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找人填报志愿有必要吗?

高考结束后,对考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填报志愿。俗话讲,“七分考,三分报”。足以说明报志愿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和家长很迷茫,到底要不要花钱找人或者找机构填报志愿呢?

这个就需要具体到每个学生来具体分析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家长本身就是教师,对报考志愿的一些事情并不会陌生,或者家里面这方面资源比较丰富。从事这一相关行业的亲戚比较多。还有的家长虽然不是教育行业的工作,但是个人有能力去学习并且掌握报志愿的方法。再就是学生本身有明确的目标或者职业倾向,自己也能搞清楚怎么去填报。像这几类情况就可以自己去填报志愿。

花钱找人填报志愿有必要吗?


填报志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的去学习。既要有战略上的考量,又要有战术的运用。首先,学生要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兴趣测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桑代克于1912 年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库德又在1939 年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1953年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我指导探索(1969),据此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1970)。不难看出,在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提出之前,关于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体分析是孤立的,Holland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国内用得比较多的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推荐学生家长使用。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Holland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其实每个人不一定百分之百的了解自己,你的兴趣爱好和你的性格优势能不能很好的结合,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职业性格测试能给你选择的参考。

在战术上要求的知识点就多了,通常使用位次法和线差法。位次法适用于有一分一段表的省份。但是有很多省份是不公布的,这个就需要两者结合。

什么是位次法呢?就是用自己高考成绩所对应排名位次,将此位次往上和往下推5名各找出对应的二至三所大学,从而决定填报的目标院校。这个方法很适合那些考生人数较少且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京、天津的考生,就可以着重考虑一下这个方法。这些地区的重点大学的录取率较高,因此位次对于他们来说,参考意义更大。其次,高分段考生也更适合运用“位次择校法”。而如果高考分数越低,那么这个方法的参考价值越小。还有,查到自己所处的位次之后,应该查看往年哪些院校在这个位次录取,如果查了资料之后发现院校往年没有在这个位次录取过考生,那么说明填报此院校就比较危险了。

线差法其实和位次法原理差不多。这个指标有两个要点:录取平均分、线差均值。录取平均分是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成绩,参考价值最大。对比院校往年录取的平均分,可以较准确地掌握院校录取的考生大概在什么分数水平,根据考生成绩选择院校,预估被录取的可能性比较准确。

那么,什么叫线差均值?线差就是录取平均分与该校所在批次最低控制线之间的差值,线差均值就是最近几年该校线差的平均值。举个例子,如果你的高考分数超出本一线50分,那么向上加5分、向下扣5-10分进行大学的选择,就是你可以报考的范围。

综上所述,填报志愿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需不需要找人报考因人而异。但是有两点,第一,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第二,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一分都不浪费。真要做到了,可能牺牲的就是你的专业了。再说一点,高分选学校,低分选专业。至于原因,后面文章再详细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