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热河狩猎,康熙为何说所有阿哥都不应该获得金如意,为何偏偏赏给了弘历了?

可乐男孩


《雍正王朝》本人已经看了无数遍了,你说的这个情节我记得非常深刻。

1、因为弘历的语出惊人,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都深得康熙的喜爱,所谓的是拍马屁成功了吧。小小年纪有如此的见识,幸亏有个好师傅!

2、如意是太子的所获赠的东西,康熙当时对太子有些不满,再者是对老八的活捉不是很认可,对十三的能力虽然认可但是对十三一直苛刻(严教),其他的皇子就更别说了,大家的意见不同,有说给老八有说给十三,综合下来给弘历水也不得罪!也给诸多皇子一个警示的作用,具体警示的深意让皇子慢慢去体会。


牛苹果


人本自然,活在当下。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这段剧情也是本剧名场面之一。

所谓天家无私为假,天家无公则衰,就我而言,康熙此番做法,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直接的意图当然是废掉太子。

太子这家伙不修德,好好的一副牌被他打得稀巴烂。他之所以能一出生就是太子,而且一当就是几十年,立了废、废了再立,也是在完成康熙对他最爱的妃子的承诺,这是一份大家最容易忽略的、深沉的爱。


2.康熙讲究实事求是。

在参加狩猎的所有皇子中,十三爷狩猎的动物数量最多,八爷虽然狩猎的数量比十三爷少,却都是活的,如果以人性的角度去考虑,即“上天有好事之德”,八爷本该胜出。但八爷此举,不但不令康熙感动,反而是有点“胆战心惊”。



这里我再多讲一点,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

1)康熙在临终时,曾对四皇子胤禛说了一段话,其中是这样评价胤祀的,大意如下:“胤祀处处学朕,但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仁德治天下,而胤祀是以钱财收买人心,将来必然坏事”。再加上此前诸如黄国兴事件、百官行述事件,康熙对胤祀的疑心就非常大,看到了胤祀暗藏的阴谋歹心,因此,当有人说玉如意该赏给八爷时,康熙表情显得非常不屑。



2)从人生存、动物属性而言,“人作为天地的主宰”,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夺取动物来满足生存需要,是非常正当的要求。但胤祀此举,看似讨巧,实则是麻烦,若是在今后治国中,以这种所谓的“仁心”治理朝政,必然腐败丛生、国家衰败。

结合以上2点来看弘历的发言,实际上是带有非常强的辩证法色彩,自然能获得康熙的青睐。


3.转移政局重点,保护继位人。

这里我也再分几点来讲:

1)康熙想要废太子的心意已然十分明显,从太子的状态中也能知道这一点。以物示人、以事表志,是康熙惯用的手法,也在表示,康熙会重新考虑新的储君。当时正在考虑怎么做,一看弘历发言,康熙就抓住了机会,巧妙地说出了他的想法。



2)从全剧来看,邬先生与四爷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细细地品,大意是:我(指邬先生)拜读了康熙皇帝的许多作品后发现,我们这位皇帝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数理化样样行,对当今的朝局把控已然洞若观火,怎奈诸皇子争嫡势力过于庞大,康熙也深感无力改变。而太子不修德,让众皇子更加跃跃欲试、明争暗斗,但大清江山总得后继有人,弘历站出来表达想法,也令他对四皇子胤禛有了新的看法,“或许这小子可以再看看,说不定朕的大位传给他更合适”,康熙不能明说,要保护他,因此赏给了弘历,也让胤禛看到一点希望。



这个名场面,也让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康熙替自己找到了很好的孙子辈的继承人,也是邬先生教子有方、体现汉家儒学以仁德治天下的威力。


大家多关注关注我哟,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谢谢大家。


人本自然


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太经典,同时作为清朝帝王系列小说落霞三部曲作者二月河先生所生活的南阳市人,也是一个现行体制内的所谓官场中人,我对这部电视剧有深深的喜爱和特殊的情感。

小说我看了三遍,电视剧看了不下六遍,我甚至很早就买了《雍正王朝》的全套碟片。而且我认为这部剧的优秀程度在三部改编的帝王系列电视剧中是排第一的。

这部剧对很多人物的刻画,包括很多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非常经典。其中九子夺嫡是最精彩的部分,也为全剧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视剧是从康熙晚年讲起,而不是从雍正登基讲起的原因。

说到热和狩猎这个细节,当时的情况是康熙已经流露出对太子的极大不满,所以趁狩猎之机,也趁蒙古王公大臣等在场的机会,考察众皇子的夺嫡之心。

大清国本来就是以武立国,康熙更是一位马上皇帝,他的武功不次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皇帝,他也很喜欢狩猎,一生猎获无数。他在狩猎大会前定下得规则是,谁射获的猎物最多,谁就得到那把如意。

狩猎开始了,皇子们各出奇招,其中最冒尖的是老八和老十三两位。老八抓到的都是活的,他的心思是迎合康熙后期执政的宽容政策,殊不知康熙晚年已经意识到自己管理国家太过仁政,对官员们的管理过于宽松,康熙已经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只是自己年事已高,无力顾及,所以他希望的继承人应该扭转这个局面,而不是继续实行仁政,因此老八的马屁没有拍上。

老十三是个直脾气的侠王,严格按照皇帝的旨意去狩猎,当然他自幼习武,所以打猎更是小菜一碟,猎物也是最多的。按康熙皇帝亲自制订的比赛规则,那么十三子猎获最多,如意应该给老十三。

蒙古王公这个时候跳出来建议把如意给老八,其实是因为老八代太子接待王公,已经收买了这些王公,王公们也想以后自己能有拥立之功,以便日后老八做了皇帝他们能得到更大的好处。

但是弘历这时候突然站出来反驳蒙古王公,反对把如意给老八,一来是他童言无忌要为十三叔讨个说法,二来也说明弘历小小年纪,已经看出了康熙的心思,至少他看出来康熙是不愿意把如意给老八的。

弘历说,天生万物,本来就是给人们取用的,打猎讲究的是战果,而不是仁慈,按战果讲,如意应该给十三叔。他又说,大清以武立国,皇爷爷征战沙场,杀敌无数,打猎更是一流,无愧为大清第一巴图鲁。


他的话讲出了道理,也称颂了康熙的武功,因此深得圣心,其他人很难再提出反对的意见,康熙听了也是非常高兴,从心底里哈哈大笑。

因为康熙只是想借这次狩猎活动考察众皇子的夺嫡之心,甚至想借这个机会看看皇子们是否还支持太子。此时他心里虽有废太子的心思,但大的天平还是不想废太子的,事实上老四就很聪明,他直接说谁都不应该得到这把如意,这把如意应该给太子,旗帜鲜明的支持太子,实际上已经迎合了康熙的心思。

所以如意虽然只是考验众皇子的道具,但并不能轻易给除了太子之外的其他哪个皇子,因为这会召来文武大臣们的误解。

按康熙的心思,如意最好的归宿是给太子,或者暂时谁都不给,但因为弘历表现太好,康熙一时高兴,就把如意赏赐给了弘历,把如意作为一个礼物赏给一个孙子,比赏给某位皇子强,不会引起大家的猜测和误解。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这次狩猎大会上,老四支持太子,让康熙对老四刮目相看,再加上老四的刚正和严苛表现已经让皇帝心已所属,康熙此时已经在想着传位给老四,让老四扭转自己在位时候的仁政,所以把如意给弘历,已经暗示康熙要把皇位传给雍正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康熙太过喜欢弘历这个孙子,觉得这个孙子最像自己,甚至还把他带进宫里亲自教育,雍正能继位很大程度是沾了弘历的光。

最后,谨以此文再次怀念已逝的二月河先生。


酒味悠悠过


我看过这段,一个小小年级竟然记的康熙一生狩猎只数,而又把康熙本人平三番除乱党一生的工记如说在说康熙是第一巴图鲁。说到康熙心里去了,从此对弘历宠爱有佳。康熙是一个阅人无数的人对人从头到脚三分入目再一听别说话就知道这人怎么样,康乾盛世也因有了康熙的建立再加上雍正的改法才是乾隆稳坐龙椅。从而说明会说话可以当饭吃。


冀D小齐


热河狩猎是《雍正王朝》的精彩一段。他通过一场狩猎,将康熙的真正仁政思想通过孙儿弘历之口说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诸阿哥截然不同的心术、学识、个性,是康熙选拔储君乃至隔代储君的关键一步。

康熙之所以将蒙古王公进献太子的金如意赐给弘历,直接原因是弘历对自己“以仁治国”思想的深刻理解,此外,也有平衡雄心勃勃的八爷党势力的考量。

一、事件起因

事件起因在于蒙古王公向太子进献一柄金如意,孰料太子彼时已失去圣心。康熙决定将金如意作为诸阿哥骑射竞逐的奖赏。结果,十三阿哥胤祥射获猎物最多,四阿哥胤禛因病未参加射猎,而八阿哥胤禩竟以不忍为由,不猎取一头野兽。如此形成僵局,争论不下。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隐藏了诸阿哥暗中较量的心计:

四阿哥先前听从邬先生建议,以身染恶寒的正当理由,未掺和太子主管的刑部草菅人命的大案,而将烫手山芋交给了一心出头的八阿哥,考虑的正是担心成为扳倒太子的急先锋而被康熙所忌。而金如意之争再次涉及太子,四阿哥不会看不透其中关节所在,因此继续以病为由置身事外。

八阿哥因前番查案有功晋封郡王,并受康熙所托款待蒙古王公,似乎大获圣心,就要成为“准太子”人选。他长年志在九五,便处处模仿父皇的“仁德之心”,如今仿佛距离目标只差一步,便想趁热打铁,要在康熙、蒙古王公、皇子众臣面前大秀一把“不忍人之心”,遂故意不猎取一头野兽。

十三阿哥光明磊落,凡事崇尚率性而为。而他在诸阿哥之中以“侠王”而名,在射猎场上正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而没有像四哥、八哥那样各怀心事。

对诸阿哥日趋激烈的夺嫡斗争,康熙表面上引而不发,而实际上早已洞察一切,这从他临终前对四阿哥的遗言可以看出: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仁,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二、弘历发言深得“宽仁治国”精髓

对于八阿哥“为仁而仁”的虚伪、十三阿哥技冠众人的勇武,康熙并未明确表态金如意的归属,而是转而询问似有不同意见的孙儿弘历。

谁知弘历却说,大清以骑射立国,每年的围猎正是提醒后世不可忘本。皇爷爷一生射杀了无数野兽,乃是大清第一“巴图鲁”,难道就没有宽仁之心吗?深得康熙赞赏。

康熙是深谙帝王之道的杰出君主,他推崇的为人君者的宽仁,是为国为民的大宽仁,不应拘泥于一鸟一兽的小仁义。通过修明政治令天下安定、黎民安乐,才是人君的大宽仁。八阿哥的小恩小惠、十三阿哥的勇猛无双,都未深得康熙帝王之道精髓。反而是弘历的一席话让老祖父顿时有知音之感。

弘历能得到金如意,或是以此引申的隔代接班人地位不是偶然的。这是剧中邬先生长期精研康熙生平、权术的必然结果,也是弘历虚心学习、胆略过人的必然结果,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








小熊影剪


热河狩猎是《雍正王朝》的精彩一段。他通过一场狩猎,将康熙的真正仁政思想通过孙儿弘历之口说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诸阿哥截然不同的心术、学识、个性,是康熙选拔储君乃至隔代储君的关键一步。

康熙之所以将蒙古王公进献太子的金如意赐给弘历,直接原因是弘历对自己“以仁治国”思想的深刻理解,此外,也有平衡雄心勃勃的八爷党势力的考量。

一、事件起因

事件起因在于蒙古王公向太子进献一柄金如意,孰料太子彼时已失去圣心。康熙决定将金如意作为诸阿哥骑射竞逐的奖赏。结果,十三阿哥胤祥射获猎物最多,四阿哥胤禛因病未参加射猎,而八阿哥胤禩竟以不忍为由,不猎取一头野兽。如此形成僵局,争论不下。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隐藏了诸阿哥暗中较量的心计:

四阿哥先前听从邬先生建议,以身染恶寒的正当理由,未掺和太子主管的刑部草菅人命的大案,而将烫手山芋交给了一心出头的八阿哥,考虑的正是担心成为扳倒太子的急先锋而被康熙所忌。而金如意之争再次涉及太子,四阿哥不会看不透其中关节所在,因此继续以病为由置身事外。

八阿哥因前番查案有功晋封郡王,并受康熙所托款待蒙古王公,似乎大获圣心,就要成为“准太子”人选。他长年志在九五,便处处模仿父皇的“仁德之心”,如今仿佛距离目标只差一步,便想趁热打铁,要在康熙、蒙古王公、皇子众臣面前大秀一把“不忍人之心”,遂故意不猎取一头野兽。

十三阿哥光明磊落,凡事崇尚率性而为。而他在诸阿哥之中以“侠王”而名,在射猎场上正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而没有像四哥、八哥那样各怀心事。

对诸阿哥日趋激烈的夺嫡斗争,康熙表面上引而不发,而实际上早已洞察一切,这从他临终前对四阿哥的遗言可以看出: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仁,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二、弘历发言深得“宽仁治国”精髓

对于八阿哥“为仁而仁”的虚伪、十三阿哥技冠众人的勇武,康熙并未明确表态金如意的归属,而是转而询问似有不同意见的孙儿弘历。

谁知弘历却说,大清以骑射立国,每年的围猎正是提醒后世不可忘本。皇爷爷一生射杀了无数野兽,乃是大清第一“巴图鲁”,难道就没有宽仁之心吗?深得康熙赞赏。

康熙是深谙帝王之道的杰出君主,他推崇的为人君者的宽仁,是为国为民的大宽仁,不应拘泥于一鸟一兽的小仁义。通过修明政治令天下安定、黎民安乐,才是人君的大宽仁。八阿哥的小恩小惠、十三阿哥的勇猛无双,都未深得康熙帝王之道精髓。反而是弘历的一席话让老祖父顿时有知音之感。

弘历能得到金如意,或是以此引申的隔代接班人地位不是偶然的。这是剧中邬先生长期精研康熙生平、权术的必然结果,也是弘历虚心学习、胆略过人的必然结果,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


胡鑫知


带你瞎解说。

康熙之所以这么说,在我认为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为敲打,二为暗示。

敲打

此次热河狩猎已是康熙晚年,太子庸碌,八爷在各方面均显露出才能,他一切都像康熙学,却让康熙觉得只是照葫芦画瓢,未得其意,原本此二人均不在康熙的最佳人选,无奈太子已做多年,不好废黜,矮子里挑高个,八王爷确实是最佳人选。两排明争暗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此如意赐给谁,那就意味着储君人选,康熙也没拿定主意,才说的所有的阿哥都不能赐。

暗示

弘历是一次家宴被康熙赏识,带到身边自己调教,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种信号了,奈何当时的四阿哥胤禛乃太子一党,太子自然喜,八王爷也无可无奈何,最后还是太子与八爷党之争。后因太子结党营私触犯康熙逆鳞二度被废,四阿哥胤禛又因盐务办事出色加上弘历的原因,接了康熙的传承为雍正皇帝,后传位给弘历,是为乾隆皇帝。

总结

康熙在位61年,子孙众多,功勋卓著,所以在储位人选上必定慎之又慎,以防留下骂名,所以日常言行也必定谨慎,此如意事件也只不过其一个缩影



努力拼凑你我给的梦


“历史摸黑看”,带你瞎解说。

康熙之所以这么说,在我认为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为敲打,二为暗示。

敲打

此次热河狩猎已是康熙晚年,太子庸碌,八爷在各方面均显露出才能,他一切都像康熙学,却让康熙觉得只是照葫芦画瓢,未得其意,原本此二人均不在康熙的最佳人选,无奈太子已做多年,不好废黜,矮子里挑高个,八王爷确实是最佳人选。两排明争暗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此如意赐给谁,那就意味着储君人选,康熙也没拿定主意,才说的所有的阿哥都不能赐。

暗示

弘历是一次家宴被康熙赏识,带到身边自己调教,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种信号了,奈何当时的四阿哥胤禛乃太子一党,太子自然喜,八王爷也无可无奈何,最后还是太子与八爷党之争。后因太子结党营私触犯康熙逆鳞二度被废,四阿哥胤禛又因盐务办事出色加上弘历的原因,接了康熙的传承为雍正皇帝,后传位给弘历,是为乾隆皇帝。

总结

康熙在位61年,子孙众多,功勋卓著,所以在储位人选上必定慎之又慎,以防留下骂名,所以日常言行也必定谨慎,此如意事件也只不过其一个缩影。


历史摸黑看


康熙在热河狩猎之时,将代表着储位的金如意没有给儿子,反而给了孙子弘历,其实是有着颇多深意的。

主要因为在狩猎之前,老八被图里堔出了个大招,使康熙为之厌恶。而太子已经让康熙深深失望,其他皇子康熙一时之间还没满意的,为了权力再平衡,干脆谁也不给,直接给了孙子弘历。而且弘历说的话也的确合康熙的心意,赢得了康熙的赞赏。还有就是好圣孙的典故原因。

下面我就给大家具体分析分析。

一、太子失势以后康熙的权力再平衡。

康熙四十六年起,江南赈灾案暴露出太子外强中干的花架子。追缴国库时太子为了收买人心拆老四的台,还为了还款大肆买官,使康熙对太子越来越失望。之后太子主管的刑部更是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冤案,老八负责刑部冤案,更是哄骗出肖国兴对太子不利的供词使太子彻底失势。

可以说刑部冤案后太子失势乃至被废都是差不多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负责审理刑部冤案的老八是一时春风得意无比。热河狩猎时,康熙先是代收了蒙古王公送给太子的金如意,又剥夺了照例由太子代表康熙赐宴蒙古王公和西藏喇嘛的权力,从诸位皇子中挑选出了老八代为赐宴。康熙的举动无不证明着老八会成为新的储君。

这时候老十三的旧部图里堔出手了,他是负责押送肖国兴的人,回来向康熙报道时有意无意的说出肖国兴被老八哄骗的事情,气的康熙连说三次其心可诛,而图里堔为了自保,连忙装糊涂说要杀了肖国兴也是神来之笔。

图里堔的话使康熙对于老八极度厌恶,但康熙毕竟是在位六十一年之久的皇帝。很快就稳住情绪,第二天狩猎时称要将金如意赏赐给狩猎最出色的皇子,特意交代这是特殊的赏物。

康熙这时候的态度就比较耐人寻味了,按照图里堔没说那件事之前,他都有可能直接赏赐给老八。狩猎时却说谁最出色赏赐给谁,老四因为大病初愈并没有参加狩猎,康熙还特意叫过来询问,并且叫他不要后悔。

康熙这时候应该想借此试探试探老八有多少势力了,结果狩猎完老十三最出色,老八其次是生擒了十一只猎物,这时候就有大臣和蒙古王公纷纷夸赞老八的仁厚之心,认为应该赏赐给老八,康熙表面上很高兴其实心里肯定不舒服,已经大概了解了一下老八有多少人支持。

所以这场狩猎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康熙要试探一下老八有多少人支持,通过图里堔说的那件事以后,对老八极度厌恶的康熙绝不会把这种代表储君的金如意赏赐给他的。即使没有弘历出来,也不会赏赐给老八。

而弘历的出场很合适,诸多皇子中,太子不争气想废了,表现良好的老八却发现是一个伪君子,最近表现不错的老四也没有参加狩猎,一时之间这种政治意义特殊的金如意康熙也不知道赏给谁,孙子弘历就成为合适人选了。

二、邬先生教导之下,弘历发挥完美至极。

狩猎之前邬先生教导弘历时,特别说了康熙一生的狩猎成果,还有康熙应该被称之为大清第一巴图鲁,让弘历记住,以便于发挥。

在众人要求赏赐给老八时候,弘历反对,说应该赏赐给老十三。

康熙便具体问弘历,弘历接下来就开始讲起清朝狩猎传统。同时又把昨天邬先生教导的康熙是大清第一巴图鲁的话说出来,还具体说出来康熙历年来的狩猎成果。

弘历一番不着痕迹的拍马屁使康熙龙心大悦。高兴之下,把这件烫手的金如意赏赐给弘历也是一举两得了。

三、好圣孙与剧情铺垫。

在真实历史上,康熙晚年的确很喜欢弘历,还专门将其养于宫中。甚至雍正继位很多人都认为是康熙隔代指定了弘历为继承人的原因。

康熙对于弘历的喜爱,很多人都认为与明代明成祖对于孙子朱瞻基的喜爱程度那般。是好圣孙的典故。

雍正王朝电视剧虽然有好多与历史有出入的地方。但大体上并没有脱离大概轨迹。而弘历受康熙喜爱的剧情就需要体现出来了。

聪明的导演就借此狩猎的剧情让弘历发挥了一把,为其以后受康熙喜爱的剧情做了完美的铺垫。


需要沉淀


射骑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