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近日,韓國N號房事件熱議不斷,引發了全網刷屏,眾人驚悚。

這件事簡單來說,就是由多名韓國男子利用騙取手段獲得了未成年少女的信息,並以此要挾,對女孩(最小僅11歲)進行各種性凌辱,然後拍視頻上傳,提供在線觀看。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在這場犯罪事件裡,受害者多達74人,其中包括16名未成年少女,年齡最小的只有11歲!而參與觀看的人數多達30萬人。

最近又爆出更多令人髮指的犯罪細節,這裡不便描述。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被公佈的其中一個主犯,綽號“博士”的嫌疑人趙主斌,年僅25歲,在大學裡他曾多次獲得過獎學金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綽號“博士”的嫌疑人趙主斌

對於該事件,網上有一個高贊評論是這樣說的:為什麼一個成績優秀的學霸,會幹出這樣沒有道德底線的事情,犯下彌天大罪? 這樣的“質問”的確引人深思!

事實上,高材生犯罪事件比比皆是:

2016年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


2016年3月,四川師範大學學生騰剛因瑣事將同學盧海清殘忍殺害;


2013年4月,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致同學黃洋死亡,後被判處死;


2010年10月,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開車撞傷一名女孩後,生怕女孩事後找他麻煩,用刀將其刺死,被判處死刑。


……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這些名牌大學的學生,學習一向努力刻苦,有著自己的專長,本該前途一片光明,為什麼因為一些細小的事情而要犯下滔天大罪,不僅把別人害死了,也自毀了前程?

心理學家說:成年犯罪與童年陰影有著密切的關係。本篇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學霸犯罪有哪些原因?給予父母育兒哪些啟示?

孩子的安全感影響他成年後對社會的看法

曾經因為開車撞傷人,為了不被傷者認出車牌找麻煩,拿刀刺死傷者的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在受審法庭上這樣說:

“從小到大,我生活幾乎除了學習以外就是練琴,媽媽陪我練琴,小的時候每週練琴,媽媽為了練琴,媽媽都會打我。”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在法庭上懺悔的藥家鑫

可以看出,藥家鑫在童年時期絲毫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事實上藥家鑫和父親的關係也不好,父親對他的管教過於嚴格,曾經動手打他,還將他關在地下室。

藥家鑫對父親的評價則是:非常嚴厲,不允許出錯,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到超出他人,盡善盡美。

練琴練不好就要被打,不能做錯事,否則會被關在地下室,藥家鑫完全像一個被父母支配的提線木偶。這樣的童年陰影在他的內心生根發芽,形成“心理毒瘤”,直至他考上理想的大學。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霍尼,提出了基本焦慮的概念,認為兒童在早期擁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和被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

如果父母對兒童實施直接或間接的支配、冷漠或是怪癖的行為,對兒童的個人需要缺乏應有的尊重,缺乏真誠的指導。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基本的敵意,但是由於孩子自身的渺小和無助,他又必須依賴父母生活,因而必須壓抑對父母的敵意,那麼這種壓抑的結果,就會導致孩子把敵意投向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成績至上的家庭,孩子缺乏正確的價值觀

中國父母普遍更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是優秀的孩子。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具體是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蓋全的主觀印象。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優秀的學生”,不惜付出大量財力和精力,從小教育孩子要認真學習,學英語、學奧數、上名校……

網上有一個刷屏口號叫: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另一個叫:“不寫作業,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還有個父親輔導孩子作業時,手邊提著拖鞋……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這些都是對緊張的家庭氛圍的一種描述,看似戲虐,但沉下心來,不禁令人不寒而慄。時下父母,帶領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灌輸給孩子“成績至上”的價值觀,甚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惜威逼利誘不擇手段。

成績至上的父母,往往給孩子形成錯誤的心理暗示:成績越好就越優秀,獲得的福利(物質、自由)越好。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成績好就是萬能的,能改變所有規則。久而久之,像這樣的錯誤的價值觀在孩子心中駐紮。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一篇《論價值觀與犯罪》的學術文章有這樣一段話:

犯罪行為受犯罪心理的影響和支配,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複雜多樣,概括起來不外乎主體因素和主體外因素。個體價值觀作為犯罪心理的心理因素之一,在犯罪心理形成的認知、情感、意志過程中分別起到過濾、催化、推動的作用。

可見,孩子擁有錯誤的價值觀,在將來就可能一失足便成千古恨。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你不教孩子如何面對錯誤,社會會狠狠教育他

著名犯罪心理學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她採訪過馬加爵等多名犯罪的“高材生“,研究過他們的成長經歷。

李教授在談到”高材生犯罪“時這麼說:“我們發現,很多學習優秀的孩子,他們大部分的成長時間,都是在學習。怎麼學呢?面對書桌,面對的是鋼琴,他們沒有自由的選擇,也就沒有犯錯的機會沒有玩耍的時間,也就沒有機會跟人發生衝突,沒有衝突,也就沒有做錯事而被處罰的經歷。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李玫瑾教授

也正是因為缺乏這樣的面對錯誤的經歷、正確處理錯誤的機會,導致在企圖犯罪時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甚至在犯錯之後,不知道怎樣才是正確解決自己的過錯,讓孩子走上了絕路。

父母的“嚴厲”並不是錯誤的教育方式,但對孩子品德上的“嚴厲缺失”是教育最大的遺憾

中國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普遍要求過於嚴格,而在孩子品德的培養、習慣的形成和性格的塑造方面,卻是比較寬鬆,孩子犯錯沒有正確教導,更沒有引導孩子去正確面對。這種輕重顛倒,寬嚴錯位,主次不分的教育方式。會使孩子的將來得不償失。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養育孩子,要講格局。孩子就像一顆幼嫩的樹苗,健康成長離不開愛心和德育教育的灌溉。

別林斯基說:“愛應該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鑑別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

希望通過學霸犯罪事件能給父母警醒,把準養育孩子的方向盤,讓孩子收穫一個光明的未來。



往期精彩內容


為什麼“學霸”更容易犯罪?知道答案後,很多父母默不作聲

關注“Wendy媽咪育兒說”,免費獲取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