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改革后,队伍庞大的“临聘教师”们路在何方?

近日,有媒体称,城市学校“临聘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一所拥有1000多名学生的小学,临聘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一半还多。

“临聘教师”一般指城市里没有编制的临时聘用教师,他们没有社保,没有上升通道,不能评职称,不能获得各种荣誉,收入微薄,流动性大。而教师的频繁流动,势必会对学生学业造成影响。

教师改革后,队伍庞大的“临聘教师”们路在何方?

在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城乡二元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在教育领域的显性表现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镇学校生源急剧增加,乡村学校规模逐步缩小,与此同时,城镇学校因生源增加,师资没有及时补充到位,乡村学校虽生源减少,班级数没有改变,教师的需求量依然没有减少。

于是,城镇学校缺教师,乡村学校也缺教师。然而,按照国家规定,教师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不得突破区域教师编制总数。因此,一些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临时聘用一部分“代课教师”,这虽然与国家相关政策相悖,却是无奈之举。

“临聘教师”流动性大,待遇无法保障,教学水平相对不高,学校大量聘用“临时教师”不仅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而且干扰了教师队伍的正常管理,人为造成了教师间的不平等,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与隐患。

按理说,只要拥有教师资格,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应享有同等权利,“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显然违反《劳动法》,是用工制度不公平、不合理的重要体现。

有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打破教师“铁饭碗”,取消所谓“公办编制”,授予学校自主聘任的权利,让“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公平竞争,发挥“鲶鱼效益”,激活教师群体发展潜力。

这样的想法初衷虽好,但在基础教育阶段,盲目地取消编制并非明智之举。基础教育师资的稳定无比重要,没有稳定师资何谈优质教育,在教师工资待遇相对不高的当下,取消编制很可能会造成更多教师的流失,给学校教育带来不稳定因素。

事实上,“临聘教师”问题的出现,根子不在编制,而在于没有合理规划、统筹、落实教师编制。

为什么一些学校大量聘用“临时教师”?正是因为当地政府没有严格落实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造成一部分学校有编不补、长期缺编。编制是固定的也是动态的,特别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乡学校生源变动大,不可能固守原有的教师编制不变,而应切实做到“编随人走”。

对于生源增加的学校,政府应及时增加教师编制,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而不是将师资问题一推了之,交由学校自行解决。一个“临聘教师”意味着一个“教师编制岗位”,如若政府能够严格落实教师招聘机制,还会出现大量“临聘教师”吗?而“临聘教师”通过正当渠道进入“公办教师”行列,还有所谓的差距和矛盾吗?

当然,一些地方大量存在“临聘教师”,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结构性缺员,就区域范围内讲,教师总体不缺编,但是就个别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而言,恰恰存在缺编现象。

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调配编制内教师资源,既要考虑城镇学校对教师的大量需求,又要考虑乡村小班教学的实际,使教师在区域范围内有序合理流动,充分满足每所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

同时,要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科学布局城乡学校,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编制部门也要考虑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清除闲置编制,重点向教育部门倾斜,满足师资配置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