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老师开了视频会议,我因此有了这3点思考

晨读,老师开了视频会议,我因此有了这3点思考

文|橙子妈妈

晨读,老师用了视频会议。开着摄像头,话筒,听见书声琅琅,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错觉。相比于一个人早读,因为“公开”的环境,“被关注”的状态,孩子投入更快,效率也似乎更高。

多个人一起做事的效率和结果与一个人单独做事的效率和结果显然不同,这被称为结伴效应。刚刚的例子,无疑是结伴的正面效应:听见琅琅的书声,当大家都在专注朗读时,我受此积极的影响也有投身其中的欲望。

1.

青春期孩子的朋友圈

积极的环境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当身边的人更优秀,对孩子而言就是无形的鞭策,在追求“身份认同”里,他们不由得加快自己的步伐。

青春期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朋辈关系,就是孩子的环境。在他们想要追求精神独立的特殊时期,挣脱父母的管束,为自己代言,是他们的独立宣言。他们因此会和父母疏远,而更亲近朋辈。

和小时候的朋友关系不同,他们不再是因儿童游戏而建立起来的浅泛关系,“亲密感”在青春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分享彼此的秘密,效仿对方的行为,一呼百应的忠诚。他们会更易受彼此影响,也可能出现不平等的盲从,为了不被“隔离在外”,一些扭曲、屈从因此发生。

这个阶段的朋友关系,是青春期孩子们未来社交素质的雏形,因此这是机会。但同时也充满了危险,有很多父母在和我交流时提到,自己的孩子就因为交了不好的朋友而变得更加难以管束。而这往往发生在父母有一段长时间的管束真空之后,可能因为工作繁忙顾不上孩子,也可能因为缺乏和孩子的链接,被孩子剥夺了管束的资格。

不管是出于上述哪种原因,本质上都是亲子关系遇到了挑战。差的亲子关系,把孩子往外推,也一并推开了他们渴求亲密、理解的心理需要。一旦外部有条件让他们感受到一点温暖,他们会一把抓住并无限放大那个光芒。死心塌地地跟随,因为孤独到了极致。明知那根救命稻草是支毒药,在渴望关爱的权衡间,他依然选择不肯放手。缺乏判断的能力,这样的“饥不择食”无疑增加了遇到危险的可能。

很多义无反顾的青春期恋爱,甚至甘愿为对方“壮烈牺牲”,也正因为此。看到孩子行为背后好的动机,即便他正处在一段让你痛恨的危险的朋辈关系里,我们才能拥有给予他提供有效帮助的心理基础。

晨读,老师开了视频会议,我因此有了这3点思考

2.

空中部队和地面伏击

老师用视频会议的方式开展晨读,还给了我另外一个思考。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给予孩子相关指导或者建议时,过于空泛,比如这样的场景:

早晨(和颜悦色):今天你空余时间可以看会书哦。

晚上(气急败坏):你为什么只看了这么一点?\\漫画书也算看的书吗?

这是个极端的例子,青春期家庭里,孩子可能已经很少能给父母机会参与他的阅读计划,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完美的孩子形象,落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常常无意地默认为孩子也会有与之对应的完美行动。你看,父母在“指挥”时,其实是有具体要求的。当我们说“空余时间看书”,这句简洁的话背后,有未说出口但却默认孩子心领神会的细节。

我们晚上的气急败坏越是热烈,我们早晨的和颜悦色就有多期待。

晨读,老师开了视频会议,我因此有了这3点思考

你不说,我怎么会懂?如果我们想给孩子有效的指导,就需要明确的表达。这包括:可量化,可分解,有截点 ,如果后期要做评估的动作,还需要可评估。

再拿晨读来举例:

A老师:今天早晨大家要记得晨读啊,晨读很重要,别把早上的时间浪费了。

B老师:今天早晨晨读内容是:1,XXX;2,XXX;晨读时间为:7:20-8:00;我们开通了腾讯视频会议,房间号为:XXX;结束之后请将默写内容批改并上传至XXX。

哪种方式更落地,可以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孩子呢?你擅长空中轰炸,还是地面伏击?

晨读,老师开了视频会议,我因此有了这3点思考

3.

谈谈边界感:

细密的线和不透风的墙

有一个家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做妈妈的我们,到底要设定一个怎样的界限呢?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该为自己负责,我这样的”划清界限“,是不是无奈下的一种放弃呢?那我们该在什么时候伸出援手,怎么伸出援手呢?真正母子间的边界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她其实提出了一个边界感的问题。我们和孩子之间是需要有边界的,尤其在他的青春期阶段,这会给他们留出空间,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独立的人。很多巨婴的出现,就是因为家庭成员间缺乏边界。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完全放任孩子的行为,他们也仍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上得到建议和指导。比如上面的例子里,老师给予晨读的分解指导,父母给予阅读的分解指导。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条边界的平衡线呢?

有边界的亲子关系在情感上是相互浸润的,他们之间的链接,是一条条细密的线,而不是一堵堵不透风的墙。我们可以在线条间自由穿行,畅通无阻地到达彼此。互相离得再远,也有千万条线的绵延牵连。而不透风的墙,就隔绝了联系,信息无法传递,我想走近你的时候,只能撞得头破血流。

如果我们把保持边界感理解成老死不相往来,就走到了问题的反面。亲子之间需要有边界,但是并不是划清界限,青春期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独立,判断,很容易走错了方向。

晨读,老师开了视频会议,我因此有了这3点思考

作为父母的角色定位,我觉得比较好的是副驾驶,保障安全有备无患,孩子可能一直用不上,在关键时刻一定会把他从危险中拉回。这个角色也可以是脚手架,在孩子够不着的时候,提供一个外部的资源,在他不需要的时候默默藏起。

脚手架不是孩子身体的一部分,他最终需要借助其发展出真正自己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孩子也能理解这些。这需要我们系统的引导,在大的方向上达成一致,制定规则,划定边界,在边界内他有自己发挥的权利,最终形成一个精神引领的良性模式。

*作者:橙子妈妈。媒体人,家有13岁青春期男孩,专注学习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