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將凱旋,老人拉小提琴相送:“城市已經甦醒,還好我們挺過來了!”


“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將凱旋,老人拉小提琴相送:“城市已經甦醒,還好我們挺過來了!”


馳援武漢的那支“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4月1日)將返回上海。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共136人,2月7日從上海前往武漢,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兩個病區(20和22病區,共80張床位),收治的均為重症及危重患者。


在武漢全力救治病患50多天,醫療隊現已圓滿完成任務。記者從中山醫院獲悉,截至3月24日,這支醫療隊接管的兩個病區已有114名重症患者經治療後出院。


4月1日,醫療隊齊齊整整的136人,將搭乘東航班機回到上海。


臨別前,老先生為醫療隊拉小提琴

在武漢馳援的這些天,他們留下許多“傳說”。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或許是這個瞬間。3月5日,在武大人民醫院東院,醫療隊的劉凱醫生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


“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將凱旋,老人拉小提琴相送:“城市已經甦醒,還好我們挺過來了!”


落日餘暉下兩個身影,病人和醫生,這個溫暖的瞬間感動無數網友。

有網友因此把“陪你看日落醫療隊”這個親切稱號送給他們。

現在,這張照片還掛上了中山醫院大樓外牆,激勵著所有醫護人員和患者。

目前,老先生病情已大為改善,接近出院標準。3月31日,李鋒告訴記者,老先生身體狀況持續好轉,之所以還沒出院,因個別指標還未達到出院標準,醫療隊讓他暫緩出院,繼續接受醫治,直到所有指標全部達標。

這位老先生曾是音樂學院教授,還是武漢愛樂樂團的小提琴手。剛收治進來時,他病情非常重,生活無法自理,情緒低落。李鋒記得,當時每次他去查房,都看到老先生把飯菜原封不動地放在旁邊的桌上,不願配合治療,甚至鹽水吊完都不打鈴通知護士。


“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將凱旋,老人拉小提琴相送:“城市已經甦醒,還好我們挺過來了!”


不過很快,醫護人員的真誠和耐心打開了老先生的心結,他們彼此建立信任,他才開始積極配合治療。數十天來,醫生不斷為他調整治療方案。現在老先生已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下床走動,進行康復鍛鍊,自己整理東西,每天的心情也很好,偶爾還為醫護人員引吭高歌。

李鋒說,3月30日老先生得知中山醫院醫療隊要回上海,為感謝這些醫者悉心的救治,“老先生又為大家拉了一首小提琴。”


“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將凱旋,老人拉小提琴相送:“城市已經甦醒,還好我們挺過來了!”

3月12日,老先生病情不斷好轉,已可以下床。


專業精神從上海復刻到武漢


與老先生之間的醫患故事,只是這支醫療隊在武漢奮戰的一個小小縮影。自抵達武漢起,醫療隊每天都在迎接挑戰,亦在不斷超越。

許多醫護人員記得,剛到武漢時,擺在他們眼前是一個由普通病房改造的重症隔離病房,設施尚不完備。而他們面對的則是一種“完全陌生的病毒”。

克服恐懼,改善環境,儘快投入救治工作,幾乎是所有人的下意識。“我們用很短的時間克服了自身的恐懼,適應了新環境,然後全面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軌道,這是很不容易的,我為全體醫護人員感到自豪。”李鋒說。

入駐武漢後,頭幾天醫療隊快速配齊了病房必需的醫療設施,分門別類歸置。病房各區域的醫療、護理、用藥等管理流程被快速重新建構。有二十餘年重症病房護理資歷的護士長潘文彥,有一條樸素經驗作為標準:“搶救時,醫生說要插管,護士就要隨時能拿出需要的東西,不能有一分一秒耽誤。”

“我們來了,就是要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這是醫療隊所有隊員的心聲。經過一開始的磨合,與疾病“交手”,醫療隊逐漸開始將專業、嚴格與精細的精神從上海復刻到武漢前線,兩個病區裡,患者出院的好消息頻頻傳來。


“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將凱旋,老人拉小提琴相送:“城市已經甦醒,還好我們挺過來了!”

醫護人員為病人送果蔬和營養品。


3月11日那一天,9名患者集體出院,醫療隊員們高興壞了。病房的患者也很開心,微信名為“開心果黃超英”的60多歲老太太,透過窗戶拍了一張朝陽蓬勃升起的照片發在醫患溝通群,稱醫護人員“似霞光四射”,向他們致敬。

要想取得好成績,少不了平日背地下功夫,這支醫療隊自有其根深蒂固的精細化管理制度。

每天早晨6:45,白班醫療隊員準備前往醫院的時間,“班車上的醫護溝通會”此時也拉開序幕。

通常,醫療隊隊長羅哲要先總結前一天的工作,囑咐所有人做好防護,再對存在問題進行剖析。所有隊員們在車上探討如何改進治療方案,優化治療流程。


“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將凱旋,老人拉小提琴相送:“城市已經甦醒,還好我們挺過來了!”

班車上的溝通會,隊長羅哲與其他隊員討論。

到下午6點,所有當班的隊員又須碰頭,逐個覆盤重症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方案,探尋“最優解”。到了晚上10點,他們還要再次在微信群做個補充討論。

日復一日的堅持,重症患者陸續康復出院。“專業、嚴格與精細,這要體現在救治患者的每一個環節。”醫療隊領隊、中山醫院副院長朱疇文在前線這樣要求隊員。

武漢已開始復甦

除了治病救人,中山醫院醫療隊在前線還做了許多事,據澎湃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0名隊員“火線入黨”,表達積極請戰之心。


“陪你看日落醫療隊”今天將凱旋,老人拉小提琴相送:“城市已經甦醒,還好我們挺過來了!”

醫療隊員照護病人。


3月12日,一系列來自武漢抗疫一線的臨床實戰“公開課”啟動錄製製作,參與授課的全部為中山醫院醫療隊的醫學專家。全球疫情形勢日益嚴峻,中國抗疫一線的系列“公開課”,有望為國內外同行提供寶貴經驗。


課程項目負責人朱疇文說,“公開課”彙集一線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的心得,系統闡述了疾病發生、診斷、流行病學分佈、可能的病理生理機制以及疾病的預後等一系列問題。同時,還涵蓋了高流量氧療、抗病毒、無創通氣、有創通氣、ECMO、循環支持、血漿等各種治療方式。


3月31日,回家的前一天,醫療隊在武漢站好最後一班崗,當天當班的醫護人員,一大早像往常一樣乘車前往醫院。


“城市已經甦醒,我們明日回滬。”當天清早,劉凱醫生髮出一條朋友圈。

他在文字下方,配上乘車途中用手機拍下的短視頻。可以看到,武漢長江大橋上的車流逐漸多起來。冬去春來,這座“沉睡”兩個多月的城市,正在一點點堅韌地復甦。

李鋒也注意到這一點,他說武漢的煙火氣已經開始恢復,原有的生機開始顯現。

“這兩天武漢街面的車輛和行人已經多起來了,我們非常開心地看到,這座城市正在恢復元氣。”他說,武漢最難的時候已經熬了過去,“我們非常慶幸,我們挺過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