒂,是什麼讓妻子越來越討厭丈夫,是愛還是恨?我覺是志麻子是因愛產生恨,而省吾找“三兒”是婚後的平淡,還是每個人潛藏在心底的那份“刺激”,我卻覺得,是歷經十餘年婚姻的平淡,夫妻間的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的,導致想找人傾訴,其實在他的心裡,妻子還是他身後最後的港灣。

電視劇《前半生》中,陳俊生離婚後娶了“三兒”跟賀涵吃飯,陳俊生苦笑了一下,他說:“是自己錯了,折騰來折騰去,發現日子過得還不如從前”。陳俊生這才意識到是他自己的問題,離婚又再婚,然後結果還是過得苦不堪言,反而又很懷念羅子君。

陳俊生也曾跟羅子君說過:我後悔了,我想要回到從前的從前。他眼中的從前就是他過生日,有平兒和子君的從前。

從《紫陽花日記》到《前半生》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激情永遠都只是暫時的,平淡的婚姻很真實,卻也最溫暖和富足。

就像書中所說的,夫妻之愛,還不如說是人類之愛的一種境地,也可以說是那種互相照顧的感覺。

深以為然。

《紫陽花日記》能夠成為暢銷書,也正是因為書中的內容影射出了中年夫妻的尬與惑, 卻也能從這對夫妻的平淡如真的婚姻生活裡找到一點共鳴,那就生活始終是自己的,你想要怎麼樣的生活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態度,那麼心中幻想的“刺激”的生活到頭來還是淡如水,所謂真正幸福的婚姻就是能夠在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裡找到一點不平凡的觸動和自我內心的和解吧!

往期文章欣賞:

1、仰望曙光,逆境成長|《唐的贖金》:生命的真相,唯有愛才能破解https://www.toutiao.com/i6769694971541848580/

2、以SVR 理論建立親密關係,用2步法和歸因模式提高親密關係滿意度https://www.toutiao.com/i6776884308452835853/

3、心理學分析|以《孔乙己》為例,淺談人物的自我修養及現實意義https://www.toutiao.com/i6783277086208426500/

4、從莫泊桑經典小說《項鍊》中,看“潛文本”如何植入故事?

https://www.toutiao.com/i6793686995924156940/

5、找尋價值,洞察人生|《嫁妝》:荒誕的行為背後,是對現實的反思

https://www.toutiao.com/i6777884667585495555

6、多元化情感升級|《胖子和瘦子》關於關係疏離與自我價值的反思

https://www.toutiao.com/i6750516087781065227/

7、《女巫的麵包》:挖掘“女巫”真性情,1個分析法3步帶你正確助人

https://www.toutiao.com/i6748179639144808974/

8、詮釋自我塑造與展現|以《當幸福來敲門》為例淺析《溝通的藝術》

https://www.toutiao.com/i6771199221363114499/

9、審視隔閡|《我家來了個怪外婆》:重塑人文關懷,窺探幸福真諦

https://www.toutiao.com/i6770455857470636551/

10、《賣火柴的小女孩》:淺析小女孩“4種幻想”的隱喻內涵及現實意義

https://www.toutiao.com/i6790607750914114051/

11、以愛寬恕,點燃希望之夢|《一百條裙子》:一個孤獨女孩的蛻變史

https://www.toutiao.com/i6760278176770818563/

12、打破侷限,生而改變|《掛在脖子上的安娜》:淺析安娜迷失的真相

https://www.toutiao.com/i6754742230948250124/

13、從人物、場景設定、情感3方面解讀《一小時的故事》及現實意義

https://www.toutiao.com/i6792840827572847108/

作者:程小亦 85後榕城女子,心理學愛好者。書裡看人生,影中品百態,筆端抒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